APP下载

2019年《江苏地方志》总目录

2019-12-14

江苏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年鉴文化

方志理论(修志研究)

金毓平 秦淮区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应用1-67

何春龙 封 慧 评“评审”1-73——方志稿评审存在问题与对策

王妮姗 柏桂林 坚持高质量,努力将《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打造成精品良志2-71

周文燕 让方志馆更好地服务公众2-75

李亚雄 贯古通今 立言著史3-71——《常州史稿》编著记

陈麟德 稽失、汰繁、增缺、订讹4-71——向《兴化市志》编纂者略陈一得之愚

左健伟 新时代地方志的初心使命与高质量发展5-4

吴 静 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根本遵循5-9——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

刘 星 民族地区志鉴编纂需注意的几个问题6-4——以新疆地区为例

柳云飞 徐锦堂 乔鸣 “简志”初探6-9——从《南京简志》说起

翁红霞 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6-14

年鉴研究(年鉴论坛)

陈 磊 浅议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纂规范化1-77——以《南通年鉴(2018)》为例

王志迁 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融入年鉴编纂中2-73

朱彩云 论析地方综合年鉴“特载”“附录”内容质量3-77

李秀年 查云富 年鉴质量建设的回顾与思考4-73

陆瑞萍 精品年鉴框架的建构5-12

朱崇飞 浅谈地方综合年鉴专题图片设计与特色5-15

王世伟 年鉴稿件的审查修改6-20

旧志研究(古籍勾玄)

江莺华 漫谈古籍整理的困惑与尴尬(上)2-64——以顾禄《桐桥倚棹录》为例)

姜 莉 陈姝颖 海州太仓州旧志编修比较3-62

江莺华 漫谈古籍整理的困惑与尴尬(下)3-66

黄 汉 《嘉庆江宁府志·序》成文考4-61

钱建中 南北朝时期江苏州郡佚志考述4-65

张乃格 后出转精 积厚流光5-20——乾隆《江南通志》(点校本)导读

钱建中 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5-28

王振羽 存史资政启后人5-32——《南京调查资料校注》读札

李嘉球 沈德潜八次编修地方志6-24

江苏文脉(城市文脉)

杨建军 如皋史话(上)1-4

杜小钰 古镇湖熟的历史文化变迁1-12

程章灿 教化有根 斯文有脉2-4——《江苏文库·文献编》前言

沈建东 苏州河湖的历史传奇2-12

杨建军 如皋史话(下)2-15

张乃格 存亡继绝 传承文明3-4——《江苏文库·方志编》前言

朱义刚 移民之城3-12

育 邦 扬州三叠4-4

缪 克 黄泗浦:风光旖旎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4-8

卢同根 连云港区域文化中的淮盐元素4-12

姚 乐 沈萌溦 刘佟军 江苏政区2500 年变迁4-15

小 海 从“哀江南”到“忆江南”5-34——中国古典诗词中诗意江南的概念构建

魏怡勤 扬州“双宁”古寺变迁记5-39

殷 勇 清代扬郡试院的历史渊源5-46

吴 镕 张尚金 吴建国 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6-28

费振钟 人文蔚起说兴化6-32——《兴化文化史稿》导言

茆贵鸣 从城市记忆探究盐城的文脉传承6-41

运河文化(运河古今)

荀德麟 江苏省运河遗产的文化优势及其永续利用1-17

季全保 用画笔留下运河历史文化的记忆2-20

顾亚欣 张謇与苏北大运河整治2-24

荀德麟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架构与文本编写3-14

王林弟 大运河吴江段文化带建设探索3-17

刘 芹 唐宋诗词中的运河记忆4-26

锁 蕾 一张纸币背后的运河古镇兴衰4-28

邹晓华 从大运河文化背景看《白蛇传》的形成和传播5-51

罗 志 淮安 “五脉”: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梳理5-54

王 健 略论无锡对运河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 6-49

何永年 里运河畔水运流年 中国京剧百年三杰6-56——清江浦名人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

口述史研究

徐秋明 让亲历者还原原真的地方历史6-62——以《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口述史》为例

陈 旭 探究历史原委 挖掘历史智慧6-68——评《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口述史》兼论口述史对史志工作的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

赵子云 曾经辉煌的进香河前十庙1-88

涂俊明 石匠轶闻1-91

姚永所 大益团记1-94

张家超 明代“淮安府海州”铭文城砖探析2-82

胡可明 历史上的济南盐场2-87

罗 志 吴棠奏折透露的清江浦修城秘密2-90

李嘉球 小鸡山考释3-88

龚志明 麦蚕3-91

苏胜利 解码党刊上的改革印记3-92

朱明娥 南京明城墙中的“混凝土”揭秘4-81

周宇嫽 试探江苏地区早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4-84

吴跃农 洋务运动及金陵制造局与南京近代工业化5-57

张 磊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回顾5-63

朱向东 宿迁之“迁”5-68

区域发展

韩翠林 堆沟港镇的历史变迁与灌河半岛新区开发5-69

人物志(人物长廊)

沈秋农 戴逸先生故乡情1-80

夏 冰 文理全才龚子英1-85

黄骋宇 若无此人,何来红楼?2-78

任祖镛 解读元末著名隐逸诗人成廷珪3-81

刘跃清 魏源与小卷阿3-84

李嘉球 苏州“贵潘”与光福4-75

姜田兵 近代中国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家风佳话5-72

陈 益 布衣军事学家郑若曾6-74

顾亚欣 张治中的扬州岁月6-76

风物志(风物揽胜)

陈 益 正恐诗情被花恼1-21——古人诗中的太湖诸山

李建荣 苏州水乡婚礼1-24

宫凤华 年味浓浓蕴乡情1-28

潘春华 旧时镇江过年习俗1-32

程立祥 登瀛之后 再无晚眺2-27

朱义刚 风雨永宁寺2-29

祝新华 赣榆:那些渐行渐远的独特年俗2-31

宋本竞 水乡芦苇荡3-23

陈麟德 闲话茶馆3-26

刘 军 淀山湖的文学想象3-28

李建荣 甪直的弄堂4-32

顾小平 寒山岭摩崖石刻4-35

沈建东 民间庙会怎一个“轧”字了得4-37

徐永清 晒伏4-40

文心走笔

丁 东 过尽千帆黄泗浦5-81

顾大志 水写的诗篇——岛城扬中5-85

胡阿祥 从乱世七贤到盛世八仙:醉酒的旨与趣6-79

孔繁勋 雨花的颜色与诗意 6-82

乡愁忆旧(地名溯源)

黄永武 皇册家园地名溯源2-92

丁 东 双山岛上不见山2-93

阙 强 句容市名由来考3-94

凌 子 老地名中的另类乡愁4-89

刘 干 瓜洲的前世今生4-91

骆 明 苏州吴江“茅山堂”纪事5-89

李广荣 老街湖垛5-93

名特地标

张守忠 胡利民 世界水晶之都——东海6-87

徐勤飞 创新·标杆·名片6-93——评读《中国东海水晶志》

文化遗珍

宋 羽 薛家花园的沉浮1-33

金草人 阳山问碑1-37

叶正亭 “诗质画境”蟋蟀盆1-40

袁中平 从蟋蟀盆到金砖砖雕1-42

顾晓清 从“明式”到“明意”1-46——“苏作”的创新实践

陈 恒 碧彩闪烁织锦缎背后的织锦匠人1-52

宋本竞 盐城捍海堰的追忆和仰望2-34

叶正亭 无言诗 立体画2-38

周斌芳 拥抱苏派盆景的春天2-39

李继勇 金陵城中有故土2-42

王聿诚 僻园:清初“山水花木甲白下”的金陵名园2-43

叶正亭 抬凿錾刻3-32

姚士荣 朱星星 刻铜墨盒3-34——“江南四大才子”

沈建东 一生痴绝处 山歌传真情3-37——口述吴歌

蒋 宁 心中有林泉3-41——解读泰州日涉园

叶正亭 苏州桃花坞年画4-41

乔兰蓉 桃花坞年画重归百姓生活4-42

薛巨石 拙政园漆艺陈设琐谈4-48

江南味道

高建国 真假“美食家”1-54——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一)

凌龙华 米食糕点:滞胀的江南乡愁1-60

徐永清 熏鱼气息掠过的江南1-63

胡可明 淮盐添香 南京鸭肴1-64

凌 子 江南蔬菜2-46

顾小平 江南婚情风俗2-55

高建国 青史留名2-58——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二)

叶 梓 石湖棹歌3-42

高建国 美食家的文学理论3-46——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三)

凌 子 江南蔬菜(续)3-52

宫凤华 水乡春鲜慰乡愁3-58

高建国 远去的饭店4-51——陆文夫与美食文化(二十四)

宫凤华 河鲜泼剌夏阴长4-57

书 评

张 燕 尤丹丹 多少楼台烟雨中4-93——我读《南京佛寺叙录》

徐 智 一部恰逢其时的地区运河史力作4-95——评《南京历代运河》

猜你喜欢

年鉴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2020 年各省(区、市)主要水果产量与变化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谁远谁近?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