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道景区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2019-12-12李朝军

商业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步道评价指标

李朝军

[摘 要] 基于步道概念的深入分析,构建步道景区概念,构建了步道资源、步道运营、步道技术、步道管理和步道经济指标的五维度步道景区评价理论框架体系,并以步道选线、步道路面和步道管理级别为例,简要说明这些二级指标的具体标准。未来的研究应将指标体系的构建扩展到步道景区五大维度的所有二级指标,并在旅游规划案例中努力实践步道景区理念,为全国步道景区的建设提供范例。步道景区概念及其评价标准的提出,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并可能最终催生景区新的发展规则。

[关键词] 步道;步道景区;概念模型;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1-0126-04

一、引言

步道原指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随着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步道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旅游和休闲领域。游步道是真正引导游人深入景点、引人入胜的道路,多是与城市毗邻、位于山岳、水体及郊野区域,在山峦、峡谷、水崖、小岛、丛林、水边、花间和草地上均有铺设,经勘察建设而成的进行游憩活动的道路。游步道是荒野与文明的联结纽带,是满足户外游憩需求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平衡带和联结带;是集参与性、公益性、协调性和信息性特征为一体,以历史、文化、生态和联结为主要类别,以生态旅游、休闲游憩和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多用途无障碍徒步廊道。此外,健身步道是一种人步行慢跑锻炼、提供参考锻炼距离的步行道路。

总体来看,学界和业界对步道的认识停留在导向性的资源联结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框架。我们认为,步道不仅仅是一个步行道路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景区概念。步道景区是以步行体验为主导产品、以步道主题化为特色,以生态旅游、休闲游憩和环境教育为功能导向的低碳旅游发展区域。因此,认识步道景区的内涵、把步道概念延展为步道景区概念,使步道景区从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的景区治理模式和评价机制,这既能丰富景区开发理论内容体系,又能为未来步道景区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步道景区概念模型

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步道景区DSR概念模型[1]。DSR指标框架模式的结构是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迫使景区转型(驱动),影响到步道资源环境、步道技术和步道运营(状态),景区通过环境政策、一般经济政策和部门政策,以及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做出反映(响应)。“响应”之后的变化又通过“状态”得到表征体现,并最终实现景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达到步道景区目标,完成驱动—状态—响应步道转型螺旋式上升循环。

步道景区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步道景区发展的驱动因素,步道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系统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公共产品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经济结构、客源结构和社区结构等;(2)步道发展状态,对步道发展阶段、步道资源环境和步道消费模式的综合测度,能够界定某一个景区某一时期所处的步道发展水平;(3)步道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响应:促进步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步道景区不能简单理解为游步道,可以理解为步道发展阶段、步道资源环境、步道发展技术、步道运营和步道政策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Trail Tourist Attractions=f(D,E,T,C,P)

D表示步道发展阶段,是一个非步道景区向步道景区转型的起点和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步道景区发展转型的路径和成本不同;E表示步道资源环境,步道资源环境是实现步道旅游的物质基础,即步道赖以建设的山岳、水体及郊野区域的资源基础;T表示步道开发技术,即步道技術设备的研发和步道利用效率;C表示步道运营,即景区步道运营管理水平及旅游消费运营方式,主要包括景区运营运作方式和游客的步道消费习惯;P表示步道政策理念,是步道景区发展转型的机遇和外在激励因素。

三、步道景区基本属性

步道景区更加强调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导向。步道景区是增强旅游发展和生态与遗产保护意识的旅游概念与旅游产品[2]。对游客而言,步道景区是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休闲体验和独特休闲记忆的休闲产品,是一种无障碍的徒步公共休闲产品。对居民而言,步道景区为居民提供一种独特休闲生活和独特亲和力的休闲产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休闲生活方式。对对社区而言,步道景区为社区(乡村)提供一种全民参与和全域参与的休闲生产和生活方式。

步道景区更加契合未来旅游消费发展的方向。旅游休闲化发展趋势明显,生态观光休闲诉求增强,文化性体验性要求更高,是旅游消费市场的基本趋势。步道景区作为一种新兴休闲产品,能较好契合未来旅游发展的三大趋势。

步道景区致力于突破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障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竞争合作要求增强。但旅游地之间的合作难以突破行政区隔和碎片式开发的桎梏,旅游合作呈现松散状态,难以真正落地。步道景区建设可以有助于实现旅游地合作紧密化。

四、步道景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步道景区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选取步道经济指标、步道资源指标、步道运营指标、步道技术指标、步道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衡量一个景区是否达到了步道景区标准,不是简单地把其等同于步道,除了达到景区所应有的经济指标外,核心在于步道资源、步道运营、步道技术是否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同时还要考量景区管理向步道景区管理转向所付出的努力[3]。

步道资源环境指标表征景区的步道属性,也就是非步道景区向步道转向的潜力。步道运营表征非步道景区向步道景区转向的行动力。步道技术指标表征景区步道转型的技术支撑能力。步道管理表征景区步道转型的人为努力程度。步道经济指标表征景区步道转型的效应,是发展步道景区的重要目标。

1.步道资源指标。步道环境资源一方面关注景区步道的资源禀赋,主要体现为步道主题化形成和开发的难易程度以及景区步道主题的差异化和丰富化发展水平[4]。对于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主要是通过主题化提炼来生成;对于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贫乏的景区,应该通过营造步道环境来弥补。

2.步道运营指标。步道运营与步道消费模式密切相关。步道运营是指旅游企业(如景区)将步道理念贯穿于旅游运营的各个环节,以步道旅游业态为载体,通过步道营销和景区的智慧管理,确立和形成步道消费模式[5]。步道旅游业态主要步道交通、步道娱乐、步道游览、步道购物、步道餐饮等。步道运营指标可以借鉴旅游业界相对成熟的标准来衡量。如可借鉴绿色交通、旅游色餐饮、绿色营销等指标来构建步道运营的相关指标。

3.步道技术指标。步道技术指标主要涉及步道选线技术和步道路面修建技术、以及旅游六大要素领域相关步道建设技术[6]。步道技术的前端研发(如天空步道)和材料利用转化是步道技术指标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游步道建设所需能源材料的低碳化转型建设路径,新型材料的科学合理化利用,以及其他行业技术在步道景区建设中的运用。

4.步道管理指标。步道景区的建设,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范和政策工具的推动。景区是否成立专门的步道管理维护部门、步道建设和维护专项规划、步道维护和管理执行和监督、步道项目执行与管理等综合衡量[5-6]。

5.步道经济指标。借助相关经济指标来考量步道景区的综合效益,如步道生产力、步道技术投入回报、步道就业、步道客源类型[7]。步道生产力是指依托主题化的步道,集聚形成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所创造的旅游收入。步道就业是步道景区所吸纳的社区居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步道客源类型指步道景区发展的市场潜力,如可以用生态旅游者与游客总人数的比率来衡量。

(二)步道景区二级指标构建

1.步道选线技术

(1)确立步道选线基本原则。制约步道选线的影响因素很多,因素的选取决定了步道选线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因素选择应遵循主导因素原则、稳定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主导性因素是指选择占主导性作用的因素;稳定性因素是指将将众多影响步道选线的因素分为稳定性和容易变化性因素,在选择时,应主要选择稳定性因素,尽量避免选择易变因素;因素选择要充分考虑现场调查和分析情况,实现因素选择的可行性;步道选线还需要考虑到今后的工程评价。

(2)明确步道选线指标。结合选线原则和旅游田野调查情况,可以选择地类、坡度、视觉敏感性和主题相关性作为步道选线的四大主要指标。由于步道所占有土地相对较少,参考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林地、果园、水体、游步道用地和人居用地,其分级和赋分见表2:

坡度是描述地形的重要参数,是影响步道选线的重要因素。按照一般坡度分级标准结合实际将坡度分为5级,其分级及得分见表3:

步道区域具有特殊性,步道建设要结合自然和人文景观,在不破坏景观情况下要与景观审美有机结合,参照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将步道视觉区域内的景观分为三个级别,并为不同级别的景点设置视域范围和缓冲地带。结合学界和业界相关成果,我们可将具有吸引力大的一级资源与步道相连,方便徒步者近距离观赏;对于二级资源,徒步者可以在路途中欣赏并不需要抵达景点,步道的布置只需在其附近即可;对于视域范围较大的三级资源而言,可以采用不设游步道,以远观形式欣赏。

步道或步道段应该是以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连接带。步道选线应该比较契合历史、文化、生态和联结相应的类别、特征以及预设的具体主题。

(3)确定选线区域。根据上述四大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叠加,得到步道选线的累计得分,根据得分情况,可以把相应区域划分为不宜开设步道区域、可以开设步道区域以及适宜开设步道区域。在该区域坡度、地类、视觉敏感度和主题相关性等四方面均处于较适宜的状况。将得分图与GPS所定点的景点坐标结合,获得步道线路图。获取的步道串联景区的诸多景点,做到有景有路,有景可达,步道不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适合徒步者从近景、中景、远景观赏景观,让游客步移景变;还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以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破坏周边环境为前提,尽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减少人工因素,如水泥道路等。

2.步道路面设计与建设指标

步道路面设计首先需要考虑步道是新建还是改建,设计应用是骑行还是步行,在此基础上要考虑步道技术等级、步道横跨坡度、步道休息间隔、穿越空间、步道表面、步道宽度、步道障碍物等基本技术标准,以及步道坡度、最小宽度等限制性因素。参照美国林务局步道设计标准,步道景区内的步道路面设计标准参见表4。

结合美国国家步道建设指南所确立的基本标准和中国游步道建设实践,可以确定步道景区内步道路面建设的基本标准(见表5)。

3.步道管理级别技术

步道管理级别技术是指根据步道开发程度所确立的步道管理级别。步道景区应确立基本的步道管理级别标准(见表6)。

五、结语

目前,学界和业界都尚未提出步道景区的概念,更无步道景区评价标准。步道景区概念及其评价标准的提出,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积极尝试和创新。步道概念模型和步道景区评价是步道研究的核心问题。步道景区概念的提出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步道建设实践和步道理论研究的学术积累为步道景区概念的提出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因实践所形成的概念,借助联合国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形成步道景区概念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步道资源指标、步道技术指标、步道运营指标、步道管理指标和步道经济指标形成了步道景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步道景区发展潜力评價提供了概念性测量工具。

[參考文献]

[1]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27(3):84-89.

[2]Trails Assessment and Design Sketchbook.Planning Guide to Sustainable Mountain Trails.2007:1-160.

[3]Forest Service Trail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Scoping Requirements, Technical Provisions, and  Appendices.2013:1-30.

[4]THE 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United States Code, Volume 16, Sections 1241-1251.

[5]Federal Trails Data Standards Team 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Federal Trails Data Standards.2011:1-79.

[6]National Trail Management Classes.Trail Condition Assessment Survey Matrix(CASM).Forest Service   Handbook.2007:25-35.

[7]Standard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rails.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Engineering Staff.September 1996(EM-7720-103):1-59.

[8]徐克帅,朱海森.英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及其规划管理标准[J].规划师,2008,24(11):85-89.

[9]刘娅.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规划研究——以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为例[J].旅游论坛,2012,5(3):32-37.

[10]卜文娟,陆诤岚.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09(4):110-114.

[11]丁洪建,贺剑.全民健身战略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规划——以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12):72-77.

[12]丁洪建.基于GIS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北京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9):109-114.

[13]赵明.基于SMRM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2-15,31.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步道评价指标
新课程理念下概念模型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
五彩上学路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某高校团委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