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实践研究

2019-12-12张晓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感恩教育高校

摘 要 推进“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过程中,关注受资助学生的道德教育功能尤为重要。当前许多高校对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偏重物质帮扶,忽视心理成长,很多家庭困难学生追求享受、感恩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随之而来。本文以前期调查分析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感恩教育现状为基础,探索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的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关键词 感恩教育 资助育人 高校 爱心积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既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文化影响力,大学生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模式也与时俱进。本文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分析本学院感恩教育现状,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爱心积分制 “心承善恩”感恩教育活动实践路径与资助育人成效,从而反思活动价值。

1感恩教育前期现状分析

为找准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一步提出具有思想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前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和大学生感恩意识。

随机发放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93%,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学院主要通过志愿者活动、资助感想信、征文比赛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向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的感恩意识上,女生比男生高达6.13%,大二开始大学生感恩意识逐年递减,反映大学生独立性逐渐增强却感恩意识认同度却下降。综上所述,本学院开展的感恩活动教育形式单一,未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过程性评价方法,发挥资助过程中各类有效资源,在知行合一过程中培养感恩行为。

2“心承善恩”感恩教育活动实践

心承善恩”感恩教育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每年全體受助学生约600-800人为参与对象,运用网络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爱心积分制记录参与活动全过程,建立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1组织受助学生全体参与主题教育活动, 强化学生思想引领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每学期召开两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拒绝享乐主义,争做有为青年”主题教育会,以追星自杀、网贷成瘾典型案例分析方式启发学生过于关注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会削弱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精神追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头脑风暴、趣味接龙、角色扮演等教育手段,引导困难学生在道德滑坡的现象,反思哪些观念和道德出了问题,提高大学生身体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

2.2自主选择性参与各类德、智、美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鼓励困难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感恩实践活动以“活动打卡”的方式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所思所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感恩回馈”、“自我提升”、“心理知识”三大类,其中“义工活动”、“阅读书籍”、“自主学习心理知识”为必选活动内容,其余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团队共同目标进行选择性参与各类感恩、素质提升活动,在每次打卡时抒发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从学、做、行中潜移默化提高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3构建爱心积分制感恩行为的量化考核机制,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量化考核机制是一种激励竞争机制,活动结束后使用计算机工具为主、人工核算的方法为辅计算每位学生的累计活动总分,总分排前团队将进行表彰。同时结合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选出励志典范,通过励志宣讲会激励其他困难学生发奋图强。除此,学生在本次感恩教育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作为奖学评选和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的重要参考,建立一套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统一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4展现青春励志风采,激烈学生感恩回馈中实现价值

在感恩实践活动中挖掘各年级优秀困难学生作为学院感恩形象大使,以个人事迹宣讲、微信推送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传递资助好声音,传播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理想信念,激励更多学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在身体力行中实现自我价值。

3“心承善恩”感恩教育活动推广价值

通过实践证明,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准确把握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校资助育人注重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和同情心,实现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迈进。

(1)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立足学生不良消费观、感恩意识淡薄问题为导向,困难学生通过集体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受思政教育,自主选择活动通过“在线打卡”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式记录活动感受,以宣传表彰和典型报告会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观,构建全面协同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建立困难学生感恩行为的量化考核机制。活动表现通过积分纳入各类评优的重要参考内容,弥补学生竞选和人才推荐中对德能的评价,健全教育、考核、激励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好资助育人与管理氛围。

(3)探索以感恩教育为理念的育人途径。资助育人将“受助思源,获奖思进,感恩社会”的教育理念贯穿在育人过程中。“受助思源”主题教育让学生在受助时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国家与社会的关爱;“获奖思进”教育让德才兼备的感恩形象大使用自己事迹感染身边同学,树立志存高远的上进思想;“感恩社会”教育让学生在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学识与本领回报社会。

作者简介:张晓琳(1988年11月-)女,汉,河北兴隆县,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姗,陈旭华,罗锦超.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路径选择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

[2] 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

[3] 芦坤.资助育人视域下家庭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劲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7).

[4] 鹿奎奎.资助育人体系下高职受助生感恩教育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5] 张彬,陈晓梅,党林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05).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感恩教育高校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