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探析

2019-12-12董惠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通过对三者内在联系的探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做理论基础准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底色,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研究,符合中国人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1.1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相契、互鉴互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存、存在和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科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而将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的根本目的。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成果,文化之“根”同样是以“人”为核心。儒家“仁爱”思想和“性善”思想、墨家“兼爱”思想、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平等、公正思想、兵家、阴阳家等,甚至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所强调的不违法自然和人性的“入世哲学”思想。

因此,关注人的生存、存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之“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互鉴互学的过程。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成果是两者融合的结果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中,儒家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此,治国亦是治人,顺应民心,顺势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习近平提及最多的词汇是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和谐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儒家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构建了一个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理想世界,称之为“大同”;老子设计出了一个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无欲、无为、无争”的“小国寡民”和谐社会;庄子设计了一个“同心”、“同德”,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荀子设计了一个“爱无差等”、“兼相爱”的和谐社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同样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胡景涛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也着重强调了和谐社会思想,今天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更是将和的思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3)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重视的体现。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墨家强调“察色修身”、“以身戴行”;道家也强调“自省”、“克治”、“慎独”、“知耻”。反映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邓小平理论中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提高党员拒腐防变能力。江泽民指出“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胡景涛认为“在新形势下,党和党员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要牢记党的宗旨,挺起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4)法治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法治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其中,荀子主张“引法入理,礼法结合”,为今天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参考;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反对滥施杀,反映在今天的法治思想就是要严格以法律为准绳;“法治”是法家的核心,即“以法治國”、“垂法而治”、“缘法而治”,从立法原则到执法原则、运用赏罚,最后到“法令、权势、统治策术”结合,相对完整的法治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给今天的法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教授认为:“法治的本质,是符合社会规律的‘规则之治;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规则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则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规则之治。” 根据马克思法律思想的核心“法的主观意志性和客观基础性相统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法治精神,形成了符合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1价值观念上两者统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从《意见》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一的。

2.2教育内容上两者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基本能找到呼应。儒家思想的最大亮点就是 “天人合一”,既崇尚“天至上”,又注重“人为本”,强调天地自然有至善至美的道德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观的体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价值观的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兼相爱,交相利”所体现的是仁爱思想。

2.3教育目标上两者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目标上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在政治上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主动担负起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道德素质上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能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法律素养上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有法治思维的法治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伦理道德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同样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包括了“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义礼智信”、“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早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GB18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惠玉(1986—),女,湖北黄石人,法学硕士研究生,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绪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9).

[2] 刘菁菁.浅论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J].知识经济,2011(06):6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