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9-12-12刘子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

刘子瑜

摘 要 课程思政视域下,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作用,笔者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相关含义解析入手,对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最后探究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 课程思政视域 专业课 思政课 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相关概念解析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顾名思义,主要指的是专业课教师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协同合作的联合培养育人模式。专业课教师主要担任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学科教学的主要职责;而思政工作者主要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教育主体上与主要工作目标方面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在教育领域上与工作的内容具有互补性,在教育的方式上与工作的方法上具有互鉴性。因此,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决定素质教育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独立,学校虽然会开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却并未与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所以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推广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事实上,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与思政课往往会存在着一些联系,而相应的,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以及思政课任课教师,这两个教师群体间必然也会存在一些联系。以人为本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的意识,而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立足点,整个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不仅是很多学生人为在校期间就应该以学习专业知识为重心,至于其他公共基础课或者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可有可无,而且很多学校也过于注重专业课程教学,而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足够高的地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事实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理就应该像大禹治水所用到的思想那样:“堵不如导”,既然不能让学生打破这种传统思想,教师就可以通过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共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课是思政课的基础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将专业课看成是思政课的基础。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好专业课是他们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他们才可能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但我们知道,像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就进行了授课,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往往与专业课同步,或者要晚于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重点和出发点并不相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育人”为目的,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专业课教育则更具有“功利性”,通过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使他们可以用知识组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提高他们未来发展竞争力。从长远的发展目光来看,德育要比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推崇着素质教育,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则就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为核心,不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德育过程。当然,文化教育与德育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其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着一些联系。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关系,是保障两者能够同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发挥教育工作中“教书”与“育人”效能的关键所在。

2.2思政课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学生非常渴望学习,那么其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就会非常理想。相反,如果一個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在教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被动的学习,那么其学习效率的学习效果往往很难得到保证。学习不仅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的义务和基本责任,如果一个学生在他们最适宜的学习阶段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那么不仅是对他们自己未来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大学是一个非常自由、开放的场所,所以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放飞自我,似乎已经遗忘了曾经的那些豪云壮志,变得越来越堕落,沉迷于享受难以自拔。虽然很多学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等入学教育,但是这些入学教育的“保质期”一般都比较短,根本就不能使其影响力维持到学生毕业。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思想教育路线来引导学生学习,消除他们的“惰性”心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政课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使学生可以在入学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而起到警醒的作用,使他们可以及时醒悟、悬崖勒马。正是因为有思政课的存在,才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课上。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思政课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2.3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从本质上来讲,“教”与“育”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而专业课教学就代表了“教”的这个方面,相应的,思政课则更倾向于表现出“育”的功能。如果缺乏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即使一个人非常的有才能,也会有成长为“歪才”的可能。而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却没有真才实学,那么这样的人其发展空间也必然不会理想。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那些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才可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才”与“德”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一个同文化教育平等的位置,促进学生能力和道德修养同步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使这些人才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而不会沦为一个个破坏国家稳定与和谐的“刽子手”。

3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重心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教授上,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则明显要欠缺很多。将专业课堂打造成为新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逐渐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教育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根本需要,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自高校扩招政策落实以来,虽然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但是其整体质量却明显下滑,甚至学生质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一桶水水量多少的并不是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要想使中国大学生质量总体得到提升,就不能沿袭英美国家的精英教育,而是采取有效手段去“补短板”,缩小差生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确保他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思想决定行为,性格决定命运。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并使他们感觉到压力,他们才会为提高自我做出努力,才有利于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并不需要为生活或者学习资源而发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是为他们创造出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所以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决定他们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并不是那些外界因素,而是他们自身的某些因素。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重心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都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个大方向进行的,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構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

课程思政要求我们必须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保证,高质量人才更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高度,是提升他们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考察的因素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体。如果一个学生只有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却不会为人处世,那么必然很难真正地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要意识到当前人才需求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融入更多现代化的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多元化、多层次成长,将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推动两个教育步骤协同发展。课程思政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而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我们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延伸至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思想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程度上地体现出来。

4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思想道德教育,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我们追本溯源,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而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让每个课堂教学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基础,让每个专业课教师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者、主导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不同专业课程之间能够环环相扣,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4.1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知度

要想真正将专业课堂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必须首先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知度,并在此基础上去提高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育人为主线,制定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去要求教师,明确他们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提高学生对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政府的引领职能,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监督管理,提高学生毕业审核要求,促使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的形成;最后,学校必须认识到资源共享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资源共享而创造一个共赢的局面。专业课与思政课应该以优势互补在发展方向,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而努力。从教育系统内部需求来说,这些措施的核心原则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只有使思政教育达到这样的要求,后续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效进行,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目标才能实现。

4.2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两者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出最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还可以优化育人环境,让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形成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这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以及提升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性质不同,所以要想找到两者的切入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而作为教学负责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敝帚自珍,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享。分层实施、循序渐进、全面推进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育人并不是学校一个角色的责任,而家庭、社会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

4.3完善協同育人制度

制度不仅可以为我们指引方向,同时还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确保协同育人可以稳步发展。在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知道我们最终要实现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好规划,确保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可以按原计划执行。事实上,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是有多关键性的工作需要摸索,所以必须有完善的协同育人作为基础,那些教育工作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工作中,从而带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除此以外,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还能对教师们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从而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可以发挥出来,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整改,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育人理念,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还可以有效提高专业学科知识。由此可知,《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岸嫔.课程思政视域下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02):4-5.

[2] 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1):88-89.

[3] 张强,陈逸超.“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5):15-16.

[4] 聂莹,常飞云.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基于对福建省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5).

[5]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6]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7] 张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34-37.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专业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借鉴美国大学的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改革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