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2-12张晶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小语种全球化人才培养

张晶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各行各业对小语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以期提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我国的“软性人才”储备,同时也希望对小语种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全球化;小语种;人才培养

全球一体化建设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目标。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扩大了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及交流的范围,各国人民、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往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非英语国家,也正在与我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非英语的外企进入我国,这就使得很多行业对小语种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小语种的作用不容忽视,小语种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是目前我国小语种人才储备不足,远远填补不了对人才需求的缺口。因此在全球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培养和教育小语种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能否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这是我国政治、经济能够稳定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

1 当前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小语种的正式名称叫做“非通用语种”,在我国高校招生领域内,大家习惯地把除英语外的外语类专业统称为“小语种”,其中包括日语、法语、韩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小语种人才,这为小语种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却呈现出很尴尬的局面,小语种人才的数量和语言应用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小語种专业招生分布不均

学生们更热衷于报考日语、法语、韩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热门语言专业,而印度语、阿拉伯语和蒙古语等冷门语言专业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招生专业分布严重不均。受韩剧影响,我国很多学生喜欢学习韩语,学习韩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热门的小语种专业的人数过多使得供大于求,从而使得就业压力增大。报考越南语、印尼语、马来语等冷门专业的人数过于稀少,远远不能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要,供求远不成比例。

1.2 培养目标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小语种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是很科学,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的传统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全球化背景下需要的是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很多学生在选择小语种专业之前,可能对培养目标并不清晰,不知道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只做表面文章,以为学了俄语就会去俄罗斯,但是不曾想过还有很多欧洲国家也是以俄语作为母语的。因此,就业时的去向会减弱学生对俄语的热情,这降低了专业学习的最终满意度,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很难寻找到各方面比较满意的小语种专业人才。

1.3 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专业语言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比较大的比重,但是对于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培养呈现出缺失的问题。高校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过程中,未能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往往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小语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未把语言看成一种交流工具,更多的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知识,只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1.4 过多注重专业语言的学习,而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环境、师资素质和培养目标定位等不利客观因素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造成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语言能力出色,但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学习[2]。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不足,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应用需求,无法成为能够融合经济、政治全面交流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全球化背景下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语言文化,又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政策,懂得商贸金融、交通物流等专业知识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2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在新世纪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和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需要培养规模更大、层次与素养更高、语种种类更多、国际视野更广、实践能力更强的小语种人才。为迎接这一需要,发展小语种迫在眉睫。

2.1 政府应加强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强化小语种人才培养,事关我国小语种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小语种人才培养不只是高校的事,也是政府、社会和学生需要关心的事。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办学院校和机构的指导,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合资源,重点扶持。近年来,教育部响应我国加强对外经贸的号召,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实施方案,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设立了“小语种人才重点培养基地”,为高校引进教学资源,增加小语种专业的种类。政府对于受众较少的小语种专业,如阿拉伯语等,也要求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实现小语种专业的全覆盖[3]。

各高校作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针对小语种的生源比较少这一问题,部分院校实行了小语种提前单考单招的招生录取制度,各试点高校通过单独命题、单独考试、自主录取的形式,希望招收到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且热爱小语种专业学习的高中毕业生。高校也应增加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让学生拥有更多听说训练的机会,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应给小语种青年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加强学术交流和教学研发交流,掌握最新教学理念,学习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把国外学者引进来,多引进一些小语种外籍教师,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高校还应积极地同社会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小语种人才输出与企业特需人才引进的纽带,不断开拓高质量人才培养、市场需求供给、国家战略储备支撑的多赢模式,让家长和学生们也意识到小语种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4]。

猜你喜欢

小语种全球化人才培养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