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劳动教育价值研究

2019-12-12宝艳光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

摘 要: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远离劳动将导致人的退化、社会的倒退、文明的丧失。因此,把劳动作为教育资源审视与利用,挖掘其潜藏的教化价值,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的时代课题与责任。立足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劳动教育对民族个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及促进民族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劳动教育;价值

1 劳动教育促个体生命完满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民族地区学校通过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变通性、实践性特征的劳动教育,可以使民族学生个体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克服异化劳动带来的弊端,从而实现个体身、心、知的全面的、整体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物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和控制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适应自然环境,发展不同的身体器官功能,最終实现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二是,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精神成长。现代化的冲击,民族地区学生个体生活呈现出主体性丧失、价值迷失和精神家园无处可寻的三大特征。劳动的社会化过程,亦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劳动过程中自我感的获得,使学生能够趋向更高的追求,把握完整的自我存在方式,并逐步拓展自我生存空间,提升自我适应能力以及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三是,劳动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思维。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具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欠缺。劳动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其思维能力。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学生使用和创造物质工具以掌握、利用客观世界的规律,并逐渐发展科学理性思维。四是,劳动教育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潜能。现代学校教育注重适应主流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采取一律平等对待的标准化方式教学,没有考虑到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孩子的个性特征,少数民族学生潜能未得到应有的开发。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劳动教育能够弥补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具有民族特色的劳动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为其生命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

2 劳动教育促民族经济发展

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1]列宁说道,“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末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2]毛泽东认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于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3]可以看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之一。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并且呈现贫困富饶的特征。国家通过政策扶持、产业扶持等方式助推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然而,从反贫困斗争的历程和生产力发展上来看,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故而,发展劳动教育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3 劳动教育促民族文化发展

现代化以来,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发展呈技术化取向,致使民族文化传承的链条出现裂隙甚至断裂。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入教育的乡土教育实践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例如,云南省保山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迁徙民族与当地民族相互融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技艺。传统民间技艺历史悠久,通过乡土教育不断传承。如陶器、铁质竹木用具、泥工石工用具、竹木器具,手工制作、麻布褂、甲马雕刻等。然而,现代化的侵袭,很多民间传统工艺在一些地方已销声匿迹。如果不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也许再过几年,人们将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迹。西南民族地区推进劳动教育可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以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4 劳动教育促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团结

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4]“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在普遍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5]根据马克思民族交往理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够有效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团结。劳动教育可以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以现实的客观世界为媒介,在劳动交往中,实现主体间的契合,推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总之,不同民族学生在劳动中交往、交流,不仅能促进其现实关系的丰富性,还能促进自身精神的丰富性,从而达到共同体内不同民族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8.

[2]列宁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

[3]邓小平文选(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4-1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1.

作者简介

宝艳光,女,蒙古族,贵州六盘水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