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古籍移动管理探析

2019-12-12袁祖笑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移动管理;古籍保护;预防性保护

摘 要:古籍保护是一项技术性和管理性工作,既要依靠技术延缓古籍自然老化,也要健全管理制度预防人为损坏。当前,我国的古籍保护多侧重于收藏环境的恒温恒湿等技术性保护,鲜有因实施技术保护与利用所发生的古籍移动保护及风险管控研究。文章简述了古籍移动管理与预防性保护的关系,探讨了古籍移动管理的核心,梳理了当前古籍移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古籍移动管理的相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55-03

古籍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古籍保护是一项依靠技术和管理减缓和预防其载体退化的工作,既要利用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技术减缓其载体退化,又要加强管理避免人为损坏。我国古籍保护技术与利用制度日益健全,古籍保护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但目前仍是重技术的运用研究,而轻管理工作的探析,特别是缺乏古籍移动及风险管控方面的研究。古籍移动始终伴随着保护和利用,如:贾思勰有晴天移出书籍阴晾的防蠹方法[1],历代治乱时图籍的访求与整理、夺取与散失,司马光曾有恐手汗渍及、触动书脑或揉熟其纸之忧[2]。与静置古籍收藏相比,因保护或利用而引发的古籍移动也相当频繁,而移动有可能发生掉落、挤压、磕碰、强震等,进而引发书页撕裂、书册断线、中缝破损等风险。虽然因移动引发的古籍破损已有论著讨论,但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笔者尝试在提出古籍移动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古籍移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古籍移动管理的保护思路及措施,以期减少或避免因古籍移动造成的损失。

1 古籍移动管理与预防性保护

古籍移动是指古籍在保护或利用过程中发生位移现象的总和,其产生的情形寓于施行保护技术与利用之中。古籍移动管理是指对其产生的情形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组织、控制,以达到避免或减少人为致损的目的。为避免古籍脱离原来位置而引发损伤的风险,刘家真认为应特别注意古籍管理在流通、借阅、上架及整理时发生的破损问题[3];周耀林提出要加强古籍的包装和展览管理,以避免发生磨损[4];张美芳等提出应开展文献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和治理性保护技术等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5];林明等认为馆员应掌握古籍摆放、上下架、包装及运输等方面的保护知识[6]。王国强、胡蕊等都认为古籍在抖晾、数字化及书库搬迁时需进行专业搬运,以避免受损[7-9]。

古籍移动管理是一项预防性保护措施,运用可持续的方法防止古籍损坏或老化,确保古籍的储藏、利用和维护安全。预防性保护手段包括掌握保护技术、制定储藏与利用制度及科学化管理与组织等。古籍从入藏到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利用,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组织,而移动是管理与组织的重心。移动管理既是为施行古籍保护技术与利用提供预防保障,也是施行古籍保护技术与利用的串联环节。

2 古籍移动管理的核心

影响古籍载体寿命的风险因素包括自然力及有害生物的破坏、人为损害等[10]。人为损害常与不当古籍移动有关,因此避免不当古籍移动是古籍移动管理工作的核心。不当移动会使古籍受到人为摩擦、磕碰、强震等而发生损坏,从而影响古籍的载体寿命。由此可见,面对现存古籍载体材质逐渐老化的现实,古籍移动管理尤显迫切。

3 古籍移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原生性保护情形下的移动管理

原生性保护主要是调控书库内的小气候以实现古籍的妥善保存和有效防治,以及修复藏存破损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建设古籍特藏书库及利用原生性保护技术对古籍进行保护。

3.1.1 新书入藏与入藏新馆。新书入藏是指馆外古籍入馆保存,入藏新馆是指原有馆藏古籍搬迁至新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将古籍搬运外包给专业的搬运公司以确保古籍运输的安全,但入馆前的封装和入库前的拆装杀虫,以及入库上架过程中产生的移动仍需图书馆自行完成。因此,图书馆在新书封装或入库上架时应注意力度与方法,特别是对已风化和破损的古籍,在封装码放或拆装叠放杀虫时应注意叠放挤压度,运输时需防止古籍因松动产生摩擦致损。

3.1.2 技术施行出入库。技术施行出入库是指图书馆为建设恒温恒湿古籍书库,以及对古籍进行除霉、杀虫、去污、除尘及修复,而将古籍移出移入书库,由于古籍正在不断遭受霉变、虫蠹、黄脆等损坏[11],在技术施行出入库过程中,如移动不慎有可能会再次伤害本已脆弱的古籍载体材料。与保护技术研究相比,目前技术施行出入库问题尚未引起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

3.1.3 古籍书库的治理与整理。古籍书库的治理主要是指定期翻动、及时发现古籍的破损现象,阴晾古籍减少霉菌的腐蚀,将古籍放入特制函套或樟木柜等装具中等。古籍书库的整理主要是指古籍的排架与整架。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为举办纪念活动,将郑振铎先生的“西谛”藏书按照善本的摆放要求进行集中排架与整架[12];洛阳市图书馆按四部分类法将5万余册古籍重新进行排架整理[13]。工作人員在古籍书库内移动古籍时需穿工装、戴手套,防止汗液损伤古籍,同时注意力度,轻拿轻放。

3.1.4 受灾被迫转移。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突发性灾害也对古籍收藏单位构成潜在威胁,如水浸、火灾、地震、战争等。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27家藏有古籍的图书馆中,有70%的图书馆曾遭受过灾难侵袭,被迫转移古籍[14]。古籍的被迫转移管理应是文献保护灾难预案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关于灾难的预案尚在理论构建期,古籍被迫转移的管理策略还不明晰。

3.2 再生性保护情形下的移动管理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再现古籍复本,保存其文本内容以替代古籍原件的流通和利用。我国古籍再生性保护成果丰硕,尤其是古籍数字化,但再生性保护也存在古籍损坏的风险[15],如古籍原件在进行数字化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笔者调查发现,图书馆在实施古籍数字化管理方面缺乏数字化加工流程标准及藏品移动的安全管理[16],目前仅有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搬运过程中要求运输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地面干燥防滑等,以保证古籍的安全[17]。

3.3 古籍利用情形下的移动管理

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保护是关键,利用也是关键。据统计,2015年国家图书馆的普通古籍阅览室共接待读者约2万人次[18];全国各地古籍收藏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共举办“册府千华”“红色记忆”等大型专题古籍展览28场、巡展500余场[19]。

3.3.1 古籍借阅与复制转移。古籍借阅与复制转移包括古籍借阅出入库和利用性复制转移。图书馆一般都会制定严格的古籍管理制度,对古籍的借阅、提取归库、复制操作方式及复制数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20]。此外,图书馆进行古籍管理还应进一步明确古籍的码放及稳固责任和要求,避免古籍在阅读或复制移动过程中发生滑落和损坏等事故。

3.3.2 古籍展览出入库。举办古籍展览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就要求收藏单位组织经常性的展览活动[21]。图书馆举办馆内、馆际的古籍展览频次将会增加,甚至会有国际性展览,这意味着古籍出入库的次数与转移范围也将随之增加和扩大。因此,古籍包装应选用具有可移动、防挤压、防磨损等功能的装具。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关于古籍运输的细则和规范,仅有《文物包装运输规范》可供参考[22]。

4 古籍移动管理措施

4.1 加强古籍移动的触书摆放培训

无论是保护还是利用,移动古籍都会被馆员或读者触碰或摆放,在取放或持拿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害。因此,为了有效保护古籍,图书馆应定期对馆员进行触书摆放培训,同时也可鼓励读者参与古籍触书摆放培训。特别是对初次借阅古籍的读者,图书馆应对其进行简易古籍移动培训,通过培训切实培养读者爱护古籍的意识,进而化解古籍的藏用矛盾。《梁溪漫志》所载司马光“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根源在于其良好的触书习惯,如启卷先视洁净、行看承方版、不空手捧之等。

4.2 制定古籍移动的管理规细和则范

目前,我国已有6种古籍保护标准出台,如《文物运输包装规范》[23],文化部预计2020年古籍保护标准将增至15部,所增古籍保护标准依旧侧重藏存、修复、数字化等保护技术[24],对古籍移动管理适用有限。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和协会应制定古籍移动管理细则和规范,为古籍的整理、清洁、修复、数字化、展览管理、灾难移动等工作提供指导。

4.3 推动古籍移动工具的联合创新和自主创新

移动工具越先进,古籍移动就越有保障,移动工具研发包括联合创新和图书馆的自主创新。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发了既可全方位监控古籍储藏环境变化,又有战备转运等保护功能的古籍保护箱系统[25],为古籍提供防火、防水、防虫、防酸等多方面保护。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将保护箱系统运用到古籍的整理、清洁、修复及数字化等移动管理方面。

5 结语

加强管理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古籍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的基础上,将古籍保护工作的范围延伸至移动管理。古籍移动管理应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加强人员培训、制定古籍移动管理规范与细则、创新古籍移动工具等,全面管控图书馆在古籍移动管理工作中的库房建设、生物防治、古籍修复、缩微复制及数字化等方面的风险,使古籍移动管理既服务于古籍保护,又服务于古籍利用,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古籍保护体系,进而促进古籍保护实践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164.

[2]费衮.梁溪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9.

[3]刘家真.文献保护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96.

[4]周耀林.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8-149.

[5]張美芳,张松道.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管理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78.

[6]林明,张靖,周旖.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6.

[7]王国强.古籍保护中的抖晾方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8):95-100.

[8]胡蕊.基于数据库的古籍保护框架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12):116-119.

[9]黄里,李思忆.四川古籍文献搬家 书柜图书一起打包[N].四川日报,2015-08-19(12).

[10]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2.

[11]陈红彦,刘家真.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107-116.

[12]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津学志(第三辑)[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302-318.

[13]段伟朵,文图.这活儿有意思,像在搬运五千年的文化[N].大河报,2013-06-60(L05).

[14]林明,张靖.中国大陆图书馆文献保护灾难预案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61-71.

[15]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0-119.

[16]张文亮,尚奋宇.我国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83-89.

[17]刘炳梅.古籍数字化与藏品安全管理问题[EB/OL].[2019-08-07].http://www.nlc.cn/newhxjy/wjsy/wjls/wjqcsy/wjd59q/gjszh/201801/P020180102623285267214.pdf.

[18]肖刚.基于ALEPH500系统的古籍读者服务系统探讨:以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S1):110-113.

[19]韩永进.典籍传承智慧 文明守望未来[N].中国文化报,2017-05-22(008).

[20]许晓霞.我国图书馆古籍收藏与管理规章调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31-38.

[21][24]中国政府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EB/OL].[2019-08-07].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6/content_5223039.htm.

[22][2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物运输包装规范(GB/T23862-200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10.

[25]中国古籍保护网.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成就综述[EB/OL].[2019-08-07].http://www.nlc.cn/pcab/zx/xw/201804/t2018 0411_168166.htm.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19-10-12

作者简介:袁祖笑(1990—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7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