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型景区非机动车停车现状调查与规划

2019-12-10王念念葛梅潘义勇

物流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交通管理

王念念 葛梅 潘义勇

摘要:为解决国内景区非机动车停车现状的突出问题,借鉴机动车停车规划理论方法,寻找适合应用于非机动车的规划方案,结合景区特性,对景区非机动车的停车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切实改善或解决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问题,并以玄武湖景区为例进行规划分析。研究结果可以总结玄武湖景区旅游需求特征和停车需求特征,缓解景区及周边道路停车困难、交通拥堵的情况发生,创造良好游赏环境,为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建设与决策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交通管理;停车规划;城市型景区;非机动车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0引育

随着旅游需求的暴增和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增长,风景区原有的交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游客出行需求,交通系统服务水平制约风景区吸引力的提升。现阶段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由于过于关注机动车停放问题而忽视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增加的事实,普遍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探索研究城市型旅游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方法,对解决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问题,缓解旅游城市交通拥堵,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Bowman CuRer等通过对洛杉矶部分城镇停车现状的调查,分析市民停车需求量的增长是否会影响停车场的需求量,提出不同用地类型以及不同区域停车场的泊位车数控制标准;Aleksandra Lapko等人以城市公共交通为研究对象,对景区交通的组织优化开展研究;Michal Roman等人则研究了自行车交通组织对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单一的交通工具的组织优化来引导景区交通结构的转型,从而提升景区整体交通环境;Wiliam H.K.lam合分析了停车需求、步行距离、停车场规模以及停车收费与停车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这四个因素对驾驶者的停车决策有较大影响。关宏志等人通过分析停车需求预测方法,分别介绍了各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黄敏从商业步行街的用地和交通特点人手,对停车布局与土地利用、动态交通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实例验证提出停车布局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李甜通过对西安市现有居住区停车现状的梳理,针对存在的停车问题分居住区类型提出改造策略,最终实现机动车辆停放与居住环境的有机融合;安萌等分析城市“边缘型”景区在时间、空间、运行上的交通特性,并针对重庆市磁器口景区开展研究,分析景区交通拥堵成因和特征,提出磁器口景区交通缓堵的措施;余杰研究了城景相依这一特殊类型景区的交通组织优化战略;潘义勇等对景区与城市道路环境下驾驶人眼动特性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停车特性与规划,涉及到景区停车问题方面较少,针对景区非机动车的停车规划研究更为缺乏。本文基于城市型风景区的发展要求和特性,探讨旅游业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区交通发展对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交通服务体系,对于城市型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型景区交通特性

城市型景区是指在空间上被城市所包围或接壤,与城市之间有发达的交通联系,可达性高,与城市各种公共设施具有互补性,兼具城市公共绿地功能的风景名胜区。充分把握城市型景区的交通特性是进行旅游交通规划的关键,对改善高峰期景区交通拥堵、创造良好游赏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南京大型综合性公园——玄武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南京玄武湖景区现状交通分析,城市型景区主要交通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对城市分隔影响大,制约路网布局和交通组织。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东部,由五洲三湖组成。景区毗邻钟山风景区,主城区发展受到地理因素的干扰,极大程度上限制南京城区向东拓展,影响城市格局的调整。城区交通干道环湖而设,交通流量大,两条湖底隧道贯穿而过,城市路网格局受到限制干扰,影响路网的连通性与可达性。整个玄武湖公园呈封闭形态,景区禁止外部车辆穿行,内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

(2)与城市其他特色景区相联系,构成旅游交通网络。南京市主要景区以玄武湖景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内外两个圈层。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适宜的出行距离,在第一圈层内可选择步行、自行车等短距离交通方式到达各景区,第二圈层可选择公交、地铁等中长距离的交通方式出行。以内短途优势各景区之间区位关系紧凑,交通联系密切,共同构建了南京市主要景区间的旅游交通网络(如图1、图2所示)。

(3)景区游客量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特征。结合玄武湖景区每天公示的游客量,对记录的游客数量进行汇总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工作日景區游客多为中老年人以及景区内部的工作管理人员。工作日游客多为本地人,游客量几乎呈上升趋势,集中于下午5点至夜间9点。

②节假日游客量包含本地和外地游客,总体游客量比工作日多,上升幅度较大,下午及晚9点前的游客量占全天的游客量绝大比例(如图3、图4所示)。

2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调查及停车特性分析

2.1调查方案概述

本次调查选择在旅游高峰月份的某晴天,对玄武湖景区的主人口——玄武门进行停车调查,其他出入口在后期作为辅助验证。玄武湖环湖道路主要做非机动车在无规划停车区域停放的现状调查,以及可利用地调查。调查采用不记车号间断式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玄武湖景区停车设施供应现状、车辆停放实况、停车者行为决策等基本信息,掌握玄武湖景区停车特征,分析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放所存在的问题。

2.2停车调查结果分析

2.2.1停车实况调查

停车实况调查就是调研停车场停放车辆的基本情况,即各停车场累计停车数量、停放方式、停放地点、平均停放时间分布、停放车指数、停车地点附近的交通与环境条件等啕。

(1)非机动车停放形式

根据对玄武湖几个主要出入口的非机动车停放调查,玄武门人口分平峰和高峰灵活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其余各主要出入口基本均采用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与人行道一体规划的模式。大多数人口主要采用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与步行道相结合的规划形式,自行车摆放方式为双轮着地,车辆与通道垂直或斜列排成单排。在太阳宫至太平门路段为可骑行路段,存在路内停车的情况。

(2)停车设施容量

停车设施容量是指停车区域或停车场停放范围内的最大停车泊位数量。由于非机动车占地面积小,一般无具体车位划分,主要以停车区域划分为主。玄武门入口前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属于路内停车,采用非机动车辆占地面积为lm2进行停车路段的停车能力计算,分别得出平峰和高峰时段现规划停车区域可提供350、450个停车位。取高峰时段可提供的车位数,对其他几个人口进行如上调查计算,具体数据见表1。

(3)停放车指数

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了停放区域的拥挤度。由于玄武湖景区仅玄武门主入口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因此以其为基础,对清明节假期高峰小时的高峰饱和度进行计算,结果为1.89,呈过饱和状态。

(4)停车目的

城市型景区的停车目的主要是游憩和工作。游客是景区的主要停车主体,无论是周边居民或是外地游客都有一定的停车需求,以工作为停车目的的主体多为景区内工作人员和商贩。通过对游园者进行问卷调查,玄武湖公园游憩者的活动类型以“散步,闲逛”和“欣赏风景”为主,比重分别为67%和55%。总体而言,玄武湖景区的游憩者的活动类型构成以亲近自然、相对静态的游憩活动为主。

2.2.2停车者行为决策调查

停车者行为决策调查是为了了解现有停车场以及停车场的服务状况,收集停车场使用者对现状停车的意见,明确停车者对停车设施设计管理的反应特征和心理承受程度。根据调查的结果明确停车场设计的重点,提高停车场的服务水平。

玄武湖景区除了玄武门入口处具体规划了非机动车停车场,其余入口均采用路边停车方式。路边停车方式让停车者无需考虑停车费用问题,更不会产生为了减免停车费用而增加步行距离的行为。此外,由于非机动车的轻便灵活,其停放也没有像机动车必须按照给定的停车信息停放到指定位置的这一环节,因此停车场引导信息对其停车行为影响也较小。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非机动车停车者的停车行为较为自由,如果有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的,停车者会将车停放在规定区域内,否则会随机停靠放在人行道上,主要是将车停放在景区入口附近。

2.3停车特性分析

2.3.1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出行特点

玄武湖景区为城市型风景区,即使在工作日,也会吸引周边居民晨练、散步等游憩活动。非机动车在城市型景区的各种出行目的中,游憩占决定优势,其次是景区内工作人员的固定上班停车需求。

2.3.2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分布特点

在玄武湖景区的非机动车停放流量分布上,玄武门人口非机动车停车量需求最大,占全部调查选项的34.2%,其他各入口处停车量比较集中,也有部分被调查者选择将车停放在沿湖路边。选择自有非机动车的游客出行比例远大于选择共享单车的游客。

在玄武湖景区的非机动车交通出行时间分布上,工作日全天呈2个高峰时段:早高峰时段为7:10~8:10,占全天停放量的21.8%,主要为景NiT作人员的上班停车需求。晚高峰时段为17:50~18:50,占全日的42.6%,是全天流量最高峰,晚高峰出行目的多样化,且持续时间较长;节假日及周末无明显高峰时段。

在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分布上,主要有以下特点:选择自有非机动车方式的游客,主要选择将非机动车停放在各个入口处,部分停放在已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地点;选择共享单车的游客,停放地点多样化,大部分会选择停放于已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地点,少部分追求便利的游客会将非机动车停放在沿湖路边或者是随机停放。

2.3.3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存在的问题

停车设施数量、容量不足。共享单车的发展导致非机动车出行量增加,更多的外地散客会选择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由于之前的非机动车停车规划并没有预见这一因素,导致停车供应量远小于需求量。而且除玄武湖人口以外其他主入口并未单独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因此存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导致行人步行空间被挤占的情况。

道路规划不合理。根据调查发现。昆仑路路段机非混合现象严重,行人选择走非机动车道而不是规划在台阶上的行人专用道,导致道路空间资源浪费。而昆仑路近玄武门侧道路空间富余却未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导致另一侧停车需求增多,停车混乱。相比较而言,神武路路段的规划形式更适用于實际交通运行情况,充分利用富余空间进行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管理薄弱,停车混乱。玄武湖景区有专人对机动车停放进行管理,但未组织专人对非机动车停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非机动车的无序停放也会干扰机动车停放,占据人行道,影响旅客出游的舒适感,降低玄武湖沿湖路的观赏效果。

3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预测

城市型景区停车需求的预测是在旅游需求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旅游需求的测算值是衡量停车需求预测值是否准确的重要指标。在进行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预测前,需进行游客集散量的预测。

3.1景区年游客集散量

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进行游憩活动的游客。因此,确定的景区游客量就可以推算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需求量。预计结合增长率法、三次指数平滑法等预测方法,到规划年度2030年的游客集散量如表2所示:

3.2日高峰小时游客量集散量预测

玄武湖景区的季节性特征很明显,游客量也会呈季节性的波动。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规模设计应能满足旅游旺季的人流、车流的集散。合理预测旅游旺季日高峰小时的游客量很有必要。结合玄武湖景区的游客平均日容量与高峰时期游客日容量,预测所得的旅游旺季游客集散量,如表3所示:

3.3非机动车流预测

通过对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满意度调查,认为规划合理、使用满意的游客只占所有调查人群的18%。因此,笔者认为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有必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结合经常使用非机动车的人数比和旅游旺季高峰小时游客预测量进行计算,得到2030年适宜规划停车区域总面积为15547个。由于按配建指标求得的标准车位小于需求量,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例如将剩余的停车需求量通过实时的临时管理设施规划停车区域,以达到不占用过多公共用地规划停车场的目的。具体各单位规划停车位如表4所示:

4玄武湖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由于近幾年共享单车的使用率直线上升,其随取随停的特性给非机动车的停车规划增加了难度,笔者结合城市型景区停车需求的波动性特征,提出在城市型景区将共享单车和其他非机动车分开设置停车位的规划形式。

4.1共享单车单独设置电子围栏

在本设计中,设置电子围栏前布桩位置的确定与停车调查同时进行,共享单车停放频率较高的地点与非机动车停放频率较高的地点相吻合。在实施过程中,需实时采集数据,在误停率发生较多的区域,如果除去必要的生活活动空间后仍有留余,则可及时规划增设停车空间,发挥共享单车的灵活特性。

4.2个性化停车设施

(1)路内停车个性化停车设施

玄武湖总体为封闭式城市型景区,但是太阳宫至太平门这一路段为可骑行路段,存在非机动车路内停车的情况。针对这一路段,结合城市型景区的休闲游憩功能,提出在此路段设置如图5所示的停车设施,为游憩者提供休息地之余,可解决部分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具体布设位置以接近路边的草坪或者在路边种植的树木周边为宜,便于停取的同时,减少停车对道路空间的挤压,占少部分草坪用地而不至于影响环境美观。

(2)各大出入口广场的个性化停车设施

各广场停车区域使用较为灵活,玄武门广场采取平峰期不提供非机动车停车空间,高峰期用活动护栏划分出合适的停车区域供非机动车停车。该种规划形式灵活性高,对广场用地的利用效率高,但由于广场区域广阔且没有固定设施限制停放的非机动车,容易导致高峰期时非机动车停放不整齐、错乱停车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借鉴于国外的相关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如图6所示,在广场上每隔一定距离布设类似设施。

(3)周边人行横道非机动车停车

现在景区非机动车部分停车区域很多地方采用与人行道一体的规划模式,这种规划模式建设初期未考虑到非机动车停车的问题,导致行人步行空间被挤占,非机动车停放混乱。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拓宽人行横道之外,在草坪或广场的台阶处设置缺口或者如图7所示的停车方式,能起到减少部分非机动车停车挤占空间的情况。

4.3玄武湖景区停车区域规划

(1)玄武门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昆仑路路段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重新规划示意图如图8所示,将昆仑路路段非机动车专用道取消,采用与神武路一致的机非混行形式,同时拓宽人行道,在昆仑路近玄武门一侧增加100m2的停车区域,同时拓展另一侧原有的两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至下一个路口,增加100m2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保留玄武门广场内的分时段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但增设地面一体化停车设施,目的是将用活动护栏进行围拦的停车区域进行细化,停在此设施上的非机动车起到了小区域护栏的作用,保证了非机动车停车的整齐性,减少了此区域人工管理的耗费。

(2)其他各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多数小型出入口前期没有单独规划非机动车的停车位,导致其停放需求不大,但非机动车的停放却很混乱。针对此类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的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设置停车架或者活动栏杆等设施来增加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以十里长堤门为例,考虑到游客量和经济支出情况,设置停车架可使非机动车停放整齐,后期也便于管理。

(3)环湖路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玄武湖总体为封闭型风景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基本不允许进入,除了环湖路十里长堤门至太平门路段。该路段路面较窄,属于开放路段,规划部分机动车位,但没有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由于该路段周围主要为草坪,所以可以依托于个性化设施对其进行非机动车停车位与观赏游憩一体化设计。

5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型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问题展开讨论,就城市型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非机动车停车规划与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型景区的界定,城市型景区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区域规划选址以及规划设计,以玄武湖为例,对城市型景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方法的阐述与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综合分析玄武湖景区特点,定位其为城市型景区。

(2)分别对旅游需求特征和停车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以旅游高峰小时的游客量为基础预测客流量,参考景区容量,总结归纳适用于景区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预测的合理方法。

(3)参考城市机动车停车的规划步骤,进行非机动车停车选址、停车方式的确定,参考国内外个性化停车设施,以达到和景区融合的景观停车理念。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
闭环数字孪生智慧交通管理系统
2001—2020年交通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大数据下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大数据 智能研判平台SEARI-TBDS
深圳交警爆发洪荒之力 交通管理科技创新全国领先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限行不限购应是小汽车交通管理的新常态
浅议石家庄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取向
智能交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