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扇舟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2019-12-10包力高

天工 2019年8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摘 要] 主要介绍了杨扇舟蛾在通辽市的发生规律和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 杨扇舟蛾;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Denis et Schiffermüller,1775),分布在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等省区,主要危害杨、柳。近几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等三个旗县区的杨树防护林内每年发生面2万hm2以上,危害严重的地块树叶被吃光,影响树木生长,连年受严重危害的林地开始衰退。为了有效地控制杨扇舟蛾的危害,我们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应用多种防治技术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形态特征

(一)成虫

雌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 mm,雄成虫体长13~17 mm,翅展23~37 mm。头黑色体灰褐色。前翅顶端有1个褐色扇形大斑,下方有1个较大褐色圆点,翅上有灰白色横带4条,外横线通过扇形斑一段呈斜伸双齿状,外衬2~3个黄褐色带锈红色斑,后翅灰褐色。

(二)卵

扁圆形,直径约1 mm,初卵时橙红色,卵前暗灰色。

(三)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2~40 mm,头部黑褐色,体上有淡褐色细毛,腹部灰白色,两侧灰墨绿色,每节环形排列8个橙红色毛瘤,两侧各有一个大红色瘤。腹部第1、8节背中央有红黑色大瘤。

(四)蛹

长椭圆形,体长13~18 mm,褐色,末端有分叉臀棘,被有灰白色茧。

二、生活史及习性

杨扇舟蛾在通辽市一年发生3代,以茧蛹在枯枝落叶、杂草中和树干缝隙中越冬,第1代成虫出现在5月中、下旬,第2代出现在7月上旬至中旬,第3代出现在8月中、下旬。初孵幼虫常数十头或上百头群聚在叶背,静止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后吐丝将叶卷成苞状,白天潜伏在苞内,晚间出来取食,大龄幼虫分散为害。第1、2代老熟幼虫在苞叶内化蛹,第3代在落叶、杂草、树皮缝内化蛹。

三、防治措施

(一)藥剂防治

1.选用药剂及剂量

(1)生物药剂

1.2%苦·烟乳油800倍—1200倍液;

0.2%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3000倍液;

1.2%苦参碱烟剂15kg/hm2。

(2)化学药剂

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500倍—2000倍液;

5.7%甲氨基阿维茵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000倍—3000倍液。

2. 药防治时间

幼虫期进行。

3.防治设备及效果

(1)高射程喷雾机防治

适合平缓林地,采用江苏南通机广益生产的6HW—100车载式高射喷雾机,选用的药剂是1.2%苦·烟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88.2%,防治费用为750元/ hm2。

(2)飞机防治

适合山区复杂地形,采用航空公司的EC120直升飞机,用的药剂是1.2%苦·烟乳油超低量喷雾,防治效果92.8%,防治费用为150 hm2。

4. 喷烟防治时间

选择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以上午4:00—6:00,下午16:00—20:00为好。

(二)人工物理防治

1.人工防治

初龄幼虫吐丝茧群集期,人工摘除虫苞,集中销毁。

2. 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前设灯,诱杀成虫,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三)生物防治

1.天敌生物的保护和利用

杨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 sp.)、毛虫追寄蝇(Exorista amoena)、小茧蜂(Apantale sp.)、大腿蜂(Brchymeria cbscurata)、颗粒体病毒G.V、灰椋鸟(sturnus cinerceus)等天敌,保护和利用这些有益生物,对控制害虫发生有积极的作用。据观察卵寄蜂的寄生率为16%左右。

2.微生物防治

青虫菌稀释液1亿—2亿孢子/ml,或Bt乳剂2000倍液树冠喷施防治幼虫。

(四)营林措施

营造混交林或对现有纯林改造补植。具体技术按GB/T15782和GB/T15776的规定执行。

因此,我们应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科学防控,群防群治,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

[作者简介]

包力高(1976—),女,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作者单位]

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