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交往与交友之道

2019-12-10赵沛霖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生道路功名参军

赵沛霖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像陶渊明这样清高、超脱,特立独行的隐逸诗人一定是一位孤芳自赏、落落寡合,很少与朋友往来的人,实际上完全相反:陶渊明不但十分珍惜友谊,善于交往,朋友非常多,而且特别讲究和重视交友之道,并一以贯之地践行于他一生与朋友的交往活动中。

陶渊明珍惜友谊,朋友众多绝非偶然,这只要看一看交往和友谊在他心目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即可一目了然。陶渊明在晚年写的《和刘柴桑》一诗,可以视作他一生交友活动的总结。题目中的刘柴桑即刘程之,陶渊明同时代人。他吃斋佞佛,隐居匡山,并多次规劝陶渊明皈依佛教,与他一起精研佛理。陶渊明不认同他的人生道路,作此诗予以回答: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大意是:长久以来多次被招隐入山泽,究竟是什么原因而踌躇,未能从命呢?说来很简单,只是因为亲旧之故,才未忍离群索居。由此不难看出亲情、友情在陶渊明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如果联系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他的人生道路,就会清楚看出陶渊明的这种认识绝非偶然。此诗的结尾明确透露了这一点: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大意是:世事匆匆,栖栖不定,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与我越来越疏远了。(我没有什么奢望,)衣食满足所需就好,再多对我又有什么用呢?从陶渊明的经历可以知道,他所看重的是精神享受和内心宁静,在物质享受方面没有过多的追求。这几句诗正是这种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能够满足这种愿望和追求的正是他所选择的守拙田园,躬耕自给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只有这种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才能与“亲旧”常相往来,享受亲情和友情带来的温馨和快乐。正是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决定了陶渊明不但十分珍惜友谊,而且也决定了他必然重视交友之道,即交友的道德标准和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陶渊明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始终把道德标准和原则放在第一位,使交往的过程成为相互砥砺,相互敬重,共同归依崇高道德的过程。关于交友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他在《酬丁柴桑》一诗中做了这样的说明:“餐胜如归,矜善若始。”餐,这里的意思是吸收、汲取。矜,敬重,珍惜。这两句是说,朋友相处,要学习他的美好品德,汲取他的优长,并发自内心地歸依之;同时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美德,不能有丝毫懈怠。诗中关于交友之道的标准和原则,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以致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将它作为交友和做人的“箴规”(《古诗源》)。

陶渊明认为相同的志趣和爱好对于交友十分重要,只有志同道合,友谊关系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不有同爱,云胡以亲?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欢心孔洽,栋宇唯邻。伊余怀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余汝乐之。乃陈好言,乃著新诗。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答庞参军》)交上了好德乐道、志趣相同、情义投合的朋友,陶渊明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生动地表现出陶渊明重友谊,善交往,热情好客的特征。

由于交友之道涉及做人准则和道德操守,陶渊明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别人也是如此,无论是对于谁,绝不迁就,降志以求。例如,他的朋友周续之等人一方面在庐山隐居,一方面又应命出仕,效命官府。对此,陶渊明在《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中对他们的行径直接提出了批评,奉劝他们改变生活道路:“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陶渊明不但自己没有应征出仕,而且劝说周续之等人摒弃功名观念,远离官场,随自己一同去隐居。

陶渊明憎恨虚伪和做作,对于那些既要博隐居的清高之名,又贪恋为官的权势之利,他是极为厌恶和反对的。

第二,陶渊明崇尚自然、真率,对朋友真诚相待,敞开心扉,彼此之间能够达到心灵的交流,从而赢得了真正的友谊。陶渊明有很多知心朋友,且看他是如何向朋友袒露心迹的。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他总结了自己从十五岁立志偭努力,力求有所作为开始,一直到暮年的具体经历:生逢乱世,志不得伸;中年丧妻,生活无着;天灾频仍,作物歉收,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饱经忧患的人生使他深感痛苦、悲凉和凄然。诗中虽以“在己何怨天”开导自己,但题目却冠以“怨诗”二字,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知道,《乐府诗集》中的古辞《怨诗行》,是抒发哀怨和悲愤之情的诗歌。陶渊明在诗题中冠以“怨诗”二字,含蓄而巧妙地透露了深藏于这位静穆、超脱诗人内心的悲愤和郁勃不平之气。不难看出,陶渊明对于朋友坦率而真诚,将内心的隐秘和痛苦展露无余。如此敞开心扉自然会赢得朋友的真情回报,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

正是因为如此,有些朋友相交时间不长,彼此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例如,对于“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的庞参军就是如此。《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倾盖,是说两车相遇路上,车盖倾斜,停车交谈。开头两句是说只要志同道合,相识未必长久彼此就可相知,所谓一见如故者也。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陶渊明以有知心朋友为人生一大幸事,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陶渊明以《答庞参军》为题的诗歌共有两首:除了这首五言诗之外,还有一首四言诗,见前。)

第三,陶渊明心胸宽广,豁达大度,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结交朋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陶渊明远离官场,守拙田园,但却结交了不少走仕途之路的朋友,如前面提到的刘柴桑、庞参军、周续之等人。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陶渊明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知虽为朋友,但彼此之间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并不相同,因此,坚守自己的交友之道更为重要。这一点在《与殷晋安别》一诗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殷晋安即殷景仁,曾任晋安太守,题中以郡名相称。东晋末期,他出任刘裕的太尉参军,从浔阳移家东下至今泉州赴任,陶渊明作此诗送别。在浔阳时殷晋安与陶渊明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交往时间虽不很长,但晨夕相处,同游交谈,彼此甚为投合。陶渊明在诗中首先回忆了“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的交往情谊,表现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紧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出于常人意料之外的以下诗句: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贫贱。

语默:语指显达,默指隐沦。乖分,不同,差别。这几句诗的大意是:你和我之间地位悬殊,所走的人生道路也根本不同:一出仕,一隐逸;一为官,一为民。这一点我是深深知道的。……你走之后,我们远隔千里山川,再也难以言笑为亲。你是良才,仕途显达;我隐逸江湖,自甘贫贱——我们各走各的路吧!

不难看出,陶渊明在与出仕为官的人交友,彼此之间可以就共同的爱好(如畅游山林、原野等)和感兴趣的问题(如不染世俗的“清话”等)开怀畅谈,但在涉及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正是因为如此,陶渊明虽与这些人多有往来,但始终守身如玉,丝毫不受官场腐朽、丑恶习俗和风气的影响,从而保持了其崇高、美好的品德和人格。

总之,在坚持交友之道的前提下,陶渊明交友不拘一格,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这使他能够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结下友谊。

第四,陶渊明超越了身份和门第等等级观念的束缚,真心实意地与平民百姓,田父老农结交。

魏晋时代等级观念十分盛行,以功名、身份和门第论高低始终是支配人们思想的主流意识。“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宋书·恩幸传序》)不同的地主阶层之间尚且如此,遑论不同阶级和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差别了。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身处这种环境之中却不受其束缚和影响,交友不论功名、身份和门第,也不论权势和贫富的差别,只要为人清白、正直,即使是平民百姓,田父老农也照样结交,并像对待有功名的朋友一样地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请看以下三个“细节”:1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之九)邻居老农大清早就到陶渊明家串门,如同是回自己的家,毫不见外;陶渊明也没有拿他当外人,衣服还没有穿好就忙着去给他开门。2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之十四)父老乡亲到陶渊明家与他随便席地而坐,七嘴八舌,不拘礼节;开怀畅饮,一醉方休。3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之五)近局即近邻。这是陶渊明从荒墟归家之后,热情招待邻居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农村生活之简朴、邻人间关系之亲切,以及乡间风俗之淳厚”(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陶渊明如此特立独行,超塵拔俗,自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人之所宝,尚或未珍。不有同爱,云胡以亲?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欢心孔洽,栋宇唯邻。”(《答庞参军一首》)开头两句是说:别人所看重和珍惜的,我不一定也看重和珍惜。这充分说明,他与同时代士大夫们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价值标准不同,对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就完全不同:一般士大夫看重的是功名、身份和门第,因此,只能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而对平民百姓则不屑一顾。陶渊明恰好相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为人如何不在于其功名、身份和门第,而决定于他的道德和品格。因此,平民百姓,田父老农同样也是平等结交的对象,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与他们交往。可见,陶渊明蔑视等级观念,与功名、身份和门第相比,他更珍惜纯真的友谊。如此看来,他与田父老农彼此真诚相待,其和谐、融洽的关系胜似亲人,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人生道路功名参军
明在“知不足”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英将领批年轻人不愿参军
超级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