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与管理

2019-12-10张碧天焦雯珺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陈述遗产关键

张碧天,焦雯珺 ,闵庆文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联级模型[1](图1)来展现,模型左侧为供给侧,表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模型右侧为需求侧,表示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和过程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功能形成了服务,这些服务成为了社会经济系统的人类福祉,从而具有了价值。价值的认知将影响人类的行为决策,进而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和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交界处,是连接两大系统的桥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供给和需求两侧之间的平衡是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可以作为指示社会-生态系统不可持续风险的显性指标。若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下降,无论是由于人为利用抑或是自然灾害的影响,都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损害。倘若没有适时、合理地介入政策和措施、调整需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的实现需求将超过其供给能力,这将加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损害程度,甚至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抵抗力,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平衡被打破,不可持续的风险显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进行周期性地评估,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保证“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在人与自然长期协同发展下形成的,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其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并非每项都可以为遗产地居民感知或利用,并非每项都对遗产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研究较多,但是多是追求全面,研究者将遗产系统提供的全部某种单项[1-2]或是全部[3-4]生态系统服务都进行评价,研究多是服务于得出遗产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但某项服务具有高价值不意味着此项服务对于遗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这种研究思路对于遗产系统的管理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故本研究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方法及评估和管理的框架,将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作为重点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有的放矢的实施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高效管理。

1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

1.1 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

进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首先应当明确遗产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及内涵,在类型的范畴内进行筛选。参照MA和TEEB的分类方法,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其具体种类和内涵见表1。

表1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及其内涵

续表1

1.2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有5条重要特征:能保证遗产地居民的食物和生计安全、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有地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及社会组织、有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可持续性的保证[5]。因此,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必须与遗产系统的5大特征紧密相连,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是5大特征产物或是成因,由此提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5条判据:①居民的粮食安全和经济收入的必要保障;②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产物;③独特生态与文化景观环境下形成的产物;④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的保护对象或改造产物;⑤社区的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形成的关键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识别与认定时,系统需要将5项特征全部具备才可被认定,但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识别时,满足不少于一项判据即可将入选。

1.3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方法

陈述偏好法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常用方法,陈述偏好法通过直接调查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感知来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的性质和价值,相较其他类型的评价方法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且其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可以用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对比,因此很适合于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

陈述偏好法分为两类:一类货币化的评价方法,在虚拟市场情境下通过问卷询问个体对环境物品改变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6],通过调查受益者的消费者剩余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在受益者心中的“心理价位”,主要包括协商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和意愿选择法。但是由于中国的政策制定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民众鲜少参与,因此对虚拟场景的理解往往不足,很难避免评估结果存在信息偏差和假想偏差。另一类是非货币化的评价方法,通过结构式或半结构式的面对面访谈询问个体或集体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观点和看法,评估过程不依赖市场逻辑或利用货币作为衡量指标,常见方法包括问卷法、采访法、焦点小组座谈法、专家评价法、参与式服务制图。

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比如遗产系统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的胁迫因素,还可以了解遗产系统内居民间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联系和形成原因,这有利于识别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知识分歧而产生的服务协同或权衡效应,进而解决或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更优的遗产系统管理备选方案。由此观之,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中,挑选出符合5项判据的服务项目,最为高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及其具体描述见表2。

表2 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

采用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包含以下3个步骤。

(1)了解遗产系统的基础自然、文化、社会、政策情况;确定包含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受访人名单,包含遗产地农民、地方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专家学者、NGO组织等,平衡受访者名单中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间的比例关系。

(2)结合遗产地的具体情况,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时间和资金的充裕程度,从表2中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根据方法特性设计以5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判据为核心的问卷或访谈提纲。

(4)应用选取的方法开展调查,识别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种类及大致空间分布、服务的主要受益者、服务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

2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与管理

2.1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内容包含服务的质量(定性评级或定量数值)、空间分布范围(区分服务流动过程的源和汇)、变化情况(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可分为生物物理法、社会文化法和经济价值法三大类型。

(1)生物物理法,这种方法从社会-生态系统的供给侧出发,着眼于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调用生态学、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包含指标评价法、生物物理量法、能值法和当量因子法。这种方法对于数据的要求很高,评价结果的精度相对准确、客观,是唯一可以评估服务流动的方法。

(2)社会文化法,这种方法旨在揭示个体或集体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或感知,且不涉及交易市场,包含非货币化的揭示偏好法和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两类。非货币化的揭示偏好法是通过观察非市场环境下个体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行为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状态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只用于文化服务的评价,如直接观察法、间接材料法和社会媒体评价法。陈述偏好法在上节中已经展开,此处不做赘述。社会文化法通常需要较大的调查样本量,因此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时间成本。

(3)经济价值法,这种方法包含间接市场法、货币化的揭示偏好法和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3类。间接市场法是通过观察个体与市场相关的行为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角度出发,包含市场定价法,生产率法、重置成本法、替代成本法、防护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可以具有实体、可以投入生产的供给服务[7]。货币化的揭示偏好法是在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真实市场中观察个体的消费行为的方法,用服务受益者的实际支付来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包括享乐定价法和旅行费用法。

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于各类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适用性也是不同的,表3对比了各种评价方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适用性。利用表3筛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时,应根据管理目标综合考虑以下4个问题:①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属于哪个分类范畴;②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评估的需求是否存在;③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评估的精度需求如何;④数据的可得性、时间的紧迫性、经费的有限性。

表3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比

2.2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与评估是为了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借助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和周期性评估过程来探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其严重程度,从而制定适应性的管理措施,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框架来表示(图2)。

周期性地进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及时空特征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若关键生态服务出现异常甚至退化现象,研究者应设计应对管理方案。这一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导致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状态转变的自然或人为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针对驱动因素设计不同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情景模拟。搭建协商平台,以社会整体收益最大为最公平的原则,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农户、企业等)针对模拟的结果展开讨论,就权责、利益的重新分配进行协商后再经调整确定新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新管理措施的可操性。

3 结束语

本研究从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入手,尝试探讨了包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管理问题,主要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及其成熟的评价技术,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可以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不可持续风险的显性指标,当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异常下降或有类似趋势时,遗产系统的管理者应及时制订应对方案并采取措施。

(2)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可以运用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围绕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5大特征对遗产系统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调查。

(3)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多样,在评估方法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服务类型、服务流动和时空变化评估的需求、评估的精度需求以及数据、资金和时间的限制。

(4)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政策及管理措施的制定应当严谨慎重,要经政策初拟、情景模拟、多方协商达成一致后,才可确定执行。

本文提出了包含识别、评估、管理措施制定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框架,但这一框架的实施过程面临一些挑战。

(1)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还主要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农民等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难以保障。这将影响政策设计前的协商结果的有效性,协商过程可能不够民主,甚至可能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影响。

(2)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识别过程中运用到的非货币化的陈述偏好法需要消耗很高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需要较高的专业谈话素养,且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范围较小,小口径的统计数据较难获得,通过研究者进行实验观测或人为调查的成本较高。

猜你喜欢

陈述遗产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张山营镇:党建赋能建起“最美冬奥小镇”
Which Is Important?
高考考好是关键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遗产之谜
遗产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