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的因素浅析

2019-12-10

云南农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农作物作物

魏 琼

(镇沅县恩乐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镇沅 666500)

影响农作物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因素包括农田环境污染、滥用农药、耕作制度、环境条件、品种内在品质、栽培措施等方面,本文对其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级、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概况

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包括产品内在品质和对人体健康安全两个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内在品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质为先的“质”包括品质、口感、和食用安全性,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震惊全国的湖南毒大米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山东毒姜事件等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敲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关注的大事。

镇沅县虽然未曾发生过重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是随着化学投入品增加、农田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不同程度的存在。农药残留和作物品质下降、口感差,原有的风味消失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公众热议的话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容忽视,品质的改善和提升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期盼。

通过40 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城镇到乡村,市场上呈现出粮食供应富足,肉、蛋、奶丰富,瓜果蔬菜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商店超市副食品琳琅满目,农副产品供应进入了富足时代,但安全隐患增加了,放心食品越来越来少了,产品原有的口感和风味消失了。

二、影响作物产品质量安全因素分析

(一)农田环境污染

1.工业“三废”污染。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工矿企业、林产工业、农业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越来越严重。

2.城乡生活废水污染。城市污水和生活废水的成分十分复杂,进入农田后造成农田环境污染,受到污水污染的农田,农作物生长也受到影响,使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加。另外农村家庭废水处理设施基本空白,家庭废水直接流入农田。

3.土壤面源污染。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化肥、农膜频繁使用且数量不断增加。化肥的使用一是使土壤理化性状受到破坏,有益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土壤活性变差,造成土壤板结。二是由于施用的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其余化肥一部分挥发到大气,一部分残存于土壤,一部分流入江河,使大气、土壤、江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是由于化肥不是全面肥料,养分单纯,长期大量使用加之配比不合理,使农产品口感和风味下降,影响了农产品内在营养和品质。四是使作物的抗性减弱,病虫害发生频繁,导致农药使用量增加,不但污染了土壤环境,还增加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玉米、烤烟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为提高产量,普遍采取地膜覆盖种植,地膜残碎片,年复一年残留于土壤,使耕地土壤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理化性状下降,增加了农作物产品安全隐患和影响优质农产品的产出。

4.其他污染。一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副食品消费也随之增加,如金属易拉罐、塑料食品包装袋、塑料瓶罐、手提塑料袋。这些用后的包装物不作任何分类处理,随垃圾进入粪池,施肥直接进入农田造成污染。二是建筑垃圾污染。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从农村到城镇拆旧房建新房的场景随处可见,建筑垃圾数量庞大,尤其是乡村,建设垃圾处理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和往公路边倒建筑垃圾的现象,使公路沿线的农田受到水泥硬块、颗粒、钉子、玻璃碎片、涂料等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

(二)滥用农药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学合理的用药包括防治时期、农药品种选择、用药量、安全间隔期等几个方面。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广大农民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普遍存在着无病呻吟,小病大治的现象,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后,在土壤里及农作物内长时间残留,对人畜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它不属于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使用时次数频繁、用量大、防治作物对象不准确、安全间隔期不够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同样增加农药残留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影响农作物产品品质因素分析

(一)耕作制度

合理的耕作制度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如水旱轮作、粮菜轮作、粮豆轮作、旱地间套种豆类、果粮套种、果菜套种、稻鱼互作,不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缓解茬口矛盾,而且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重点不同,通过轮作套种可以满足不同作物对各自养分的需求,有利于作物的健壮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同时通过茬口变换、作物轮换,使病虫害因寄主改变找不到为害对象而减轻为害,从而减少用药量,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另外国家提出:逐步实施土地轮休计划,逐步建立土地轮休补偿制度,使在轮休期间残留于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因子得到有效地转换和净化,减轻有害化学投入品对土壤环境污染和危害,帮助地力恢复,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

(二)环境条件

1.环境因子。环境条件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环境好,品质就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换言之“好山好水出好粮”,因此要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必须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作保障。在同一农作物产品生产区域内,若植被完好,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并有良好的天然屏障,产区又无工业三废和城市废水污染,所生产出来的作物品质一般都较好。

2.气象因子。不同的气象条件对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品质有着不同的影响。生产区域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生育期长,往往品质和口感较好。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水稻生育过程中如遇时雨时晴、适温适湿,加之植株氮素水平高,极易感染叶稻瘟、节稻瘟和穗颈瘟,空秕率增加,籽粒的饱满度、色泽、内在品质、口感都差,危害严重的甚至失去食用价值;玉米从幼苗到抽穗期如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过大,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前期易感染玉米小斑病,中后期大小斑病交替发生,产量和质量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玉米播种过迟,进入秋季灌浆尚未结束,一但遇到高温大风天气,造成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水果进入产品成熟期,如遇降雨过多,光照不足,会使糖分下降,酸度增加,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降低。

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分为粘壤、壤土和砂壤,不同的土壤质地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口感不同。粘土胶体离子含量高,可塑性强,保水保肥性能好,肥效持久。同一品种、同一播期、同一种植区域生育期较长,不早衰,产品质量和口感好;砂壤土空隙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肥效短,气体交换频繁,土温变化快,作物易发小苗不发老苗,易感病虫害,后期易早衰,生育期短,品质较差。

(三)品种内在品质

有着悠久栽培历史的地方品种,经过了前人的选择和生产适应,证明这类品种无论内在品质和口感都明显优于现代新育成的作物品种。如镇沅县的地方品种白玉米、常规糯玉米、白麻线谷和红麻线谷、南瓜、葫芦、小白马铃薯、四叶青、杨角菜等,由于口感和风味特殊,深受全县消费者青睐,在本地市场上供不应求。另外,优质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农作物品质自身存在着遗传差异,农作物产品质量的好坏受到遗传因子的影响,许多农作物品种在育种机构培育新品种过程中,有意选择优质的种质基因材料作为父母本,通过杂交选育、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此类品种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其品质优于其它品种。

(四)栽培措施

1.品种选择。良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选用抗病、优质、高产良种是获得农作物高产和提高品质、减轻病虫为害的基础和前提,利用良种抗病因子是防治病虫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整个农作物生产过程少用药或不用药,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的目的在于使个体与群体充分得到发展。栽培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株间荫蔽,光合产物消耗多,积累少,植株争光生长使植株拔高,茎秆纤细,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叶组织柔弱易倒伏。田间湿度增大为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病虫害一旦发生,不得不用化学农药,而且栽培密度过大的田块,一般都是重病田块,病虫害发生次数频繁,用药次数和数量增加,不仅农作物产品外观色泽差,商品性下降,而且产品的产量、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3.科学施肥。有机肥是完全肥料,营养元素齐全,肥效长久,具有供肥、改土、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但有机肥总养分含量低,要获得作物高产还须追施化学肥料,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肥结合,施足基肥并合理追施化肥原则。施肥的种类、数量、施肥时间、肥料配比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产品产量和质量。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容易引发病虫灾害发生,致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如水稻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会导致穗颈稻瘟病大发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叶菜类作物前期大量施用磷钾肥容易造成植株矮小,生殖生长提早,产量低,商品性差;甘蔗氮肥过量,磷钾肥用量不足,会造成锤度下降,糖份含量低;块根类作物对氮素肥料需要量较少,不适当使用会导致品质变差,煮不烂,嚼不动。

4.适时灌溉。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土壤水份含量过高和不足都会影响农作物产品品质,如水稻几乎一生都离不开有水的生长环境,但在水稻分蘖末期,群体过大时需要适当晒田,灌浆期以后需要干干湿湿的水浆管理,这样才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抗性增强和籽粒饱满;玉米前期需要适当的干旱进行蹲苗,以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机械组织的发达,增强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同时有利于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块根块茎作物,前期缺水时幼苗长势差,不易达成高产苗架,若后期降雨多,地势低洼,土壤湿度过大,块根块茎发育不良,淀粉含量下降,缺乏应有的粘糯口感,因此,要使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

5.中耕管理。栽培学上的中耕管理是指作物生长过程中,在田间进行松土、培土和除草工作。以水稻为例,在水稻分蘖期进行一次浅中耕,在拔节后扬花前进行一次深中耕,通过中耕一是拔除杂草,减少杂草对水稻为害,二是抓破稻田表面泥层,使土壤通气状况改善,加速养分释放,促进根系生长,达到壮秆、保根、养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目的。这种传统的中耕管理方式,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更无农药残留。如今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中耕除草已被化学药剂除草取代,带来的后果是农田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空气受到污染,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风险增加,产品质量下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化学投入品增加、耕地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农膜产生高度依赖,增施农家肥的优良传统和管理方法得不到保持,优质的本土农作物品种被新育成的高产良种所代替,农作物产品品质越来越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风险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作物产品品质提升和产品质量安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支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保、农业、林业、土地、水务、住建、食品药品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到“各家娃娃各家抱”,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严格控制可能造成农田污染的工矿企业低门槛上马,抓好农田污染源调查防治与耕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残检测工作;落实和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全面推行作物保健栽培措施,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质量发展;杜绝滥挖、滥采和毁林开荒,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规范城乡垃圾、废水处理的管理工作,搞好农业环境监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以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为目标,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和提升。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农作物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航天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