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2019-12-09董楚楚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债务财政融资

董楚楚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地方政府的经济也逐渐独立。根据我国税制改革的政策实施,中央的财政权利逐渐上收,这也给地方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财产压力。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增加,也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减缓财政压力,也采取融资的方式,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风险分担

根据我国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体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地方的基础設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在自身财政压力的问题上,开启了融资渠道,已缓解财政压力,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顺利地完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地方政府也出现了入不敷出的问题。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现状,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尽快的解决。

1、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规范

地方政府融资相比较中央财政来说,在管理方面并非十分的完善,同时,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隐性债务,而所谓的隐性债务,就是说明这些债务并不会受到相关体系的监督,同时也正是由于并未受到监督,出现了非常大的漏洞,甚至地方政府并不知道这些债务的存在,在使用财政投资的过程中,并未能够注意到这些隐形债务的存在,长此以往,地方政府会容易陷入欠债的困境。

1.2债务类型的多样性

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也选择了多种不同的融资类型,大部分地方政府融资都是可以纳入政府的预算,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融资并未纳入政府的预算开支。由于政府在融资时,资金数量较大,而这些财政也会投入到地方政府的基础工程建设上面,但在具体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铺张浪费等问题,出现了入不敷出的问题,在加之融资类型的多样性,导致债务也很难统一的计算,不利于政府对债务的统一整理,出现了遗忘债务等问题,久而久之遗忘的债务逐渐累积,成为了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难题。

1.3偿还能力较低

我国的地方政府融资的制度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也使得许多政府官员在融资时,只是想着如何才能够获得资金,缓解经济压力,但并未注意到后期对于资金的偿还的问题。大部分时期在融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金数额较大,而获得资金后,又会很快的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去,导致无力偿还的现象,同时,地方政府在建设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工程时,也经常会利用政府的政治权利,出现拖欠项目款的问题。而解决双方的债务问题时,政府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而这种行为也严重阻碍了政府融资的良性发展。

1.4风险预警机制欠缺

我国目前的融资行为也存在这很大的危机,有时也出现了陷入融资循环的问题中。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业绩,将融资获得的资金投入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地方政府在选择工程建设时,并未做到量力而行。由于没有做好前期的计划,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债务,已经严重超出了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最终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对中央对于地方政府融资的各项事务并未尽到相应的监管职责,同时,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也未能主动的接受社会的监督,缺乏自我监督机制,久而久之导致出现了融资风险。

2、地方政府的融资现状

2.1融资制度不完善

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完善,中央政府也逐渐放开了对于地方政府财政的把控,同时也是为了能够缓解中央的财政压力以及地方的财政问题,中央也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融资,以保证当地的基础工程建设,这也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与政府资金之间存在的问题。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的出台,是为了缓解城市发展以及财政之间的矛盾,但随着制度的实施,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急于求成,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建设,为其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在融资的过程中也大举借债,导致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债务风险。

2.2财政体制原因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的出台,我国也认识到收支平衡问题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

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官员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躲避中央政府的检查,在融资时从正面交易转变为暗处融资,就是为了躲避中央的检查。久而久之,地方政府在进行债务统计时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导致偿还债务的过程中难以注意到隐形债务,有时会忽略债务的存在,堆积后难以解决。

2.3政府投资体制落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原本的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进行转换。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融资的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应当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有计划的融资。但是我国在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融资时,许多政府的投资慢慢复杂起来,位于市场与计划的双重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在融资过后,迅速投入到当地的工程项目建设,但是由于在投入过后,缺少一定的管理和要求,导致当地地方政府在融资之后,偿还债务的概念并未建立起来,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做表面工程,只是建设了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工程项目,成为了地方政府的累赘。

2.4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融资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并未对财政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未设立统一的机构,地方政府想要真正的将融资的财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也应当建立一个债务管理机构,建立一套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地方政府的所有债务统一进行分类,之后将不同类别的债务统一管理,对于那些已经需要偿还的债务,应当及时的偿还。如果地方政府在偿还债务时,借助政府的权利,试图延缓偿还日期,从表面上解决的政府的财政压力,长此以往会对于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今后的融资活动。

3、地方政府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

只有不断的创新融资制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政府融资出现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仍然会出现一些难以察觉的隐性的资金,经过长时间的融资行为,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融资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相关部门无法做到统一的监督以及管理。因此如何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的融资资金以及方式由暗到明,也是帮助地方政府融资度过风险的重要举措。

3.1公正公开融资制度

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会出现许多的弊端,但同时也有其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其必要性。虽然说一些融资行为确实存在着盲目性的问题,但是在整体的大方向而言,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性,首先就要建立公开的融资制度。融资相关事宜的制定,应当是以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制定。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的规划过程中,应当秉持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通过对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的严格规定,能够很好的帮助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逐渐规范,同时融资过程也需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同时中央政府也需要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管理,地方政府的债务也应当定期的整理归纳,不允许出现融资数额较多,或是数额超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现象,同时也应当严格把控地方的财政纪律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履行偿还义务债务的义务,帮助地方政府在融资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量力而行。

3.2鼓励地方债券的发行

目前我国也出现了许多较为新兴的政府债券,但是目前地方债券的发行一直受到严格把控,难以实施。地方债券的发行,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是一个良好的融资方式。我国政府债券的发放,目前只能够由中央进行,而地方政府发行债权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行为,但是目前到現在为止仍然很难得使得到实现,主要的原因是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把控的债务。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受到了管理体制以及风险的压力,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

3.3完善地方政府融资的约束机制

在对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就是通过上级的主管部门来对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与及监督,同时也可以在地方政府内部设立自我约束的部门,使其自身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的融资的资金,也需要加入到地方政府的预算中,中央部门强制进行检查以及监督,严禁隐藏债务的出现,同时也应当让地方政府官员学会自我监督,只有地方政府真正的学会了自我约束,才能够促进地方政府融资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央除去对于融资事项的管理,也需要对地方政府的官员多方位评价,着重对于其在职期间的财政状况进行测评,防止出现地方官员投机取巧行为。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这些年来,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使用了多种融资手段,然而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少出现了欠债的问题,遇到了十分严重的债务危机。只要从地方政府融资问题抓起,从根源上解决地方政府融资过程中所出现的弊端,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杨波. 地方政府融资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2]安立伟.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高佳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监管与会计规范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9(22):47+51.

[3]胡修浩.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和风险控制[J].财会学习,2019(20):214+216.

[4]胡娟辉.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研究[J].管理观察,2019(14):129-131.

猜你喜欢

债务财政融资
融资
融资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5月重要融资事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