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培养中职护生关键能力的思考

2019-12-09万春

职业·下旬 2019年10期

万春

摘 要:中职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中职护生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实现与临床岗位无缝接轨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基护教学 中职护生 关键能力培养

课 题:《人格本位理念下中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编号:ZJXH201902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D.mertens)提出,对德国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指出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培养学生跨专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关键能力国内外研究及内涵

国内学者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姜大源先生率先提出“综合职业能力”概念。2017年9月24日在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说:“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种”(见表1)。

二、企业人才要求及笔者学校护生关键能力调查现状

现代职教培养观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要培育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指示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笔者学校合作的医院进行调研,统计出各医院普遍重视护生的五大素质,即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更新知识的素质。

笔者学校学生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这一年龄段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期”。他们大多经历中考失败,由父母安排选择职业教育,只是模糊地知道求学成败关乎未来,但对自身专业认识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又很迷茫,加之此年龄段容易冲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时常感到手足无措。他们经在校培养三至五年后直接走上社会劳动岗位,与本科生甚至是更高学历的护理专业人才合作与竞争,因此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与现代企业需求相匹配尤为重要。

对笔者学校2016级护理5、6、7、8班进行关键能力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1份,收回221份,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在上述四种关键能力中,认为认知能力最重要的占47%,认为合作能力最重要的占25%,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占10%,认为职业能力最重要的占18%。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自身关键能力评价不一,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关键能力内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为授课教师对于如何培养护生的关键能力也值得深思。

三、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困惑

1.缺乏前期全面分析

前期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授课内容分析等,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对学习整体的全面分析,不明确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包括什么、如何培养以及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状况及应对措施等,均会影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

2.部分教学内容、硬件设备与岗位需求脱离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中。该课程为护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所教授内容为护生以后适应岗位的必备技能。由于知识的更迭及临床实际的快速发展,部分知识未能及时更新、学校部分硬件设备过于陈旧,若教师将多年不变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从不进行临床实践,会造成老师不了解临床实际需求,让学生照教材依葫芦画瓢地完成技能学习,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脱离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将变得举步维艰。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情

教学方法是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状态,继续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育理念,长此以往课堂效果不甚理想,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是微乎其微。

4.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

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有效的评价得以体现,在评价手段中更多地采用理论考试为主,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在答卷中只要与标准答案不符即为错误,忽视了护生在动态变化中进行发展的特点,护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并不能单纯依据一纸成绩得以评价。另外,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虽然也有技能考核,但更多的是单纯评价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能体现对关键能力的综合评价。

四、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

1.明确关键能力培养内涵

教师在课程教学前期对护生关键能力培养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对学情及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滲透职业素养。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评判性思维,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要经常深入临床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技能与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用实践来巩固理论学习,在完成基本知识、技能的授课之余,促进在校护生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效果,进而影响护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可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同时融入信息化技术,采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中,吸取护理技能大赛的经验,将SP(标准化病人)引入到传统课堂,虽然SP不是真正的患者,但是可以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及场景,通过其逼真的“演技”,扮演临床病例,协助学生在接触真正患者之前,掌握和提高临床技能,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同时渗入职业素养,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4.合理制定护生关键能力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要针对关键能力内涵进行统筹分析,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包括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可具体化到每一个学期。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是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企业评价及社会评价多个方面,通过以上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帮助学生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及他人,还能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全面提高自身认识。最后,学校应介入评价体系中,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顺利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依据,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一定措施,如延迟到下一学期学习,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将自身的关键能力充分运用在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

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深入到各级医院调研学习,不断完善自身职业能力,增强自身职业魅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培养关键能力意识,利用好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教书育人,使其明白关键能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适应今后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廖素清,曾江初.融“关键能力”培养与评估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J].湘潭师范学校学报,2008(3).

[2]殷燕.职业教育范式转换视野下对“关键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

[3]李佳嘉.关于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8(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