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购时代青少年消费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9-12-09王苇琪

中国德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行为网购

王苇琪

古有君子,博学而自省。如今,青少年也可成为“消费君子”,在积极了解绿色消费观内涵的前提下,以古为鉴,让每一次的消费切实充满意义。

网购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购物空间、便捷的消费服务,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种缓解其学业压力的方式。然而,一些负面的消费观以及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首先,青少年存在过度消费的情况。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正常的欲望上,很少有人做错,而且只可能有一种错,即过度”[1]。消费是青少年正常的欲望需求,但是迷失理性而过度消费的行为是错误的。其次,青少年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盲目追求其符号价值,以名牌包装自我并与同辈群体相互攀比、炫耀。再次,青少年会有从众消费行为。正如勒庞所述,在一种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支配了群体中的个人[2]。青少年正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以人度己”,将大众的消费需求强加在自己身上。最后,青少年还存在超前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不顾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渠道先买再付,透支父母的血汗钱。学校和家庭有责任共同对青少年进行消费观教育,帮助他们纠正这些可能存在的不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并且向他们传递一种健康、理性的消费观。

一、借传统文化力量养成理性消费观念

尽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明言出一套适合现代社会的理性消费价值观念,但是其中修身养性的道理仍能在喧嚣浮华的网购时代给予人理性的指导。由此,学校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持续不断的存心养性中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一)消费之前:“三思后行”

当前,各大网购平台商品种类繁多,并且相较于实体店铺,秒杀、拼团、折扣等各种形式的优惠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不理性的消费心理。对此,学校应当从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消费意识开始,让他们了解购买商品的意义在于使用商品,而非浪费有限的资源。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关于修身自省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儒家的经典作品向学生传递一些朴素的道理,并将其迁移到消费观教育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治长篇》,意思是季文子遇事要考虑多次才会行动。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与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并无关联,但实际上消费亦是人生所遇之事的其中之一,尤其在商品经济极大繁荣的网购时代,消费是一件时常需要面对的事情。“三思后行”是青少年在面對丰富的商品时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理性消费观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做到三思后行,就会被商家的各种营销手段所蛊惑,逐渐成为“物的奴隶”而非消费的主体。

“三思后行”的道理人们耳熟能详,但也容易因为过于熟悉反而有所忽略。教师向学生传递这一朴素道理的过程并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借此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成效,让学生重温其中发人深省的内涵,从今以后不仅在消费之前能做到三思后行,不在猎奇或是从众的心理之下盲目囤积商品,而且在做其他事之前都要再三考虑,让自己在理性的指导下行动。

(二)消费之中:“取之有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句话既包含了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念,又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教师在进行消费观教育时首先应当将节俭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古代高洁之士故事的同时不断向其靠近,让古人的质朴美德在浮华的现世也能被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物质资源的匮乏,勤俭节约被视作人们生活的重要原则,甚至与家族、朝代的兴衰存亡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如墨子所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从这层意义上看,勤俭节约似乎是前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其实很多有条件过富足奢侈的“精致生活”的人,却还是选择了朴实无华的“布衣生活”。晚清重臣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就写道:“凡事皆当存谨慎俭朴之见。”由此可见,节俭的意义还在于“不畏浮云遮望眼”,即不被欲望蒙蔽心灵,而是保持做人的初心,以俭为德,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修养中去。

从消费观教育的角度来看,节俭是抵御盲目消费的一道坚硬防护,让青少年在消费的过程中坚持不过度、不浪费的原则,按照自身实际需要进行适度消费。此外,教师还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依据,帮助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的内涵在于“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并且以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进行消费”[3]。司马光所提出的“取之有度”本身体现出的就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适度消费观。可见,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有益于个人的消费观,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消费行为与他人,乃至整个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便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将节俭和可持续发展视为消费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自觉避免由于网购促销活动等因素导致的不理性消费行为。

(三)消费之后:“自省其身”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在广泛学习的同时还需用所学的东西来自省其身。可见,人在行动之后还需对行动本身进行反思,做到有过则改、无过则勉。这意味着在消费的情境中,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体系不会止于消费过程的结束,消费者还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自省。

在消费观教育中,教师不光要将消费自省的积极意义教授给学生,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只是教师唤醒学生自省意识的一个媒介,真正能够做到自省的是学生本人。在消费观教育中,学生绝不是麻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自我教育主体。消费自省是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学生要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性消费;是否在网上商城的“发烧购物节”中过度消费;是否存在着因自己消费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自我检讨、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回避、不忽视,反而以一种闻过则喜的积极态度改正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犯的错误,并且做到不贰过。此外,消费后的自我反省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多次的结果。曾子每日三省其身不仅仅是反省不同的事情,还带有数次的意味。因而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切不可以一为终,而应在每一次的消费行为之后都进行自我反思。

(三)经济干预

正面说理或是隐性的教化方式在树立青少年理性的消费观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要想让青少年在获得一定消费认知的同时还能具有理性消费意志与能力,就需要父母运用经济干预的方法。经济干预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父母向子女提供有限的生活费,让孩子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外没有“闲钱”去消费一些不需要的商品。这是一种严格控制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质,让青少年因经济上的受限而无法放纵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控能力。起初,青少年确实会迫于外界的压力而限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但是经过长期经济干预再配合父母的有效说理,青少年会逐渐将外部的控制内化为自我控制,自觉避免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第二,父母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自主理财,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用,将金钱用在适宜的地方。这样经济干预的做法不仅能使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还能使其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从心理上悦纳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两种经济干预的做法需要配合使用,并且以理财教育为主,以限制开销为辅,进行一种松紧得宜的消费观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向青少年提供经济支持的人是父母,因而经济干预这一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也应为父母。在此过程中,学校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积极地参与进来,以辅助者的角色与父母共同尽力帮助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班级家长群等渠道,为父母提供科学的指导,让他们了解理财的多样方式、如何去引导孩子以及怎样的经济限制是合理适度的;另外,当父母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与教师联系并寻求帮助,与之共同解决问题,携手帮助青少年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8.

[2]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7.

[3]李龙强,姚娟.未成年人消费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6(9):78-79.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5]饶瑜.学生消费教育价值观的理性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8(12):75-77.

【王葦琪,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行为网购
正确认识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90后”消费观
网购寒假作业
网购寒假作业
消费观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