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视觉图形研究

2019-12-08牛涛涛上海大学上海400000

流行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贺兰程式化五官

牛涛涛(上海大学,上海 400000)

一、研究内容

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150个地区都有分布,但人面像岩画仅出现在环太平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环太平洋的拥有人面像岩画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是拥有人面像岩画最多的国家,而宁夏贺兰山又是中国人面像岩画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贺兰山人面像岩画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视觉传达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以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和与感知者的对话方式,最能体现先民们崇拜文化的特质。贺兰口人面像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最为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题材岩画。据笔者调查统计,已经调查记录在册的贺兰山人面像岩画总共有878幅,包含贺兰口遗址区人面像岩画712幅,占贺兰山人面像岩画总数的81.09%。本文主要探讨贺兰口的凿刻类人面像岩画的视觉图形的造型特点、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二、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概述

1.自然环境

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贺兰县管辖范围内。古人称贺兰山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和削弱了寒流与沙漠的入侵,养育了富饶的“塞上江南”宁夏平原。这也为我国原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提供了充沛的自然条件。贺兰口地势复杂,海拔1448米,山体主要由混合的花岗岩组成,由于长期的干燥剥蚀山地岩石,部分山体由碎屑岩石构成错综复式褶皱带分布,这为原始贺兰口人面像岩画创作者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分布情况

贺兰口遗址保护区总共为11.06平方公里,人面像岩画大多数分布在沟口内600米的外部山体,从山脚到山腰的10米范围内,最高不超过50米,呈带状分布,总共有548幅。除此之外,在沟口外的南北两侧洪积扇处的一些可挪动的石体上也有分布,整体上从洪积扇到沟口呈稀疏到密集的扇形状分布总共有164幅。

3.制作者和制作方法

经学者研究,我国历史上先后有羌戎、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在铁勒、党项等民族在贺兰山一代生活。各个民族和部落的文明在这里交流碰撞,贺兰山岩画的图形符号也因此是他们留下的的杰作。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敲凿法。用尖锐的石器或者金属工具在石面上先刻画出图像符号的外轮廓线,其次借助重物敲打尖锐石器和金属工具将图像内部凿空。

(2)磨制法。磨制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轮廓磨制法。用尖锐的石块或者金属在石面上划出图形符号的轮廓,然后更加深入地对轮廓线进行磨制,使其线条粗深。另一种是减阴磨制法。首先也是用尖锐的石块和金属将图形符号的外轮廓线在石面上刻画出来,然后将其轮廓线内部进行摩擦,经过多次磨制,图像将会内陷在自然石面里,呈现阴刻效果,这种方法是岩画制作的主要方式。

三、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造型形式和演变过程

贺兰口人面像岩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在造型形式上笔者根据其构图特点大致归类为为以下几种形式。

1.“U”形式

这类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构成五官由两个或者多个类似于U形符号组合而成。面部轮廓有呈方形的、椭圆形和方形的。U型符号可以说是一个通用符号,代表阴性万物。探究它的产生,张建国先生认为,它极有可能在早期人类对与月亮的观察过程中发现了月相的变化与人类自身,尤其是与女性的生产过程极其吻合,故而,以象征玄月的U形表示女性、阴性、雌性。早期的U型人面像比较写实和规整,人面像的内部五官刚开始由一左一右两个U形组成。比较类似于女性的女阴形状,这表现了先民们对于女性的一种生殖崇拜。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三片U式、四片U式逐渐出现……轮廓还是有方有圆,例如四片U式,在轮廓内部就是由上下和左右各一道或两道等弧度和等密度的弧线组成。其基本结构就是是对具体五官的表现,到后来有些人面像通过对U形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升华,直接用一圈一叉两点的图形就构成了五官。无论如何变化,都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化。正如我们看到的,脸部轮廓可以有多种变化,五官构成也可以有多种组合,但基础的构成都和U形人面像一致。

2.“羊”形式

这类人面相的头饰和五官都是由类似于象形文字“羊”的形状构成。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崇尚的要算是羌族了,文献记载:“羌人视羊为人,视人为羊,羊人合一则为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在羌族的萨满领袖“释比”的法器上,中心位置就是一个羊头的形象。据考古有关资料显示,古代羌族在贺兰山一代繁衍生息过,这为古代先民为什么创造“羊”形式的人面像提供了依据。先民们对羊的崇拜继而创造了羊图腾,先把羊的写实形象放到脸部轮廓中,将羊头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把羊这种客观性的动物幻化成传达性的抽象符号的过程。在随后的创作和使用中,羊的特征被提炼出来,完成了这个过程,羊的视觉符号就具有了图腾的意义。由此一来慢慢地约定俗成,便以一种程式化的构图形式进行推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面像的五官既和羊有关,但又完全不等同于羊的原因,这表明了羊的形象在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3.“核”形式

这类人面像的主要特点是,狭长的脸部轮廓,中间鼓,两头尖;或者类似于顶端尖底部圆润的水滴。五官由三个圆或三个弧线构成,可以说是比较接近现代的人面。一些学者将这类岩画认为是先民们对于生殖神的崇拜现象,由于早期人类尚未认识到男性在生殖活动中的作用,直观地看到女性是人口繁衍的主体,遂产生了女阴崇拜的观念;这种核形、橄榄形、水滴形或菱形的人面像,是女性外阴、子宫的直观表现,是生育繁殖的象征,属于生殖图腾岩画。由此可看出这类人面像也是对女性生殖神的刻画,在随后的刻画中,鱼形的脸部轮廓一直不发生变化,内部五官可以有各种随意组合。这也是一种程式化的推广。

4.“大眼睛”形式

这种人面像造型奇特,表情肃穆,五官着重突出双眼,是贺兰口人面像岩画中为数不多的一种人面像。椭圆形的脸部轮廓非常规整,眼睛在整个面部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和位置,额头有一个类似于“十”字的符号。这类人面像岩画在贺兰口为数不多,可谓弥足珍贵。通过对双眼的刻意表现,说明人面像岩画的文化内涵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的地位较高,具有对先民的生活影响较大的神的特征。这种形式的演变同样也是经历了写实到程式化的过程,大眼睛透露出来的威严气势,被引入到神的表情中。卡纳在《人类的性崇拜》一书中提到“十字架既为太阳神话的一部分,自然很容易变成生殖的象征,因为太阳与人类的性器官一样被认为是地上繁殖力最大的象征。”十字符号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一横代表阴,一竖代表阳,横竖相交,意思为阴阳相交。因此,可以把十字架视为太阳崇拜的符号,又可以将其看作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了解了十字符号的象征意义,我们对贺兰口岩画中出现的十字符号和由十字符号构成的其他图形,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贺兰口人面像岩画出现大眼睛与十字符号的组合构成,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构图规律和程式化的特性是不变的,炯炯有神的双眼,与十字符号组成的人面像,其象征意义是古老的太阳符,又是阴阳交接的生殖符。

5.“发散轮廓”形式

此类人面像在脸部外轮廓上密布有向四周发散的射线,这种人面像不仅出现在贺兰口,在其他国家也有发现,是一种国际化的人面像。这类人面像都能让人感受到光芒与太阳的关联,是原始宗教中将太阳神力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将太阳作为自己的首要崇拜物,因此人们将它称之为“太阳神”人面像岩画。贺兰口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向四周发散的芒线作为基本视觉要素布满绝大半部分外轮廓,富有张力的发散线条,体现了创作者对于太阳光芒的崇拜,因为发散的线条与人的头发状貌一致,因此也具有人格化的写实特点。这类人面像的视觉图形也是历经了一个程式化的演变,起初人们对太阳的形象进行基本的模仿和描绘,随之将太阳的特征付诸人的形象上,使人自身具有同太阳一样的神奇力量。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和对于实现愿望的渴望,因此描绘出了特定形式的太阳图腾,以后对太阳神的各种刻画都摆脱不了这样一种固定模式。

四、贺兰口人面像岩画岩画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贺兰口人面像岩画的构成五官符号和视觉图形研究,反映了古代生活在贺兰口的先民们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之情。

太阳神人面像岩画的发散性芒线,是起初先民们对自然界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崇拜由具象到抽象的一种演变过程。从基本视觉图形上升到高度精炼、概括的图腾。因此,图腾就会被广泛地程式化推广,图腾的意义也就出现了,羊形人面像的出现,这不仅只是一种自然崇拜的符号,更是体现一种文化含义。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殖决定了一个种族或者部落发展,它体现了原始先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带有神秘的宗教信仰情感,核型人面像和U形人面像的出现,可能就恰恰体现了古人对于女阴的生殖崇拜这一文化内涵。

结语

贺兰口人面像岩画是一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视觉抽象图形,对于贺兰口人面像岩画造型形式和演变过程,我认为其各个特点的图式结构诠释了贺兰口人面像岩画从主观、具象、写实到抽象、概括、统一的程式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因此过程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们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思想动态的记录。

猜你喜欢

贺兰程式化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程式化语言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中的使用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