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未来的信息化战争

2019-12-07季自力王文华

国防科技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战场战争优势

张 申 季自力 王文华/ 文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人类认知、战争思维与作战方式,必然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颠覆性变化。

战争主体作用更加凸显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决定战争行动。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决策体制的完善,战争发起的决策将更加理性,未来信息化战争发起的时机、战争的进程、战争的规模层次、战争样式烈度及战争结束时机等,都需要人来精心掌控和把握。二是设计战争样式。人不再主要以战场前沿对抗力量的形式存在,而是用更多的精力设计战争样式和作战行动,将作战思想、理念和方案以预存数据、逻辑算法、辅助软件的形式,提前物化到智能指挥系统和武器平台中,将作战意图、指挥决策和行动指令实时准确地作用于被管理对象,实施正确、智能、最优的指挥、规范与控制,以达成预定作战目的。三是指挥战争行动。人在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和谋略运用等活动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指挥员运用跨媒体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从海量、多元、异构情报数据中快速发掘支撑作战指挥决策的关键信息,识别意图、发现征候、研判趋势、找到规律。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云计算服务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有效弥补了人类在物理和心理空间的缺陷和不足,极大提升情况研判、趋势预测、方案评估、行动管控等能力,掌控“观察—调整—决策—打击”循环链主动权。四是实施战场防护。拥有高度智能的作战指挥系统和武器平台一旦被对手通过恶意代码、病毒植入、指令篡改等手段攻击,将带来“倒戈反击”、战术失利;识别错误、机器故障、通信降级、环境扰动等因素,也可能使智能化系统因干扰而失控,战争进程中的战场防护将变得更为迫切,围绕网络和电磁空间的斗争将异常激烈。

战争争夺聚焦制智权

在未来的战场上,敌我双方将首先围绕“感知—理解—推理—判断”等环节激烈对抗,争夺支撑作战体系高效运转的人机混合智能的“思考”速度和质量优势。在战场态势感知牵引下的各种作战行动高度耦合、并发进行成为可能,一体化并行作战将成为新的作战形式。智能系统也将成为战场攻防的主要对象,敌对双方可能通过控制对方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决策等自主作战系统,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丧失“制智权”,就会因为人机协同失调、自主决策失灵、作战体系认知速度和效能落后,导致整体作战效能大幅降低。

以人的认知思维为作战目标,运用心智导控手段,通过对敌认知体系施加影响,实时分析敌方行为特征和作战决心,或者直接将己方意识以脑电编码形式“注入”敌首脑,控制对方首脑的思维意识,最终夺取“制智权”。“制智权”将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它既是未来信息化战争夺取的制高点,又是改变战争规则的驱动力,可变“毁敌”“瘫敌”为“控敌”,实现整体作战效能的最大化。人工智能在战场上的应用水平,将成为大国之间军事实力比拼的重要标志,围绕智能话语权的争夺将日益激烈。

战争态势全维感知

人工智能技术将渗透到战争全要素全过程,物联网、智联网与脑联网成为战争的基础,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四域深度融合,使战争态势全息透明。泛在云联成为现代战争体系新的战场基础设施,通过物联网和各类传感器实现对各类战场大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储存、处理和传输,为信息化作战提供重要保障。

集中统一、多维一体的战场感知网络,能够实现全域覆盖、多元融合、实时处理和信息共享,达到对整个战场及作战的全过程“透彻感知”“透明掌控”。综合利用射频感应、全球定位、红外传感、生物特征识别等感知、捕获和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战场目标对象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运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图像理解、语音识别、目标匹配能力;运用智能组网技术,为战场感知大数据传输提供高速、可靠、抗干扰的信息网络支撑。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改造, 无人装卸码头、智能领航机场、智能运输工具等战场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将明显提升。将人工智能、射频感应、导航定位、传感器、生物特征识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作战指挥、情报侦察、综合演练、信息传输与处理、精确打击、装备物资保障等多维战场空间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全域覆盖、随遇接入、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平台,将战场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有机融合起来,把多维战场中的感知系统、武器装备、作战人员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时空一致、连续精确的战争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协同指挥各作战要素和武器平台,推进战场各要素向最大限度的“自主适应、自主行动”方向发展,以更快的指挥速度、更高的打击精度实施连续指挥和协同作战。

战争手段自主适应

智能武器装备是未来信息化战争形态的主要标识,它与人在功能上深度结合,是广泛依附在虚拟网端节点、共用一个“云端大脑”的各个智能单元组成的一个网络共同体。

以传统装备智能自主能力提升、新型全自主武器发展为主要特点,武器装备向多功能、智能化、一体化发展,作战应用将更加灵活。组成武器系统的各功能单元,围绕“侦、控、打、评、保”各个环节,随遇接入云端,随需发挥效能,按照统一的目标、规则和接口,链接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件智能武器都是一个作战单元,可以单一个体或者作战集群形式广泛存在和非线性部署,以实现指挥员的作战意图。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现有武器平台中,实现对武器平台的全方位感知和智能化控制,能够获取目标精准的指示信息,对目标实施精准的复合性打击,毁瘫作战对手的作战体系结构。同时,对武器平台的战斗性能和战场环境适应性进行自动评估,对武器平台的故障进行自动诊断检测,智能武器平台具备自修复能力。

智能化的软硬件让传统武器装备“长眼睛”“有耳朵”“会判断”“能自主”,在广域战场感知网络支撑下具备“有限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一定的“会思考、能辨析、自适应”能力,能自动寻找、自动规避、自主锁定攻击目标,大幅增强武器装备的生存力、突防力和毁伤力。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和作战体系不仅能够被动、机械地执行人的指令,而且能够自主、能动地执行特定的作战任务。人工智能技术将渗透到战争全要素全过程,物联网、智联网与脑联网成为未来战争的基础,战场形态组织逐步向传感器为中心、数据信息为中心、认知/行动为中心转变,战场制胜的关键要素从底层火力单元逐步向上延伸至武器装备体系能力层面。

利用弹道信息、目标特征信息,综合采取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探测技术、红外与毫米波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给精确制导弹药植入人工智能芯片,加上“智能大脑”,通过与战场感知系统的互联互通,把毁伤功能融入C4ISR 系统,构成侦察、通信、决策、打击、毁伤、评估等一体化的C4ISR 网络,能够自主机动规避、自动识别定位、自动锁定目标,实现态势感知、电子对抗、战场侦察、远程精确打击、高效毁伤和毁伤评估等功能,使弹药变得更“聪明”、灵敏、迅速,具有模块结构、远程作战、智能控制、精确打击等突出特点,极大提升打击精度、速度和综合毁伤能力,提高战场毁伤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战争力量编成联合集群

战术单位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单元,并可能出现按作战职能编成的小型作战群,或能够同时在多维空间作战的一体化的小型联合体。战争力量编成将向联合集群化发展,编组方式向“自主适应”转变。未来的信息化军队将拥有数百个作战单元,并把这些智能作战单元进行差异化“机机编组”“人机编组”,能够根据不同作战需要,执行陆、海、空、天、电、网等多域作战任务,真正实现作战单元自主适应、弹性编组,产生群体自主协同的多样化作战能力。

在群体行为中,单个个体未必具有指挥官般的“智慧”,但通过个体之间交互作用和协作行为,使得整体可以通过组织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即1+1>2 聚优效应。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各作战平台能够自适应协同,可一致进行机动突击与防御作战。在进攻作战中,能够高度协调地从多个方向连续或同时对预定目标实施攻击,在诱骗、干扰、电子攻击等软杀伤行动中自动协调最佳攻击时机,有效避免相互影响,提高整体作战效能。在防御作战中,运用联合集群技术建立多层次防御网,动态实施外围警戒,对威胁目标进行灵活打击,保护重要目标安全。利用集群战法,精确选择目标,快速机动、多维攻击,融合相关作战要素,打通“侦察—控制—打击—评估”链路,形成敏捷、高效、精确的新型作战力量体系,通过信息实时交互、动态自主组合、集群协同突防等方式,最终完成高效饱和攻击。

随着“人-机”结合程度的持续加深和智能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现有的战场力量结构功能和编组模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无人作战系统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主要力量,空中的“蜂群”、水中的“鱼群”、陆上的“狼群”等无人作战集群将大量涌现。新质无人作战力量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太空、网络、电磁和智能弹药等新质无人作战力量将直接参与战争,无人机编组、战场机器人士兵编组及无人与有人作战单元的协同编组走向战场应用,各类“混搭式”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出现。无人机、无人潜航器、战斗机器人、智能化士兵装备等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主角,无人化集群力量将成为战场力量编成发展的新方向,无人与有人、无人与无人间的协同作战将成为重要形式,人与机器的“共生混合”和机器之间“自主适应”将成为战场力量编组的新形态,自主实施“分布式”“蜂群式”协同作战。未来信息化战争将把智能机器人的特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

作战方式人机协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入现代战场,传统作战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观察、判断、决策、打击流程大幅压缩,在统一战场态势感知牵引下的各种作战行动高度耦合、并发进行成为可能,人机一体化并行作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新的作战形式。人工智能使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场上的地位上升为“人类伙伴”,人机高度融合,人的优势与智能机器的优势深度结合和互补,虚拟与现实空间平行一体、有人与无人系统协同作战,实现作战体系效益最大化。

近来,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人类擅长归纳、推理、筹划、决策、判断、指挥等活动,具有高度自主性、思想性与创造性等特点,但容易受恶劣战场环境影响,出现恐惧、疲劳等;机器擅长搜索、存储、计算、优化等活动,具有精准性、快速性与重复性等特点,适宜于遂行单调性、技术性、烦琐性和危险性的作战任务,但存在被动听命、依靠算法、部署复杂等弱点。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与机器优势互补、双向互动、协同作战、共同生存,将带来全新的作战方式。例如,围绕指定的机动突击任务,智能武器隐蔽进入目标附近,遂行侦察、监视、打击、清除行动。如果目标不适合直接打击,可将信息适时传回指挥中心,引导其他力量实施精确打击,实现“打引一体”;也可长期潜伏值守,在完成毁伤评估后自动撤离。

伴随智能武器装备、无人作战系统等在战场上的大量应用,将给攻防作战样式及作战力量运用方式、流程、方法、规则、策略等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对抗,作战双方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超越人类体能的持久能力、超精确快速打击能力、超长潜伏隐身能力等特点,创造出人机协同的战法训法。具体包括:运用无人车、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较为廉价的无人装备对敌进行大规模的“狼群”“蜂群”式集群饱和攻击,突破敌防御体系,杀伤对方重要目标和主战兵力;运用智能控制的超高声速武器、动能武器、激光武器等,对敌重要设施、重要目标进行远距离快速“秒杀”;通过攻击、干扰和控制敌方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对敌方人员的思维认知进行破坏、迟滞、干扰,从而干扰敌方行动甚至使其放弃对抗等。

战争优势取决算法优势

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关键因素是“智能”,智能优势实质是信息优势、认知优势、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的高度统一,夺控的关键是在算法对抗上取得优势。未来信息化战争是通过“控脑瘫体”获得智能优势,即通过击毁敌方的“大脑”或者改变其脑干功能,使敌因不能思考决策而导致行动失效,实现整体智能上的优势,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战争的主动权因为智能武器系统的智能自主而牢牢掌握在拥有智能优势和算法优势的一方。不论是在战争准备还是战争实施阶段,不论是在战略还是战役、战术层次,高度智能自主、拥有算法优势的一方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决策、先敌打击、先敌摧毁,从而牢牢控制信息化战场的主动权,夺取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先机。

掌握算法优势,能快速准确预测战场态势,创新最优的作战指挥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算法是求解问题的策略机制,是主导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例如,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接收许多输入的能力,可以用来推断隐蔽、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图像和字符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写字符识别在战争态势评估中有很多应用。算法优势主导认知优势、速度优势、决策优势。占有算法优势的一方,能驱散因数据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产生的“战争迷雾”,使得对战争进程的认知更为深刻、更加准确。在战场上运用超强算法,能够针对敌情变化,快速提出灵活多样的作战方案与应对之策,不断打乱敌方的既定企图和部署;能够全时、全域、全维对战场上各种力量的行动进行动态感知、数据挖掘、仿真计算、推理决策、评估预测,使作战人员能够突破思维的逻辑极限、感官的生理极限和存在的物理极限,大大提高对战场时空的认知范畴,实时精准地掌控战场上的各种资源、各种力量的所有行动,在多维空间、多维领域实现战场资源快速地跳转和聚集。

猜你喜欢

战场战争优势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画与话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战争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