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糊X”类新词语的产生

2019-12-06葛本秀

赢未来 2019年21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结构

摘 要:粉丝圈大量流行语的产生丰富了词汇系统,其中“糊X”类新词语结构、语义和词性独具特色。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这类词语的发展特点,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糊X”类新词语;结构;语义特征;原因

随着网络社会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饭圈用语开始走进人们视野。根据明星不同的特质产生的形容词流行语,使得不少词语衍生除了新的内涵。“糊”的原始语义发生了改变,“糊X”类词语以词族形式进行发展也彰显了词汇系统的理据性和系统性。

一 “糊”的内涵及其发展

“糊”的本义是用粘性物把布、纸等东西粘贴在一起,又引申为用粥充饥,勉强维持生活;头脑像浆糊一样不明事理;形容混乱,没有条理;④又通“煳”,指经火烧而黄黑发焦,从引申义我们可以提取出“糊”所具有的一组共同义素:贬义,失败,行为。在网络社会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今“糊”又产生了新义,“糊”的新义来自于粉丝文化,对粉丝而言偶像的人气至关重要。名气大、受关注度高的明星经常用“火”和“红”来形容,而没有资源,人气不济则用“糊”来刻画。“糊”常用作谓语,表示丧失人气,脱离大众视野的状态变化。其最初来源和英文单词flop有关,是英文flop的简写,含义是失败。flop在传入中国后,网络论坛的日本音乐爱好者因其日式发音(フロップ,furoppu)很像胡萝卜,又经常谐音做胡萝卜使用,而谐音字“糊”拥有“某物经火变得黄黑发焦”的意思,且娱乐圈经常存在炒作行为,过犹不及,反遭反噬,炒作和“糊”的引申义存在意义上的联系,“糊”的动词用法衍生出来。

二 “糊X”的结构与语义特点

(一)“糊X”词语的构词方式

随着“糊”新词新义的普及,以“糊”为核心语素,用“糊X”的形式创造了一系列固定搭配构成新词。“糊”作为固定语素,再以其他不同语素作为区别特征和词群词语产生差异。在这样的固定搭配中,“糊”的适用范围逐渐矿大,朝着词缀化方向发展。词缀是由词根演变而来,典型词缀的意义已经明显虚化。但还有一些类词缀,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这类词缀单独使用时都具有实在的意义,而做类词缀时意义才部分虚化。诸如此类的类词缀有很多,如:

“高”:高层次、高强度、高保真、高性能。

“多”: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

“词根+词缀/类词缀”是现代汉语新词构成的一大特色模式,“糊X”类词便采用了这样的构词方式。如“糊咖”“糊团”“糊剧”“糊星”,由于“糊”代表明星的人气状态比较差的情况,为了显示处于中间状态,即没有特别出名也并不是没有人气,用跟“糊”相反的语义词来组合表示,如“糊火”。“糊X”构型方式的广泛流行,使得其运用范围越来越宽泛。在“糊X”类词语摸中,其后加词语多为名词性词语,少量存在动词性词语。在所构新词中,“糊”还是以修饰语身份存在的“定-中”结构。

(二)“糊X”的语义色彩

色彩义着重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识,主要分为感情色彩义和雅俗色彩义。雅俗色彩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表现在口语词语跟书面词语的对立上,口语词语比较俗,书面用语相对雅一些。“糊”类词语的适用范围大多还是在粉丝圈进行论坛交流或者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由此可见“糊”的雅俗色彩义。由上文可见“糊”的各类义项都偏向于失败的行为,“糊”字本身就带有贬义色彩。再转入人气状态低迷的词义延伸,以及用“类词缀+词根”的构词方式,所表现出的也是一种贬义感情色彩。

三 “糊X”构式形成的理据性

(一)词的内部形式

除了上文所提的音译影响,词的内部形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之处。用作命名根据的事物的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就叫作词的“内部形式”,又叫词的理据或词的词源结构。“糊”有经火烧而黄黑发焦之义,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词义演变以原型意义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经隐喻和转喻延伸出新的含义。“火”之所以有“成功、顺利”的含义,就是其由通过隐喻的方式从事物认知投射到心理认知。而“糊”和“火”相对,也是因火而糊,从原型意义隐喻映射至认知领域,表现人气低迷的状态。

(二)外部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本土选秀文化以及韩流文化的兴起,粉丝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也从萌芽走向了成熟,其中显露最为明显的就是一批“粉圈用语”。粉圈用语在互联网环境下借助于粉丝群体自己的创造性产生于粉圈内部,又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如“”“C位”“官宣”。这些词语的共同特性就是具有简洁性、经济性、高效性。“糊X”类新词语迎合了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缩短了交流所需要的时间,且摹人状物的形象性也是一般词语难以企及的,大大提高了溝通效率。另外,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新一代年轻人讲究个性解放,与众不同,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这也符合了年青一代求新求异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训诂学简论(增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葛本秀(1994.12-),女,江苏镇江,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古近代汉语。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论《日出》的结构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