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的残酷教育

2019-12-06酸酸

杂文选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瑞恩托儿所莱恩

酸酸

在“虎妈”“狼爸”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向往“冷酷”式教育模式,一方面虽然改变了中国传统上的“宠”式教育,可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多热议。其实,这种教育模式并非中国首创,在美国,这种“残酷”式教育被极致发挥,甚至贯穿美国人的一生。本文主人公陈琳旅居美国多年,第一次接触到美式“残酷”教育时,从一开始的惊讶到认同,再到最后的反思,她认为:也许,美国人在培养孩子独立理性的同时,也在渐渐缺失某些重要的东西……

独立人生竟从娃娃抓起

2012年初,先生因为工作的需要,带着我们全家一起迁居美国,暂住在休斯顿一处靠湖边的社区。

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国人的“残酷”教育,是因为邻居安娜。安娜在一家家政公司上班,她先生芬恩则是一家国企的中层职工。他们两口子刚搬来没多久,他们的女儿莉莉便出生了,可是三个月后,安娜便打算送她入托儿所!

我不由想起大多中国父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小孩送进托儿所,就算送去了,也会时常担心孩子睡觉是否踢被子,尿布是否及时更换,吃饭是否营养均衡。安娜完全不像我一般“忧心”,将莉莉放进托儿所后,她开始悠闲地享受起了自己的产假时光。

我偶尔忍不住提及,她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怎么会,放心吧,保育员会照顾好她的,他们可是专业的!”安娜的话只让我更加觉得她的不负责任,怀着这份不安,直到有一天,安娜正准备出门去接孩子,不巧车却送去检修了,于是请我送她一程,我欣然应允。

到了托儿所,我却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托儿所里都是如同莉莉一样大的婴儿,他们有的连爬都不会,甚至更小的婴儿才六周!我忍不住提出了疑问:“这么小便要让他们离开父母,是否有些残忍?”

谁知安娜理所应当地答道:“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天地,与其让他们未来面对社会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接受残酷教育!”安娜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很快我便发现,这种“残酷”无处不在。

同事琳达的儿子杰克今年八岁,在休斯顿一家国立小学上学,与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不同,杰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一次在琳达家做客,便看到杰克苦恼地在书桌前写写画画,我一时好奇过去看,竟然发现他正在完成一篇关于电子科技研究论文,上面还引用了不少专业的论文词汇。

这么小便要写论文?我十分好奇,了解之后我才知道,不同于中国小学繁重单一的作业,美国小学的学业更残酷。

美国小学规定学生每周都要做一次社会调查,汇报读了多少本书,写多少字论文,如果完不成定额任务,可能就要面临惩罚。我惊讶不已,以这样高标准的学业要求小学生,他们能完成吗?

摸爬滚打美国父母不护犊子

朋友丹尼尔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去年夏天,他把学护士专业的女儿赶到非洲去做志愿者,女儿在那里感染了疟疾,差点丧命。今年暑假,他又将读高中的儿子送到德克萨斯州北部一个农场,让儿子在那里干两个月农活和学会农机修理。

我问丹尼尔为何如此对待孩子,他说:“年轻人就应该去体验各种生活。他们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空调房,不能使用信用卡,没有iPhone,不能每天洗澡……现在让他们多体验体验,即使有一天我破产了,他们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方式。”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必修的一门课就是理财和算账。

在他们读小学时期,老师就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卖柠檬水”体验,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性,也启发了孩子们的创业梦想。

除此之外,美国父母有时候甚至残酷到“落井下石”!

瑞恩是我们社区一家便利店的店主,上个月,他的儿子莱恩摔伤了腿,我和先生去看望他。当我们得知莱恩摔伤的经过后,觉得他的父母实在太没“人性”了。

莱恩今年刚读大学,美国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抚养到高中为止,进入大学后,所有的费用由家庭承担。美国大学的学费平均每年约两万美元,住宿费每年约一万美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于是美国父母要求孩子自己打工或者贷款,并且贷的款将来工作后自己偿还,以此挣取学费和生活费。

于是暑假期间,莱恩和几个同学去林区帮人伐木。可他才干了半个月,挣了两千多块钱,就被一根木头砸伤了腿。看着儿子受伤,瑞恩不仅没有丝毫的内疚,还说风凉话:“我让你在店里搬运货物,时薪十块你嫌少,要去挣时薪十五块的,现在好啦,我给你时薪八块,让你在店里收银你干不干,反正这活坐着也能干!”

不得不说,瑞恩的落井下石让我哭笑不得,这种外冷内热的残酷教育,却也藏着美国父母别样的温情。这就像老鹰要把还不能站稳的雏鸟早些赶出去觅食一样。

这样的残酷教育对比中国式宠式教育,毫无疑问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性格,能够独自解决和处理问题,但是久而久之,我便发现这样的残酷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

渐行渐远亲情该如何维护

沈欣是远嫁美国的华裔,我们在一次华人聚会上认识,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次她生气地向我抱怨,她妈妈前几天在电话里说打算来美国看她,却被丈夫杰森明确拒绝了,拒绝的理由还十分让人哭笑不得:“请您不要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然而这位倔强的丈母娘看女心切,执意买了张机票从上海飞到休斯顿,之后悲剧便来了:杰森竟然拒绝接机,还很生气,指责沈欣父母总是打扰他们的生活,搞得他们没有了自由的空间。

沈欣对此十分无语,“虽然一开始我知道美国人喜欢自由独立,但是这份自由和独立放在了亲情上,有时候就变得非常冷淡,完全没有亲情味了呀!”

沈欣的话让我沉思,很快,我便发现了她的抱怨不无道理。

在华人论坛上一位刘阿姨曾经倾倒过她的苦水:她女儿远嫁美国,一开始她便有些反对女儿远嫁,尤其是有了外孙以后,女儿给自己打电话越来越少了,聊天也越来越少,每年也只有感恩节才能被邀请到女儿家“做客”,共进晚餐。

美国人对于家庭和故土没有那么依恋,去数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工作或者游玩,对于美国人来说似乎很正常。职业和享乐主义似乎战胜了归属感、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联系。

中国父母不同,中国父母更乐意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美国法律也只有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却没有规定子女要赡养父母,加上从小的残酷教育让他们养成了独立和理性的习惯,于是久而久之,这种独立和理性就演变成了“淡漠”。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效仿这种冷酷教育,导致不少孩子苦不堪言,甚至有的家庭因为逼迫孩子过重,导致孩子往极端方向发展,或许在冷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该松紧有度,不该丢弃最初的爱和温情。

【原载《知音·海外版》】

猜你喜欢

瑞恩托儿所莱恩
How to Pick the Right Nursery for Your Child? 如何挑选合适的托儿所?
《天·水》《时空》
节日里的托儿所
当年那些托儿所
瑞恩的井
金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