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养成的价值诉求

2019-12-06熊吉华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养成工匠精神

熊吉华

摘要:从我国古代工艺和国外工艺发展的历史,追溯工匠精神的源头,并结合新时代分析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最后,剖析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诉求,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基于“知行统一”探寻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实现路径以及价值传承路径,旨在为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匠精神 內涵 养成 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237—02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此后,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多次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这意味着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它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和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充分审视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诉求,从而实现教育的自我蜕变,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我国在古代就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国传统工艺模式下,师傅和徒弟共同生活,一起学习,共同钻研技艺,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时,注重言传身教,要徒弟在静心钻研技艺的同时,学会做人。这种师徒相长的方式和要求,初步体现出我国的工匠精神。《天工开物》阐述道:“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究其精神实质,就是追求工匠精神。

在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工匠精神也成为工艺制作的主流精神。例如德国,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断精耕细作,从而制造出高性能的产品,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造就了德国工业大国的典范。

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期,将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我国古代工艺精神的一种传承。新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综合当前工匠精神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1]从本质上来说,工匠精神始终保持高品质的追求,以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为基本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一价值取向,工匠精神又细化为几个基本的精神内涵。在工艺制作中讲究精益求精,能够不断地追求卓越,注重细节打造,改变传统粗犷式的工艺方式,注重微观和细节;在工艺态度上,要一丝不苟,将高品质追求贯穿在工艺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工匠精神涵盖在工艺制作的各个环节,在产品设计上,要做到匠心独运;在产品品质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技艺上,要做到尽善尽美。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层面,“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2]

二、新时期“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取向

职校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他们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也是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人力基础。因此,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需要充分解读其价值取向,研判其实现的路径,以及价值传承的路径。

1.“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取向

职校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和专业理论,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综合我国古代对工匠的要求,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工匠精神养成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才兼备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定位在两个核心要素上,即德和才。工匠精神的养成,既需要学生具有精湛的技艺,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与才保持高度的粘合度。“德”是建立在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基础上,始终保持高品质的价值追求,在高品质追求下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它又从外在上表现为良好的职业操守,即敬业、爱岗;“才”不是狭义上的职业技能,而是职业道德素养滋养下的专业发展,离开职业素养的“才”是不合格的“才”,不能真正体现出“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以“德”为先,“才”才能有所依附;只有坚持以“才”为本,“德”才能体现出价值。

2.“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实现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从业精神,它是人类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匠精神养成价值的实现符合人类实践的一般规律,工匠精神价值取向的实现需要通过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知行统一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知行统一要求将“知”和“行”有机结合起来。“知”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既包含科学知识、技能、文化,也包含通过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见“知”的时代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知、情、意的高度融合;“行”既包括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是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知一旦离开行就不是真知,行一旦离开知,就是乱行。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知识的习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需要借助“行”的实践加以内化,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基于知识环境的知识复现,而是基于新的应用场景的灵活运用。“知”是为了更好地“行”,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死板的接受,而是基于应用意识的主动建构。

3.“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传承

工匠精神的价值传承,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坚守“工匠人生”,方能使工匠精神达于至善境地。

新时期,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工匠之志”,并将工匠精神作为毕生追求。立志是学生永葆工匠精神培养内力之源,只有在理想和志向的驱动下,学生才能具备行动的决心,才能基于工匠人生不断进取。

在“工匠之志”的驱动下,培育学生的“工匠之气”,包括道德修养、意志磨砺,将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专注力,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从而始终保持“工匠精神”的志气和追求。

三、结语

职业教育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职业院校应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堡垒作用,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职业教育价值追求,并根据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诉求,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探索工匠精神养成的价值实现路径以及价值传承路径,培养出一大批合乎时代要求的“工匠”型人才,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8(9):23-25.

[2]姚红雪.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科学咨询,2018(11):90-9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养成工匠精神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