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应用

2019-12-06杨含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杨含

摘要:幼儿社会教育对幼儿整体教育规划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幼儿社会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幼儿社会教育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 幼儿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225—02

近十年,对幼儿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方面的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意识的欠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缺失,长期以来着重于书本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而忽视了幼儿也是社会的一员,也需要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化的教育,以引导幼儿逐步走向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最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幼儿社会教育这门学科。

一、如何理解幼儿社会教育

研究幼儿社会教育,首先要回答这里的“社会”指的是什么。对“社会”一词的理解和定义,于整个幼儿社会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旧观念会认为幼儿是家庭成员,非社会化,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我们揭示了社会的概念。幼儿社会,即和幼儿发生相互作用的领域,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整个人类大环境,凡是能与幼儿产生关系、建立起人际关系的,都属于幼儿社会,都属于幼儿社会教育的范畴。

二、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观点看幼儿社会教育

传统幼儿教育通过知识灌输、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忽略了幼儿的自身特点、身心需求、主体意识和长期发展。欠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这些都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将幼儿看作主体,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尊重个人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创立多种类、多层次,适合不同年龄、性格、背景、需求的学习情境,使幼儿在教育中感知社会,培养社会情感,提供社会技能,最终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

三、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在幼儿社会教育领域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而先进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用于幼儿社会教育,为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幼儿社会教育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应以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研究的主体,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生長发育规律,对教育体系、内容层层推进。第一,幼儿社会教育应具有整体性。从整个成长阶段出发,设置出符合每一个年龄段心智发育的独立的教育活动,相对独立,分别实施,又形成一个完备整体。第二,幼儿社会教育应具有规范性。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服从于最终“幼儿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目标。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和家长等,都需要讲规则,重示范,多总结。第三,幼儿社会教育应有层次性。每个阶段都应有阶段性目标,严格把控幼儿成长方向,在每一个阶段达到相应目标的基础上,步步提升,呼应教育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正视幼儿社会教育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在教育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幼儿不能按照规则要求活动,出现情绪上的抵触、反感,以致教育活动停滞不前。教育实施者应认识到曲折与反复也是一种规律,应准备好应对措施,灵巧、有针对性地完成情绪过渡。另外,教育者本身也要调节情绪,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教育态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幼儿社会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建立教育内容之初,教育者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教育活动融入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在实践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多观察,多交流,多反省,方能达到教育上的精进。

再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观阐明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幼儿社会教育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据相关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到心理成熟分为不同的关键时期,各具特点,在转变的年龄阶段即是关键阶段,又称为最佳期。研究表明,儿童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在2—4岁,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在3—5岁,幼儿同伴交往的关键期在4岁,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在5岁。能够抓住关键期的不同矛盾特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主要矛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群众观,认为幼儿是社会教育的主体。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行为习惯,激发幼儿社会生活的主动性、适应性,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积累丰富的早期生活经验为目标。围绕幼儿社会生活的新闻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中也能够看到当今社会幼儿教育的一些弊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长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幼儿,倾听幼儿的需求,或长期将幼儿生活和教育托付给长辈,教育脱节,对于教育疏忽大意;二是家长过分关心、溺爱,对幼儿独立性缺乏自信,包办幼儿的一切生活所需,造成幼儿独立能力差,缺乏主观能动性,以至于融入社会能力差。这两种类型的教育方式都没有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造成人格教育的普遍缺失,为将来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埋下隐患。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他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致病。”家长普遍偏重于孩子智力方面的培训,幼儿教育过早过急与小学教育接轨,忽视了幼儿阶段性发展特点,幼儿无法施展天性,造成内心压抑或不自信,反弹到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不仅仅是要个别考察儿童,还需要教育者设计出符合不同个性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地完成幼儿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理论体系,适用于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同具体问题的分析,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幼儿社会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幼儿社会化的起步,对于幼儿身心成长、三观确立、规划人生、奉献社会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随着教育者意识的提高和对幼儿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重视和加强幼儿的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幼教改进方面的共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幼儿教育者应加强学习,在科学理论中寻求解决具体实践的方法,创新和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幼教质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联、李志宇.幼儿社会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