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的显化现象

2019-12-06魏艳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汉对比翻译

魏艳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观察研究两种语言的对比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及地域气候等方面的差异,语言差异也随之产生,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对当代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翻译的显化现象,着重从概念功能显化与语篇功能显化两个方面展开,对比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新形势下的中央文献英译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英汉对比 显化 翻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94—0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窗。2014年09月2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由中国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等多语种出版发行,畅销海内外,帮助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这本书的英译者都是来自中央文献编译局及其他相关单位的资深翻译专家,他们熟悉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深谙在翻译中的语言对比,有很高的政治意识、文化素养及翻译素养。由于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也是在翻译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点和特殊点,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的现象。”

一、“显化”的定义

显化最早是由法国学者Vinay与Darbelnet(1995)提出的,被视为“一种文体翻译技巧”。以色列学者Blum-Kulka对显化作了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倾向于添加一些连接词或额外信息,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在后来的发展中,显化是指“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语境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即在译文中添加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

二、“显化”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显化分类有着不同的看法。匈牙利学者Klaudy根据其形成原因对翻译中的显化现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类,即强制性显化(Oligatory)、选择性显化(Optional)(又称非强制性)、语用性显化(Pragmatic)、翻译内在显化(Translation)四种类型。强制性显化源于不同语言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所致;选择性显化是由译文文本的不同文体取向造成的;语用显化是指因文化差异而将原文隐含的文化信息进行明示的过程;翻译内在显化取决于翻译过程的性质,与语言的文化差异无关。对于Klaudy的分类方法,有学者认为存在重叠的部分。总体上来说,显化可分为必要性的显化和强制性的显化。国内学者黄立波及王克非根据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两部分,认为可分为形式的显化和意义的显化。

胡开宝和朱一凡参考Halliday的语言功能性理论,将显化分为三种类型: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及语篇功能信息显化。此项分类更为准确具体。这里主要讨论概念功能显化和语篇功能显化

三、显化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的体现

(一)概念功能信息显化

概念功能信息显化是指译者将源语中隐含的具有概念功能的信息加以解释说明,包括文化信息显化,概念信息显化,语用含义显化,以及句中主语或宾语的显化。

1.文化信息显化

文化蕴含在语言中,彰显着语言的魅力和独特性,在翻译中要准确传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原文: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译文:Today, the Chinese n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like “seas becoming mulberry fields.”

分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沧桑”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沧桑即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是指革命性的发展变化,翻译时要将源语文化信息进行显化。

2.概念信息显化

概念信息显化是将意义笼统词汇或抽象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进行明确交代。

原文: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译文:Work is the fundamental force driv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分析:此处“推动”即理解为“驱动”性的力量,因此译文根据具体语境处理成“driving”。

原文: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译文:We should urge all parties to work hard for the goals of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security.

分析:此处推动译为“urge”,结合语境分析,“推动各方”应是“鼓励、激励各方”之意,因此翻译时没有简单重复,而是将这一层概念进行具体显化。

3.语用意义显化

译者要在理解原文所指的基础上,将源语中隐含的语用意义明确表达,呈现给读者。

原文: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

译文:When formulating policies concer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more consideration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s and the impoverished areas.

分析:原句中“倾斜”一词不是表面普通含义,翻译不能只看字面,要将其语用含义进行显化,“倾斜”的深层含义是“more considerations should be given to ”。

4.主语或宾语显化

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汉语常省略主语,存在大量无主句;而英语句几乎都有主语,这一明显差异使得汉译英中必然要显化主语。

原文: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译文:We must maintain constant vigilance against workplace accident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guarantee without fail workplace safety, otherwise accidents will caus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分析:此例原文中也没有明确主语,通过分析句子得出前后两句主语分别是“We”和“accidents”,因此译文对此进行了显化。

(二)语篇功能显化

译者将源语文本中语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显化,包括显化连接词,明晰句间的条件、转折、因果和目的关系,以及明确指示代词。

1.显化连接词

原文:要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暗查暗访,特别是要深查地下油气管网这样的隐蔽致灾隐患。

译文:In conducting inspections we should neither give prior written or verbal notice, nor listen to second-hand reports, nor accept escort or reception.Instead, we should go directly to the front line and conduct confidential investigation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ncealed risks like underground oil pipelines.

分析:汉语原文中出现许多短句,没有明显的连接词。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这一段表达的两层意思:一是不该做的,二是应该怎样做。在译文中,用一个连接词“Instead”将这种语义逻辑关系显化,在句中,译文将四个“不”字短语用“neither...or...nor”进行了显化连接。

2.明确指示代词

汉语表达中经常出现指示代词,诸如“这”“那”“这些”等,在语篇汉英翻译中有时需明确指示代词所指,使译文表意清晰。

原文: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译文:During his inspection tour of the South in 1992, Deng Xiaoping said, “If we did not adhere to socialism,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raise living standards, we would find ourselves in a blind alley.” Today, in retrospect,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remarks.

分析:原文“這番话”即指上文“不坚持社会主义,……”,译文中显化为“his remarks”,指示清晰,意思明了。

四、结语

中央文献的政治性很强,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应尽量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关于国家的政治立场、治国方针、政策路线等内容的翻译。而翻译又是一项交际活动,承担了传播文化与思想理论的角色,因此译者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到中西方阅读心理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为读者所接受。《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英译本中涉及大量的翻译策略,这些都是可以为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通过讨论英汉翻译的显化,对比分析中英文的语言差异,体会英汉思维、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在“异”中找“同”,在“同”中发现“异”,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赵祥云.新形势下的中央文献翻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3):89-93.

[2] 黄琦瑶,蒋润园,林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人称代词显化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2):187-189.

[3] 江群,吴宗酉.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写作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2):156-158.

[4] 王素娥.英汉语显隐性对比——以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9):159-160.

[5] 庞双子,王克非.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历时考察[J].中国翻译,2018,39(5):13-20+48+127.

[6] 沈慧芝.翻译学习者汉英笔译显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汉对比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