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体位与骨折复位的相关探讨

2019-12-06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髓内患肢股骨

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威海卫人民医院,山东威海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多因摔倒而引发骨折,非手术方案治疗此类骨折,一般需卧床2个月,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疾病等,影响预后[1]。近年来,髓内钉固定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疗效确切,而体位选择仍存在争议。为探讨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体位与骨折复位的相关性,对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5.69)岁。研究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52~79岁,平均(65.9±6.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病例均行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检测生化指标,保证凝血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正常。术前常规消毒,硬膜外麻醉。①研究组取侧卧位,病变部位朝上,侧卧于手术床上,双手固定在平板上,头部与腋下空隙位置放一软垫,1名医护人员牵引患肢,另1名医护人员反方向对抗牵引近端腋窝,借助C型臂X线机,在透视条件下,观察患者具体情况,并进行相应内收、内旋,骨折完全复位后,大转子顶点上方3~5 cm内做纵形切口,体重偏重者纵切口适当延长(向头侧延长5~8 cm),切开阔筋膜与臀中肌,通过C型臂X线机,应用自动牵开器,暴露术区,寻找针点,开口注入长度适宜的导针,根据C型臂X线机,确认导针位于髓腔内,另外插入螺旋刀片,基于解锁状态下击入,锁定导针,钻孔并置入远端交锁钉,随后拧入尾帽,切口逐层关闭。②对照组取仰卧位,利用C型臂X线机透视作用,确定骨折完全复位后,在大转子顶点上方3~5 cm位置做长6~9 cm纵切口,其余步骤与研究组相同。术后,两组患者均不留置引流管,预防血栓,术后7 d注射肝素钠400 U/d。术后1 d,指导患者开始进行指引性关节功能锻炼,随后根据病情好转情况,缓慢进行负重练习。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对照组 80.17±6.83 45.89±9.74 7.41±1.31 16.32±4.01研究组 64.51±5.71 33.47±11.43 5.72±0.45 15.63±3.45 t 10.700 5.031 7.421 0.793 P 0.000 0.000 0.000 0.430

表2 两组骨折复位各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骨折复位各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开始负重时间(周) 骨折愈合时间(周) 骨折复位程度(°)对照组 3.47±1.21 15.31±5.93 134.95±8.91研究组 3.56±1.34 15.43±3.45 132.84±6.72 t 0.303 0.106 1.150 P 0.762 0.915 0.253

观察指标: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②比较骨折复位情况,包括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复位程度。③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结 果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骨折复位各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各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0.446,P>0.05),见表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由直接性或者间接性外界暴力冲击所致,老年人发病率较高[2]。现目前,钉板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费用高,创伤大,加之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降低机体耐受性,手术难度大,预后欠佳。因此临床多采取髓内钉固定术及钉板固定术治疗此类骨折。

髓内钉固定中,PFNA技术可快速缓解疼痛,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成为近年来临床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常规PFNA技术,于牵引床上仰卧位状态下完成操作,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研究的深入,对其体位选择有了新的认识[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固定术中,取仰卧位,受脂肪层阻挡作用影响,灯光不易到达手术区域,手术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患肢位置低,受过厚脂肪层阻挡,导针难以进入患肢髓腔,多次穿插可能损伤患肢内侧血管与神经。仰卧位状态下,为了准确寻找术区,延长手术切口,增大创伤,增加术中出血量。取侧卧位时,患肢髋部朝上,灯光容易进入到手术区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基于重力作用下,减少患肢肌肉及脂肪对制定行针区域的阻挡作用,减少大转子新发骨折,且可根据髓内钉的撬拔,通过伸、屈等操作,配合骨折复位。总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该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考虑骨折状态,选择合适体位,保证疗效。

猜你喜欢

髓内患肢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