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清朝画册与实物荷包探究造物观和审美观

2019-12-06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北京100029

流行色 2019年9期
关键词:审美观荷包造物

高 星 贺 阳(北京服装学院 美术学院,北京 100029)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曾经有两个少数民族统一过中国。一个是蒙古族,另一个是满族。清王朝是满族统治的天下,此时的中国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自商代开始,政治制度逐步完备,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度都已经初步确立,同时祭祀服饰、器物、宫室、车马的使用也都有了相关规定。随着朝代更迭,统治者根据前朝制度不断完善,因此到了清朝,制度变得更为严谨,此时的服饰制度也更加完善。早在崇德年间,皇太极就认为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由此可见,清朝的服饰制度对于清王朝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服饰的不同,将人们按照等级分为了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公、侯、伯、子、男、将军、一至九品官员等。因此学者们可以通过服装以及配饰深入挖掘当时的服饰制度以及清朝时期人们的造物观及审美观。

北方游牧民族在统治中原地区时,由于原本生活环境艰苦,腰间佩戴各种样式的囊袋状生活物品,并将这个习俗带入了中原。在清代,贵族中流行佩戴荷包,每个荷包作用各不相同,形态各异,荷包在满族有特有的名称为“法都”。在清朝有诗句这样形容荷包“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荷包盛行于清代,并且造型各异,或许荷包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画册中的荷包

在1805年来自英国的William Alexander在乾隆年间随英国使者访华进行绘画记录。在他的绘本中有不少清朝时期平民百姓的生活绘本,在绘本中也有不少当时人们佩戴荷包的图片,在绘本中极大地还原当时服饰色彩,从而更直观地展现给读者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造物观。

在绘本的第一页所画的就是一位中国的官员(图1),这名官员被当时的仁宗派遣,跟随英国使团一起进行访问。在这张绘图的后面有关于这名官员的详细记载,其中就有对腰间佩戴物品的简单介绍:“在他的腰间系着巾帕,在巾帕后面有放筷子小盒子还有装烟草的小袋子”。从英国画家对官员的细致描写以及绘画的细节上,也可以侧面看出黄色的荷包上面有精细的花纹。

此图(图2)绘画的是当时中产阶级的人物,图中的男子穿着羊皮外套,带着狐狸毛的领子,在他腰部的右边挂着火石、箭鞘,在左侧挂有明黄色烟袋和鼻烟。

这张图(图3)绘制的与前两幅不相同,绘制的是一家农民。在画者描述的文字中提到,那时的中国烟是很常见的一种物品,但是年仅12岁的小女孩对于这种娱乐方式显得很享受。在画册中出现的人物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民百姓,基本人人都会佩戴烟袋和打火石。画者在这幅作品后面提到这个妇女穿着北方民族的衣服,由此根据北方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或许可以推测出每个人带着烟袋的原因。由于北方民族地区地处寒冷,农耕的人们需要通过抽烟熬日子,因此小女孩对于这种娱乐方式也显得非常习惯。

二、实物中的荷包

晚清及民国时期流传至今的荷包实物也有不少,在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各式各样的荷包,这些荷包大多刺绣精良,品相优质。在辞旧迎新的时候,皇帝会向家人、宗族、大臣等赠送礼物,称为“馈岁”。因此这类荷包多有贺岁图案在上面。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也收有不少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荷包。这些荷包纹样由吉祥图案组成,比如这个荷包上面装饰的是由蝴蝶、瓜、瓜蔓等组成的图纹,“瓜”象征着多子,“瓜蔓”表示延绵不断。荷包的另一侧是由蝙蝠、葫芦、寿桃组成的图案。整体荷包寓意着五福临门、官高厚禄、万寿无疆。

除了吉祥图案的荷包以外,还有不少以文字为主题的荷包留存在世。荷包上的文字内容交代了制作荷包的人物姓名,还有些内容诉说了人们的内心愿望。

比如这个荷包最中间的文字是: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此句出自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中的图书府指古籍堆积之处,翰墨林则指笔墨之林,比喻文章汇集之处。在诗句旁边写着“耀卿绣”,制作荷包的人名为耀卿。还有一个信息出现在荷包的中部,在其下侧用小字标注着“杏月偶出”,意思是在二月中偶然做出此荷包,也表达出绣者并没有刻意绣制这个荷包的闲情逸致。荷包的左侧绣着兰花图案,并且配有文字“兰为王者香”。在兰花纹样旁边还绣有“辛未年”的时间点,1931年即为辛未年,因此可以猜测该荷包很有可能是在1931年制作而成的。荷包的右侧绣着莲花,一旁配文“莲乃百花鲜”。这一枚小小的荷包隐藏着众多信息,并且荷包的纹样与文字互相搭配,显得更加意韵十足。

三、清朝时期的审美观与造物观

清朝是荷包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达官贵人的荷包形制多样,造型各异。清朝时期形成的荷包审美观与造物观与当时环境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由于清朝时期日趋保守,统治阶级强制民众接受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因此纺织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纺织品上不断堆砌精美的纹样,导致清朝时期的审美观趋于繁复。因此创造出来的荷包也极其得精美,甚至是宫中专门设有制作荷包的机构。

由于清朝的审美观引导着人们的造物观,因此在清朝时期荷包的造物观已与原先的观念不同。荷包最初的制造源于实用性的需求,到了清朝大多荷包只有装饰效果,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例如在清朝,荷包经常被当作“定情信物”赠送给他人,一般阁中闺秀会绣一对儿荷包,其中一个便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在小说《红楼梦》中多次出现荷包,以荷包为线索引出人物关系。除此之外,清朝帝王也会赏赐荷包给大臣,作为奖赏。在《啸亭续录》中记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此时的荷包造型有元宝形、葫芦形、鸡心形等……造型各异,但是都是带有祈求平安、祝福新年的寓意。

通过分析清朝画册中的荷包以及现存实物的荷包,可探究晚清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造物观。色彩上,荷包大多色彩纯度较高,以黑、白、红、蓝、黄为主色调,其中这些颜色还会以互补色的形式出现,两个颜色互相搭配,视觉效果极强,具有识别度。如果是一对儿荷包,颜色大多为互补色,通过纹样和色彩的相互结合,整体效果更有趣、耐看。纹样上,大部分清朝的达官贵人佩戴的荷包上面往往有寓意着吉祥富贵的纹样。如果制作荷包的妇女学识很高,她也会将具有人物故事情节的纹样绣在荷包上。然而平民百姓的荷包则以素色为多,很少绣有纹样,百姓更注重荷包的实用效果。款式上,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大多都会佩戴烟荷包。北方游牧民族在未进入中原时期,由于环境恶劣、气候寒冷,需要抽大烟度过漫漫长日,因此基本大多数人都会佩戴葫芦形的烟荷包。除此之外装碎银的腰圆形荷包也较常出现。

猜你喜欢

审美观荷包造物
剪下个荷包样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绣荷包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戴荷包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