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探析

2019-12-05黄远香

中国德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教养道德

小学生一旦形成道德推脱心理,他们就会在做出不道德事情后,使用道德推脱方式,通过改变对待不道德行为的观念,使自己的心理负担远不如真实情况严峻,使自己本应承负的责任大幅度减少,削弱自责心理或愧疚感。

在小学道德教育中,中高年级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令人感到苦烦的德育问题: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毫无悔改之意,不反思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事后还找出一大堆理由,这种现象叫道德推脱。道德推脱属于心理学范畴,指个体产生一种特定的认知倾向,它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减少行为的伤害性,尽量减轻,甚至消除自己在行为后果上的责任,或者在头脑中减少受害者痛苦性的认知。小学生一旦形成道德推脱心理,他们就会在做出不道德事情后,使用道德推脱方式,通过改变对待不道德行为的观念,使自己的心理负担远不如真实情况严峻,使自己本应承负的责任大幅度减少,削弱自责心理或愧疚感。

道德推脱对小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负面作用。学生道德推脱问题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难题,它阻碍小学生的品德水平提升,降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效,学生道德推脱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的探讨,给学校和教师开展道德教育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小学生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

小学生道德推脱现象是一个严重的小学德育问题。小学生通过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粉饰,摆脱由于不道德行为而产生的内疚与自责情绪,随后心安理得做出不道德行为。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会让道德失去调节和控制,使个体更多地做出不道德行为并且在此行为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内疚感。解决小学生的道德推脱问题需要防患于未然,需要分析和探讨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道德推脱机制可分为三大类八机制:

第一类是“分析不道德行为本身”机制,是个体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认知重构,降低不道德行为的接受程度。包括道德辩护、委婉标签和有利比较三种机制。道德辩护是学生重新进行组织和定义道德伦理,表现为学生喜欢用听上去合理或合规的理由为自身不道德行为进行辩解,如“虽然行为本身是不道德的,但行为动机是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委婉标签是学生用中性或者美化的言语来表达和陈述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学生利用语言技巧让其不道德行为看起来无伤大雅,如“揍他一拳只是和他开玩笑”。有利比较是学生将自身不道德行为进行多方面比较,表现为学生以更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作为参照物,显得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微不足道,如“和某同学打架相比,上课捣乱算不了什么大事”。

第二类是“分析有害后果”机制,是指个体弱化自身在不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包括责任转移、责任分散以及忽视或者扭曲结果三种机制。责任转移是指学生把自身的责任转移到外界各种因素上,否认或减轻自己的责任,表现为学生将不道德行为归因给他人,如“是老师让我这样做的”。责任分散是指学生把不道德行为分散到集体上,表现为学生把自身对不道德行为的责任扩散到群体,认为自己不用为集体行为而背负道德责任,如“班里不少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忽視或扭曲结果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结果进行扭曲、否认或视而不见,表现为学生明知行为有害,但忽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通过合理化方式扭曲事实结果,从而减轻罪恶感,如“不伤害他人的过失无所谓”。

第三类是“分析受害对象”机制,是指个体降低对受害人的认同感,弱化个体行为后果。包括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两种。非人性化是学生通过贬低对方,改变道德评价标准,从而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变得合理,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将受害者视为异类,弱化对他人痛苦的知觉,如“他是一个自己不想学好的学生”。责备归因是学生将自己做出不道德行为归咎于受害者,表现为学生认为自己做出的不道德行为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挑衅与刺激,如“这种人就是欠揍”。

道德推脱各种机制互相联系,共同作用,它们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没有明显的内疚感和罪恶感。

二、小学生道德推脱的影响因素

笔者在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有不少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道德推脱问题。小学生的道德推脱问题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小学生形成道德推脱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会推动学生道德推脱的形成和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组合方式,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及其他与父母教养有关的语言和非言语信息方式等。

父母教养方式依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分类,其中较为常见的、简单的分类是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情感温暖型、过度保护型、拒绝型等。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发现这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推脱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降低小学生形成道德推脱心理的可能性

我们在小学生家庭教育调研中发现在采用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家庭中孩子的道德推脱水平较低。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家庭中,父母充分地接纳和理解孩子,给予孩子巨大的温情与慈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孩子有较多的积极、良好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的孩子善于与人交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对孩子较为宽容,孩子较为诚实,孩子能从父母处感受情感温暖、感受父母的支持,获得较多父母情感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性格外向、善良、情绪稳定、自制、自信的积极个性。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让孩子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孩子即使犯了错、做了不道德的事,也不担心受到过度惩罚,无需通过道德推脱来逃避事后处罚。

(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形成道德推脱心理的可能性

不少有道德推脱行为的学生来自过度保护教养方式的家庭。过度保护与道德推脱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一种负面的教育方式,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会剥夺孩子社会活动的权利,使孩子缺乏面对社会的机会,容易导致孩子畏首畏尾,缺乏眼光和主见,缺乏责任和担当。采取过度保护教养方式的父母常常会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往往导致孩子有强烈的依赖性,不会与人合作。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往往会阻挠孩子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喜欢帮孩子大包大揽,代替孩子拿主意,甚至代替孩子对一些事情作出判断,孩子被困在狭小的环境中。成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视野不够开阔,道德判断水平较低,在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不能接受挫折,难以分辨事件的是非黑白,难以判断对错,他们在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后,只能采用道德推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三)拒绝教养方式对孩子道德推脱形成的影响较为复杂

拒绝教养方式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及逆反心理,孩子往往被动服从。采用拒绝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帮助和尊重、关心和信任,常常对孩子提出较为苛刻的要求,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行动。拒绝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责任转移、非人性化等部分道德推脱的形成。拒绝教养方式家庭中的小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冷漠心理,具有粗暴、攻击、反抗、撒谎等性格倾向,缺乏真诚、宽容、沉稳等特点,这样的孩子往往从利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总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从而助长道德推脱心理的形成。但拒绝教养方式可以遏制孩子的道德辩护、委婉标签、责备归因等部分道德推脱的形成,采用拒绝教养方式的父母会向孩子提出较多规则,依靠强权要求孩子能够严格遵守,孩子容易形成服从权威的心理定势。拒绝教养方式家庭中的小学生因自己的意见陈述、观点辩护经常受到父母的拒绝,会习惯性认为自己在他人面前进行辩护是无效的,他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往往不作辩护,从而降低他们部分道德推脱形成的可能性。

三、解决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的有效对策

我们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反复寻找和尝试解决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同时对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解决小学生道德推脱问题,可以从学生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着手:

(一)教师从学生道德推脱的源头入手,根据道德推脱形成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德育方法

小学生形成道德推脱问题的内因是学生本身。从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匹配预防学生道德推脱形成、解决学生道德推脱问题的教育策略。

1.采用“将心比心”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些学生的道德推脱行为,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造成的。他们把一些不道德行为当作是玩耍,当作是无所谓对错的行为,例如个别学生把打人当作是亲密、开玩笑,认为揍他一拳只是和他开玩笑。对待这类学生,我们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设想如果自己无缘无故被打或被欺负会有什么感受,会对对方有怎样的看法。通过“将心比心”法,能有效地让这些有道德推脱问题的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清醒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

2.采用“角色扮演”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我们在开展学生道德教育时发现,一些出现道德推脱行为的学生欠缺基本的道德情感,他们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抱着无所谓态度,毫无内疚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法,还原情境,让犯错的学生扮演受害者或受害物,让他体验受到伤害的感受,让他说出受到伤害时的心情,通过“角色扮演”法,能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3.采用“行为反思”法,重构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些学生未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惯常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存在道德问题。我们在这类学生出现道德推脱问题时,给出充足时间让他们和同学伙伴讨论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让他们请教父母自己的做法是否能被接受,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侵犯了他人。通过“行为反思”法,可以让这些学生深刻认识到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采用“担当训练”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少存在道德推脱问题的学生敢做不敢当,他们缺乏责任担当意识。针对这类学生的德育方法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担当训练,我们在不同时期分别按不同的主题,在纪律、学习、班级工作等方面给他们提出职责和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必须对结果负责。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总结:如果学生取得了成绩,我们给予表扬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我们给予批评处罚。通过“担当训练”法,能训练学生不忽视、不转移自已应承担的职责,逐渐提高学生责任担当的自觉性。

(二)教师尽可能获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通过家校合作提升小学德育效果

学校和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道德推脱问题的主要外因。家校协同育人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家校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是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道德推脱问题的危害性。一些存在道德推脱问题的孩子能说会道、巧辩妄言,有些家长误认为是孩子聪明,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理不睬或者干脆默认。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孩子道德推脱的表现,没有认识到孩子道德推脱的危害性。教师要让家长清醒认识到孩子道德推脱问题的表现,认识到道德推脱问题是孩子的道德缺陷,要让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德育,始终把培养孩子健全人格、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2.幫助家长发现家庭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孩子道德推脱主要是由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教师要帮助家长寻找可能导致儿童形成道德推脱心理的影响因素。针对存在道德推脱问题的学生家庭,教师可以帮助孩子父母发现家庭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检查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或经常不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等现象,指导家长采用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指导家长及时、选择好时机对孩子开展德育。

3.指导家长制订和实施针对孩子道德推脱问题的教育计划。一些学生通过道德推脱逃避或减轻处罚,减少自责、获得心理安宁,教师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解决学生的道德推脱问题。在解决学生的道德推脱问题时,家庭教育不能缺位,教师要根据学生道德推脱问题的特点,指导家长制订吻合于学校德育的家庭教育计划,使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向、方法、实施等尽量与学校保持一致,提高学校德育效果。

【黄远香,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教养道德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