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刍议

2019-12-05江峰

中国德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蔡元培品格

现代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与本体,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知情意的统一,追求个性和群性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方面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人格自由与独立。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首倡“五育(德、智、体、美、世界观)并举”和完全人格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涵盖了许多方面。他提出了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路径,为我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认真审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本文在梳理完全人格教育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地廓清了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健全人格的主要路径,并较好地诠释了完全人格与健全人格间的逻辑关系,以进一步深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研究。

一、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是一个在与时代历史背景相随、与中西文明冲突相伴、与家庭教育环境相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生的共融共生中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晚清颓败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就逐渐陷入了外有英法等列强的主权欺凌、内有晚清政府的守旧窳败的外患内忧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战争的失败,蔡元培逐渐看清了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野心,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了泱泱大国中国,并招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极大地震撼了蔡元培等知识分子。戊戌维新,本以为清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重振国威,竟以失败而告终。作为一名仕途官员,蔡元培发现通过仕途救国无望,痛定思痛之后,他豁然发现唯有教育才能救国,也唯有教育才能兴国。因此,他试图通过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重塑中国国格,以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传统文化的孕育滋养

蔡元培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滋养出来的幸运儿。一方面,深受家庭教育的滋养。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人生而享受的第一教育。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与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蔡元培承继了父亲的正直善良,遗传了母亲的克勤克俭,严格做到了母亲要求的三点品格:第一是要有自克意志。教育孩子自立,不能获取不义之财。第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热爱学习的习惯。第三是礼貌地为人处世。要求孩子认真、诚实地与人交往,反思交流前后的行为是否妥当。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功底决定了其具有的传统士人精神。蔡元培17岁就考取了秀才,26岁考中进士,28岁升为翰林院编修。这就造就了蔡元培先天具有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文化复兴和人格塑造为目标”的士人品格。

(三)西方文明的汲取融合

近代中国正是有了一批像蔡元培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绵延中国文脉,而且还自觉地学习西洋的科学文化知识、西方的先进技艺,并把所学融合到中国的社会发展之中,真正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了寻求教育救国的良方,蔡元培抛家舍业,离开故土,先后自费到德国、法国接受大学教育、学习美育思想,热切地吸取康德、叔本华、冯特等人的思想。犹如他在杜威的60岁生日宴会上所讲,要求“现今”的大学要在东西文明的融合中作出贡献,“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以发生新意。中西文明的冲突、交汇、融合,促生了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多维诠释

(一)完全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皈依

人格,是每个人自立精神、自主品格、自由气质的内化结晶,是精神、心灵、道德与实践的完美统一。近世以降,包括蔡元培在内的很多思想家都对人格进行了思想阐述和理论设计。蔡元培利用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底和对西方文化的科学理念的学习,从道德教育的本质高度上对完全人格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完全人格的根本,实质上是把能否唤醒学生的主体道德意识作为人格是否健全完整的根本标志,并以此构建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目的上,应将对理想的追求融入教育的目的,并赋予受教育者独特的精神气质;教育内容上,应以“自由、平等、亲爱”为纲领,培养受教育者的现代精神;教育路径上,应通过强调道德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教育主体上,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自立自主精神。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格。蔡元培把个体的人性完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正如他所说:“人性何由完成?曰:在发展人格。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1]蔡元培在这里明确界定了教育、人性、人格与品格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性,完善人性的基本方式在于发展人格。到底如何发展人格呢?教育应该通过发展人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使得个体的生理、心理和品质得到圆满的发展,并使个人向善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臻于统一和光明。这恰是人区别于木石的无智、无情、无意及动物的绝情的宝贵品格。最终,发展人格就是改良人的品格。

(二)完全人格是男女平等的基本体现

女子完全人格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是蔡元培完全人格思想的主要支撑。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萌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封建社会女子人格的长期缺失,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外敌侵凌造成的内忧外患,此起彼伏的救亡图存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等系列因素为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人性论及人格说则为其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女子完全人格思想既是其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又是其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女子完全人格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国家而言,女子完全人格就是要培养女子具有爱国之心。1917年1月在《东方杂志》第14卷第1号刊发的《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蔡元培对女子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由于爱国女校在满清没有灭亡之前一直以教育为根本并秉持革命精神,到民国成立后,已经达到改革目的,就没有再提革命精神的必要。那么,民国之后这种革命精神应该转化成什么呢?演讲中直接指出:“则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第二,对于社会而言,女子完全人格就是要自立并富有社会责任感。要养成女子之完全人格,必须要养成高尚的品行,高尚的品行就是要培养女子具有自立的品格,而这种自立的品格对女子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固定职业,足以自谋生活。“故高尚之品行,未可求诸寻常女界中也。今欲养成女子高尚之品行,非使其除依赖性质有自立性质不可。然自立不可误解,非傲慢自负,轻视他人之谓,乃自己有一定之职业,以自谋生活之谓。夫人果能自謀生活,不仰食于人,则亦无暇装饰,无取虚荣矣。”[2]这是蔡元培要推崇的女子完全人格的要义。第三,对于个人而言,女子完全人格思想就是要实现男女平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德、智、体、美、世界观”教育,养成女子的完全人格,实现女子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完全人格,男女一也”[3]的平等平权的境地。第四,对于学校而言,入校求学是女子完全人格的天职。入校求学,也不要求女子以必须脱离家庭为前提条件。正如蔡元培所言:“夫女子入校求学,固非脱离家庭间固有之天职也。求其实用,固可相辅而行者也。”[4]他还以美国师范学校为例,讲解教授女子各科以实用实习为原则,不一定需要书籍。比如教授裁缝时,必然要讲上古到现在衣服变更的历史,讲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衣服的区别,这便是历史学科。讲衣服的原料时,如丝和棉的产地,则属于地理学科内容。讲解衣服的裁剪,必有计算的算法;染色的颜料,必有物理化学的方法,这些都属于数理化等学科。烹饪技术也是一样,当属于寓学问于操作中。所以,蔡元培总结出了女学是养成女子完全人格的学问,不是让女子入学后必然放弃家庭责任为本位、为必须、为天职。唯有如此,才能通过女子入学,实现女子完全人格的培养,进而实现男女平等、社会进步、国家隆盛。

(三)完全人格是体育为先的根本

为了使国家能够振作起精神,能够强盛,蔡元培不遗余力地倡导体育,并在体育方面提出了影响近现代教育走向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蔡元培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进行研究与大力实践,不仅有利于丰富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最终对推动我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蔡元培1917年1月在《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首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号召,他直言:“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5]。而体育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运动。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中都包含着一种潜在的势力,这种潜势力随着外围环境的发展而逐渐发达,你想要将这种潜势力发达到哪种地位,它便能发达到何种地位。譬如女子缠足的旧习惯,不允许缠足的女子私自出门,成天紧闭在屋子中,也不让运动,久而久之她的性格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懦弱,并养成了所有事情都依赖男子的坏习惯。如果没有男子可以依赖的话,遇到小事也会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所有这些现象,究其原因,都在于缠足女子不能运动、身体不发达的缘故,最终减少了其应有的自卫的能力、果敢的胆量与无畏的勇气。

蔡元培的这种“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就是要以体育为先,引领并培养身心合一、知情意统一、兼顾个性与群性、五育(德、智、体、美、世界观)全面发展的人,并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思想与“强我国种,体育为先”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接阐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完全人格,体育为先”的强国精神。

(四)完全人格是現代教育的标准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建基于只有培育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现代人,才能从根本上救亡图存。这也揭示了完全人格是现代人的核心品格,现代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位”的主体思想和“以人为目的”的基本品格。正是基于此,蔡元培提出教育应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应是养成健全人格的事业。

完全人格是目的,健全人格是过程。现代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与本体,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知情意的统一,追求个性和群性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方面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人格自由与独立。蔡元培先生在1922年3月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中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6]欲养成受教育者的完全人格,教育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品格。因此,蔡元培倡导“诸育并举、多育互通”“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等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致力赋予教育自由、独立的现代品格。正如他所认为,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教育是求远效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

完全人格是现代新教育的标准。蔡元培在1919年2月《新教育》第1卷第1期刊发的《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精妙地论述了个性与群性的关系。他指出,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一方面认为个人有思想、言论、集会之自由,是为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纳税、当兵之义务,对于国家而非对于君主,是为群性的发展。于是有所谓国民教育者。两方面发展之现象,亦以渐分明。虽然,群性以国家为界,个性以国民为界,适于甲国者,不必适于乙国。他认为,每个个体的个性与群性之间,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要发展个人自由的个性,更要发展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的群性,进而才能改良人格并使人格逐步健全。这又恰如黄郛君在《欧战之教训及中国之将来》一书中所说:立国于二十世纪,非养成国民兼具两种相反对之性质不可,曰个人性与共同性……故此后教育家之任务,在发见一种方法,能使国民内包的个性发达,同时使外延的社会与国家之共同性发达而已矣。盖惟此二性具备者,方得谓此后国家所需要之完全国民也。最后,真正实现人格与品格互通的完全人格、个性与群性相符的完全国民。

三、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人格教育需要解放人权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人权渐次苏醒、民族需要觉醒的大转折时代。这需要先知先觉者们从思想上解放人权,从教育上培养人格。先知先觉者如蔡元培认为,我们当今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亟待发展的世界。每个人所拥有的,是普通老百姓作为顺民所需要的服从管理权,而非作为个体的人所享有的人权。那么,教育家所实施的就是顺民所需的民权教育,而非人权需要的人格教育。自从人类智力道德进步以来,人类的群性逐渐超越了国家,成为世界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核心。个性也随着超越了国民,进入到了富有人权内涵的人格教育。正如他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所说,吾人所处之世界,对待的世界也。个人所有者,为“民”权而非“人”权;教育家所行者,为“民权的”教育而非“人格的”教育。自人类智德进步,其群性渐溢乎国家以外,则有所谓世界主义若人道主义;其个性渐超乎国民以上而有所谓人权若人格。[7]

(二)完全人格需要诸育协调发展

完全人格的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蔡元培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他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做到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重,不可放松一项。体育不仅要锻炼身体,更要借此磨炼人的意志、振作精神,即“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智育不仅关系个人完全人格的养成,更关系国家的富强。要实现完全人格教育,德育是根本与核心,“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8]。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培养人对美的体验和感悟,以达到精神上之愉悦,提高道德情操,培养创造精神。蔡元培认为,体智德美四育,要经常试验不可偏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具备健全的人格,并提出学校健全人格的四个步骤:学生自动,学生自学,学生自觉和学生自助。等到接受完普通教育之后,至少能获得中等以上的人格,最终促进四育平均发展。如其所言,“大概受毕普通教育,至少要获得地平线以上的人格,使四育平均发展。”[9]

蔡元培宏大而深邃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人格改善理论,它为“自我改进、自我寻求、默观和思考保留一席之地”[10],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的根本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根本方向,革新了教育的品格,启蒙我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学校教育要真正走上现代轨道并培养出现代人,就必须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以培养完全人格为宗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生命的自由、完整和个性,塑造出整体生命的群性、道德、责任和担当,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振兴。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0.

[2][3][4][5][7][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9,8,10,9,260-261,477.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7.

[8]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41.

[10]马斯洛.马斯洛说完美人格[M].高适,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8.

【江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课程教材二室主任】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蔡元培品格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冬季暖男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