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心:《爱弥儿》道德教育思想的主线

2019-12-05王芳

中国德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道德教育

王芳

摘    要 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自然道德教育是其自然教育体系之组成,确立了贯穿整个自然道德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良心,并通过践行使道德教育不但要人成为人,更要使人成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达到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 键 词 良心;爱弥儿;自然教育;道德教育

卢梭(1712—1778年),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人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家,自然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被称为“自然道德教育”。在《爱弥儿》一书中,他力求寻找道德教育的根本—良心,正是通过激发人最根本的品质良心,使人的品德得以发展、道德教育得以实施。

一、良心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时期,科学艺术的复兴没有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好、更有德性,反而导致了人类的疾病。卢梭正是抓住了这种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打破传统专制教育思想的桎梏,提出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一)三种教育培养自然人的良心

卢梭指出“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1]。他把良心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始终,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能够真正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进而遏制由于科学艺术的发展而造成的人类精神的疾患。他详细阐述了人所受的三种教育:受之于自然的教育、受之于人的教育和受之于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构成了他全部教育思想体系,强调三种教育正是通过培养“良心”来培养道德人。

(二)良心是自然道德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过程中,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理论,主张把体育、智育、德育分别划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其中道德教育是卢梭教育体系中重点强调的内容,虽然卢梭把道德教育开始的时间定在第三个阶段,即认为道德教育是受之于人的教育,但是这种看似在前两个阶段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教育,实则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教育的规律,是在为道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正是构成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体育、智育、德育三个阶段的教育并非人为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贯穿自然道德教育的一条思想主线就是良心,良心才是自然教育的灵魂,人所受的这三个阶段教育的目的最终就是要成为自然人—要有良心。

(三)三种教育助良心发展

教育所要造就的首先是人,而良心是人情感的基础,灵魂存在的基础。受之于自然的教育埋下良心之根,卢梭认为人在刚出生时一切都是好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都变坏了”[2],大自然会教给人类一切,道德教育就是遵循自然道德的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受之于事物的教育浇灌良心之苗,即从影响儿童发展的事物中获得经验,这时儿童的视野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对自己的义务、关注自身的成长,儿童还要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亦在增长,良心也在发展。受之于人的教育形成良心之本,只有进入了人与人的世界,第二次“成为一个人”时,实质的道德才出现,才有了善恶、害羞、嫉妒、虚荣等情感,卢梭認为这时才能进行历史学、宗教学、修辞学、美学、政治学、法学等教育。每个人都会受这三种教育,这是自然的规律,只有三种教育达成一致才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良心是贯穿道德教育始终的方法

卢梭道德教育真正的含义体现在他的自然教育中,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3]。道德教育同样有它的主线,即拥有良心。

(一)培养习惯,良心在生活细节中形成

卢梭认为,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教育,大自然是孩子最初的老师,我们只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即可,那么道德教育主要教什么内容呢,他一开始便阐明了“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4],这就是卢梭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如何学会做人的天职体现在习惯中,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习惯产生习性,在幼年把孩子培养成为各方面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够使他们的良心得到发展。卢梭一直遵循在教育过程中阐明不应该怎样去做,从而让人们知道应该怎么样做,例如,对待孩子的啼哭,卢梭认为如果孩子的啼哭是“以请求别人帮助开始,以命令别人伺候他们告终”[5],这种情况下,成人必须要看到哭声背后究竟有什么意图,以避免儿童养成权势和奴役的思想。自然教育并不等同于无原则的随意和放任自流,“自从他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果他还要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话,都应该干脆地加以拒绝”[6]。“不能够因为你的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要看那个东西是不是有所需要”[7],要东西是孩子的一种“命令”,大人给东西是对孩子的一种“服从”,倘若教育者知道这样的道理,“服从”和“命令”这两个词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消失。如此,尊重、责任才能形成。

(二)自然理性,良心发展之基

卢梭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8],在此,卢梭强调了理性在良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当孩子没有发展到可以用理性理解事物的时候,用理性来教育孩子就是一种徒劳,进行道德教育即呈现出这样一套对话的形式,“老师:不应该做那件事情。孩子:为什么不该做那件事情?老师:因为那样做是很不好的。孩子:不好!有什么不好!……”[9]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因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10]。成年人往往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所以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能把成年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道理,这才是自然的次序”[11]。

生命的原初状态是没有善恶的,那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放任孩子不管,反而更需要教育者按照自然的力量去引导他们,因为一切都需要教育助孩子“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力量而不用,而是使役他人去干活,就会助长偏见之心,是不可取的,教育者应该进行干预。理性也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即自然理性。

(三)消极教育,为良心发展创造空间

卢梭强调在最初几年的教育应该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12]。这种所谓消极的教育其实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来教,生命发展到自然的那个时刻定会发生奇迹,在幼年一定要锻炼孩子的身体,只有身体锻炼好了,心智才能发展好。

卢梭在消极教育中主张熏陶仁慈的美德、可爱的本能和同情心。在15岁之前,儿童是以自爱的方式来建设自己,尽量让孩子感悟美好的一切,心灵不沾染任何污浊的东西;爱孩子、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可爱;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即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情是底色,心安是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为爱别人打下基础。卢梭这种教育方式看似不教育,其实是一直在进行着教育,卢梭在这种消极的教育过程中一直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他还认为道德培养应该是缓慢的,他说“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是不能怪我们走得太慢,不能怪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太稳的”[13],你越是急于求得教育的效果,越是没有效果,应充分给予良心发展的空间。

(四)自然后果,良心教育的意义

自然教育的根本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自然力量,真正无法超越的是时时刻刻教育我们的自然,最大的教育是自然给我们的教育。“孩子打坏了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最后,你才叫人来修理窗子,你自始至终什么话都不要说。”[14]在如何教育诚信方面,卢梭以撒谎为例,大篇幅地谈了谎言的情形,只有让孩子真正认识到撒谎要承受的自然后果,才是有意义的,经过这样的过程,让他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你绝不要仅仅因为他们撒谎而处罚他们,而要使他们明白如果撒谎,则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都要落在他们的头上”[15]。

卢梭认为自然后果同时也能够培养不埋怨、不抱怨的行为习惯,因为大自然必然要惩罚他。“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16]这种后果是大自然给他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这就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后果律。

(五)道德实践,良心道德榜样的延伸

自然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卢梭认为道德榜样延伸为道德实践才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关键。“我认为,所有这些从别人那里模仿来的美德,都是像猴子那样学来的乖,而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时候就认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17],即强调了道德实践作为道德榜样延伸的重要意义。然而,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有限,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只是道德前提,父母、老师都是孩子的榜样,模仿榜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实践。

盧梭认为,道德观念的获得也不是教师的说教、灌输,而是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践行,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心灵的习惯。除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还要行动多于说教,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18]。道德榜样延伸,即道德实践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三、对我国德育实践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道德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东西方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人们在理解事物的普遍理性上会有许多相同之处,以良心为主线的道德教育思想或许是东西方道德教育的“黄金定律”,对我国道德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原初的学校

卢梭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认为父母的角色不可替代,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初学校,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家庭是一个有机体,任何成员的角色都不能被取代,尤其是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感恩的品德,若母亲把哺育孩子的事情交给保姆来做,当受乳期满保姆就会被辞掉,孩子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后并不能弥补母亲的过失,正是由于孩子与保姆的分离,使孩子学会了忘恩负义,同时也在教孩子日后看不起她的母亲。

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是良好道德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的关系是防止不良道德进入的良药。母亲应该亲自哺育自己的孩子,这种自然的情感会使整个家庭和谐和睦,父亲也自然就承担起了做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家庭生活的快乐是抵抗坏风气的最好良剂。倘若家庭的有机体失去了力量,家庭成员的快乐均来自外界而非家庭内部,不道德的因子就会侵入,因此在家庭中,每位家庭成员均能发挥自己的职责是培养孩子的良心之道。

(二)严格选择教师

卢梭对爱弥儿的教师选择相当严格,正像卢梭所说的教师的第一个品质,“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19]。开始就给教师这个职业以极高的要求,强调教师一定不能以金钱为目的而从事这一职业,也就是不能以教书为谋取财富的手段,否则就失去了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本人必须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还要有责任心。教师最好是年轻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伙伴的关系,如此,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的表现是真心实意和依依不舍的情谊,教师和学生才能够融洽地相处。对于教师是否必须有经验,卢梭并没有否定新手教师,也没有肯定有经验的教师。如果达到以上的要求,即使是新手教师也能够做得好;如果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合格。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尤其对师德的要求非常严格,作为教师的根本底线,即教师的良心,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道德形成。因此,在教师选拔考试时,建议增加师德考核的部分,尽管操作难度大,但却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与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良心之根,这也是我们当前课程所缺乏的。所有的课程应使学生心情愉悦,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即教的东西刚好是学生喜欢的东西为恰当合理。因此,应重视对教学内容中情感教育素材的挖掘。新课改后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强调的是情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融入。以品德课程为例,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融入了很多情感教育的内容。这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编排应以生活为主线,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通过榜样学习、批判反思等方式,在实际场景中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规律,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产生道德冲突,锻炼儿童的道德思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感悟学习,创设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道德生活情境中实现真实的道德体验,这样才能够产生真实的道德情感,还可增加德育绘本课程,以美育德。

(四)真正的道德不是口训而是践行

卢梭主张道德践行论,真正的道德绝不是口训,而在于践行。道德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道德实践。因为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其实质是形成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亲身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凡是道德说教均是无效的教育,说教会使学生似懂非懂,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因为缺乏体验,而难以践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让孩子去体验、去感悟,我们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德育校本课程,真正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五)劳动教育的道德意蕴

卢梭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劳动一方面可以培育健康的身体,可以促进食欲,能够使身体保持健康,避免疾病。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不在于劳动本身,而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进而形成道德。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其实孩子天生喜欢劳动、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可为什么越长大越不爱劳动了呢?原因很多:或是在教育中异化了劳动的本质,个别教育者把劳动变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或是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使学生难以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的劳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在劳动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培养青少年劳动的能力和习惯,最重要的是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卢梭以良心为道德教育的主线,最终就是要培养自爱、仁爱、博爱,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的自然人。“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的”[20],只要把童年时期大自然给予的道德原则扩大到整个社会,就可以成为拥有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品质的自然人,卢梭的观点就在于此,自然人不仅要感受自然,还是一个能够感受生活、幸福、快乐的人,懂得做人道理的自然人,这也是当前我们实施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盧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27,6,82,35,61,93,99,63,101,101,102,107,118,119,120,120,127,118,30,415.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爱弥儿卢梭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