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铺的分布看虢国墓地与琉璃阁墓地关系

2019-12-05辛雅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三门峡卫国

辛雅琳

摘 要: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随葬器形组合中出现的铺器物,分别出现在春秋早期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和春秋晚期的琉璃阁墓地中,在其他诸侯国墓地中不曾出现,文章对虢国及琉璃阁的历史进行叙述对比,初步探究铺出现在这两片区域的原因。

关键词:青铜铺;三门峡;虢国;琉璃阁;卫国

铺为盛食器,其形制与功用都与豆相似,特点为盘边窄而底平浅,与豆盘作碗状和钵状有较大的差别,圈足粗而矮,形成自己的一大特色。铺初见于西周早期,盛行的时段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形制大同小异。笔者在整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组合器形时发现,只有虢国墓地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中出现了铺这种器物。那么同是作为周王室的附属诸侯国,为什么只有这两片区域出现铺这种器形,不禁引人思考。

中原地区春秋早期的虢国墓地为1956-1957年发掘的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的部分墓葬。包括M1052虢太子墓、M1661、M1602等。关于墓地的所属,有关典籍记载如《水经·渭水注》引《太康地记》云:“虢叔之国矣,有虢宫。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左传》禧公五年(前655)杜预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关于上阳遗址的所在,考古学界多以为其在今三门峡市东南的李家窑遗址,由此在李家窑遗址以北的上村岭墓地应属都城上阳的虢国墓地。1990年发掘的上村岭M2001所出铜器多有“虢季氏”字样,知墓主人属虢季氏,此墓出土十鼎、八簋,从鼎数看有可能属虢季氏的宗子。1957年发掘的M1052随葬七鼎、六簋,出土的两件戈皆铭“虢太子元徒戈”,知墓主人是虢国太子。从上面的论述可知三门峡的虢国确应如《太康地记》所言是西虢东迁所建。上村岭M1052也就是虢太子墓里出土的食器组合为鼎、鬲、甗、簋、铺,出现铺一件。在M2011、M2001虢季墓及M2012、M1810、M1820也分别出土铺。同属于春秋早期的其他区域墓葬如山西候马上马晋国墓地、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国大墓、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等随葬器物组合中皆未出现铺。而在春秋晚期的河南辉县琉璃阁甲乙墓中铺又出现了。

虢国是公元前1046年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属于奴隶制国家。《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里提到了虢分三虢。《水经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把地处于陕城地区的虢国称之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87)“灭小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西虢附近会盟诸侯,这就是历史上“八百诸侯会盟于津”“武王伐纣”的故事。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的两个叔叔,都被分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郑州荥阳一带),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其中虢叔、虢仲并不能确定具体谁分在东虢谁分在西虢,只是确定这两个虢国对周王室起着屏障保护的作用。之后,西虢随着国家的不断壮大逐渐向东迁移,在周宣王时期,由于受到犬戎的侵扰而迁移至如今的河南省三门峡,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三门峡墓地的所在地。虢国在向东迁移之后,便建都上阳,也就是如今的三门峡一带,这个地界横跨黄河两岸,其黄河北岸位于平陆的虢国被称之为北虢,而南虢则处于三门峡,尽管北虢和南虢隔了一条黄河,但是它们都属于是西虢,直到后来北虢从南虢划分出去。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将北虢战灭,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假道灭虢”。北虢被灭以后,国君虢公带领了一些贵族潜逃到了洛阳一带,随后又流亡到了苏国,也就是现在的焦作温县一带。有些虢人被晋军带回了晋国,为了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他们把“虢”逐渐转化成了“郭”姓,并最终成了望族。而另一些则居住在了当地或者是逃亡到了外地。不仅如此,西虢在东迁以后,有很多西虢的虢人支系与当地的羌人在西虢遺址上重新建立了一个虢国,历史上被称为是“小虢”,而在公元前687年,小虢被秦国所灭。从虢国变迁的历史得知,西虢东迁后,被晋灭亡的虢人有一部分流入晋国或其他区域,那关于虢国的礼制规范也有可能被带到他国,这对我们下文讲琉璃阁的历史有重合部分。

关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的墓地国别与族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很大争议。李学勤先生觉得辉县琉璃阁墓地应该是属于卫国墓地,“辉县琉璃阁的墓地,是卫国都于楚丘后开辟的,这里没有发现证明属于卫国的文字材料,但根据历史地理和墓葬规模,肯定是卫国公室的墓地”。而且这些年关于琉璃阁甲乙墓地的相关资料向我们展示的也不够全面,朱凤瀚先生所研究的问题也只能说明同处一个墓地的琉璃阁墓地属于卫国墓地的这一观点,同时说明卫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定都在了楚丘。而余伟超先生所推断的琉璃阁墓地的时间应该在春秋中晚期,那时候的辉县还是当时晋国六卿当中的范式封地,该处“恐非范氏卿族墓地莫属”。宋玲平先生把琉璃阁春秋大墓所出土的部分随葬的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及形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合对墓地规模的分析、论证和对随葬乐器的研究,最终确认墓主人应该是春秋中晚期晋国的范式卿族。关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的国别与族属问题,每个学者和专家的说法都各不相同,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属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室墓地;第二,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卿族墓地。甲乙墓的年代则应在公元前550年后,属于春秋晚期偏早。本文暂且以卫国为主来讨论。

卫国的国家发展史非常坎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周平王东迁(前770)到卫爵公亡国(前660)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卫国错失发展机遇,外交上连连失策,以至亡于狄人,在列国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从齐助卫复国(前659)到第二次洱兵会盟(前546)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经过卫文公励精图治,卫国国力有所恢复,在霸政背景下推行积极追随晋国的外交策略,在列国中的地位有所上升;第二次洱兵会盟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卫晋同盟破裂,卫国内忧外患交加,在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最终沦为魏国的附庸。我们直接从虢国被灭的公元前655年说起,这时卫国正好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从齐助卫复国到第二次饵兵会盟,经历了狄人侵略的战乱后,卫国元气大伤,公元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在楚丘帮助卫国筑城,卫迁都楚丘,算是正式复国。这一阶段卫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恢复,重新成为中等强国,之后其地位保持了比较长时间的稳定。复国之后,卫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国力发展的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国力迅速恢复。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霸业迅速衰落,此前积极追随齐国的卫国选择了与楚国联姻,但楚与卫相距太远,卫的近邻晋国却在晋文公治理下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淮之战,卫国更是遭到晋国的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卫国与晋讲和。经历了这段震荡期之后,卫国逐步转变了外交策略,开始积极追随晋国。根据记载的时间线,在卫国未追随晋国时,晋国已经灭虢,虢国与卫国相交系不多,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不排除虢国被晋灭后部分虢人迁到卫国的可能性。

晋国在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过程中,直接吞并他国的情况为少数,主要获得方式是在攻打戎狄之后得到其侵占的土地,所以国与国之间交错地带目前还不能明确归属,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晋国灭虢国后,余下虢国人逃离至此生活,将虢国礼制习俗也带至此地,所以春秋早期虢国随葬器形中出现铺,春秋晚期的琉璃阁墓地中随葬器形也出现铺的情况。两区域之间更深的联系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翀.商周时期青铜豆综合[D].西安:西北大学,2006.

[2]高亨.说铺[J].河南博物馆馆刊,1936(5).

[3]陈芳妹.晋侯封铺—兼论铜铺的出现及其礼制意义[J].故宫学术季刊,2000,17(3).

[4]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侯俊杰.虢国文化研究综述[J].中原文物,2008(4):50-55.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李学勤.三门峡虢国墓新发现与虢国史[N].中国文物报,1991-02-03(3).

[8]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J].中原文物,1996(2).

[9]李久昌.虢国史迹考略[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5-49.

[10]李宏.辉县琉璃阁墓地国别族属考[J].中原文物,2008(3):49-57.

[1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2]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3]翟士航.春秋时期卫国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1):120-124.

[14]李学勤.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5]张阳.春秋霸政背景下的卫国邦交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三门峡卫国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张超丽作品
按兵不动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卫国的生存之道
An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rrors in Oral-English Learn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青莲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三门峡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弱国不天真
靠崖窑窑券的技术做法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