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

2019-12-05白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石刻精品

白勇

摘 要:石刻是一种以天然石材为原料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用坚硬的石头制成各种工具狩猎采集之余,开始用简单的石饰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从而赋予石头超出生产工具的意义。之后的千百年来,先人们或在石头上刻上文字,或在石头上绘出图画,或在石头上雕凿信仰虔诚,或在石头上尽写喜庆吉祥。大同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精品较多,展示了我国石刻艺术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大同;石刻;精品

中国石刻艺术起源较早,根据目前考古资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石雕、石刻等艺术品,先秦时期在天然石块上的镌铭题刻大量出现,汉代是石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汉时期陵墓前已有大型的圆雕石刻作为装饰,西汉中晚期出现了石碑,而广泛应用于墓葬壁饰的画像石多采用线刻、浅浮雕、阴刻等手法,画面情景生动,内容复杂多样,代表了汉代石刻的突出成就,也体现出石刻艺术的高度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寺大量开凿。云冈石窟在装饰题材上融合了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雕刻技艺既接受外来影响又糅合了秦汉以来中国传统的技法,极大丰富了形体装饰效果,使北魏石刻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唐代石刻艺术空前发展,不仅有大量气势雄浑、灵动优美的佛道造像,而且碑铭、经幢、建筑构件也精品跌出,唐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对后世的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辽金元时期石刻艺术发生明显的变化,题材内容向多元化、世俗化发展,写实的表现技法十分成熟,艺术风格趋于秀美。大同为北魏前期的都城及辽金时期的陪都西京,其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文物遗存丰厚,下面介绍几件大同博物馆馆藏石刻精品文物,以飨读者。

北魏石雕棺床 大同北魏墓出土,棺床由分开的石板组成,前立面呈倒山字形,棺床下部为三个床足。立面上的装饰以横向的旋纹分隔,上部饰连续的波状忍冬纹带,一枝藤蔓上的两侧分饰一两个叶片,交互翻卷,起伏有致,下部饰水波纹,棺床每一块的中心部位雕成桃形,两侧雕成对称的水波状向中心卷曲,流畅生动。足部两侧雕上下伸出的四叶忍冬纹,中部雕兽面,卷草一气呵成,水波流动自然,整体线条洗练流畅。

北魏雕莲花瑞兽纹石帐座 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出土,鼓状覆盆形,底座方形。出土时置于棺床前,用于插屏风或帐幔。帐座图案浮雕而成,顶部插孔四周装饰联珠纹、双莲瓣纹,腹部环绕蟠龙。四角浮雕伏虎、卧狮、蹲猴、鹰噬蛇,动静相宜,精彩传神。底座浮雕忍冬纹。

北魏雕伎乐龙纹石帐座(图1) 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出土,鼓状覆盆形,方形底座,置于棺床前,顶部圆形插孔外浮雕饱满的双莲瓣,腹部镂雕四条蟠龙首尾相衔,身姿遒劲,穿梭在汹涌波涛中。底座四壁浅浮雕波状缠枝忍冬和姿态各异的伎乐天人,四角雕乐人,乐人或击鼓,或弹五弦琵琶,或吹筚篥,或翩然起舞,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北魏石雕武士像 大同二电厂北魏墓出土,为成对出土的镇墓武士。两个武士均头戴兜鍪,身穿铠甲,双目外突,高鼻、阔口的形象,身上的铠甲上用黑彩绘出细密的鱼鳞纹代表甲片。其中一个武士左手执盾,右手抚于脑后,面向左侧,盾牌饰几何纹。另一个武士左手握兵器(已不存),面向右侧,塑型夸张。两件镇墓武士相对而视,威严肃穆。大同北魏墓出土的镇墓武士俑多为陶质,石质较少。这组石刻镇墓武士比例协调,雕刻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北魏石雕弥勒坐像 大同城南轴承厂出土,该处遗址出土了鎏金铜铺首、鎏金铜高足杯等多件北魏时期重要文物。这尊交脚弥勒造像为砂岩质,正面雕弥勒菩萨坐于狮子座上,头戴高冠,佩项饰,下着裙,双手捧钵。身后舟形背光,上饰光焰纹,两侧雕胁侍菩萨。狮子坐下为雕有摩尼宝珠和供养人的束腰须弥座。背面用十字分隔为四区,剔地起突,各雕出四名持莲花的供养人。交脚弥勒像是云冈石窟常见的题材,这尊像刀法娴熟,构图精巧,是北魏时期单尊造像中的精品。

北魏石雕二佛并坐龛(图2) 大同城南出土,砂岩质圆拱龛,龛内雕释迦牟尼佛与多宝佛并坐说法的场面。佛像高肉髻,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龛楣尾部雕龙头反顾,龛上部雕供养天,两侧雕胁侍菩萨,下部中央雕博山炉,炉两侧雕蹲狮,狮子后尾的忍冬图案是北魏平城时代典型的装饰纹样。二佛并坐是云冈石窟最多见的一种造像组合形式。

北魏圆雕四螭纹石灯(图3) 大同御东北魏墓出土,由灯盘、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座整体呈方形,四立面各呈倒凹字形,以一道凸旋纹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饰水波纹、单瓣莲花纹,上部饰龙纹。灯柱圆柱形,灯盘圆形,灯座四角饰螭虎蹲踞其上,身躯在灯柱处呈s形,顺势口衔灯盘,螭虎双目直视灯盘内,小耳,大口,腰细臀肥,前后足两两相扣,后尾向内卷曲,造型流畅,构图巧妙。

唐石雕金刚力士像 大同市左云县出土,金刚力士又称“密迹金刚”或“密迹力士”,是佛教护法神,一般立于佛的两侧或殿堂四角。这两尊唐代石刻力士像头戴宝冠,袒胸帔帛,短裙露膝,浑身肌肉向外凸起,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一尊左手握拳,右手执金刚杵,一尊右手握拳,左手执金刚杵,相对而立,怒目圆睁,阔口大张,肌肉健硕,骁勇雄强。身姿呈S形,孔武有力,动感十足。

唐石雕释迦牟尼像 大同市灵丘县曲回寺石像冢出土,位于灵丘县独峪乡曲回寺村四周,是盛唐时期重要的佛教遗存,石像冢当地俗称“塔儿”,外观为土石堆起的墓丘,直径约10米,高出地面约3~5米。冢下用当地所出的花岗岩砌南北长约5米、高宽约1.5米的石室,石室内排列大小不等的石雕像,石室门口处有巨石,有的石上雕佛像。斗江岗1号冢前巨石上雕有横向并列的七佛,并有“大禅师道秀和尚”“大禅师道信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天宝十载”“维大唐天宝十一载七月一日”等题刻。整个石像冢群规模宏大,形制特殊,国内外极为罕见。石像冢的出土造像为圆雕或浮雕雕造,姿态或坐或立,题材有佛、菩萨、罗汉、弟子,内容丰富,栩栩如生。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面相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唐石雕菩萨像 大同灵丘曲回寺石像冢出土,曲回寺石像冢出土的造像有佛、菩萨、罗汉、弟子等,这尊菩萨像束高髻,左手执天衣一角,身体重心略向一侧扭曲,生动妩媚,帔帛婉转飘逸。整体造像比例舒展匀称,自由活泼。

唐佛三尊石造像 大同市灵丘县曲回寺石像冢出土,一佛二菩萨,舟形背屏。佛高肉髻,着双领下垂式佛衣,内着僧祗支,双手结印,面相丰满,方圆适度,方形束腰台座,上搭覆布。菩萨分立两侧,身披披帛,身体呈S形,姿态生动。

辽石雕大日如来坐像 大同华严寺造像,大同华严寺是辽代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寺内现存有精美的辽代彩塑。这批青石质辽代造像共18尊,分别结不同的手印,具有密宗造像特征,原为华严寺海慧殿内塑像,海慧殿拆除后塑像保存于大同博物馆。明代这几尊塑像曾經包泥彩绘,后包泥脱落。这尊大日如来佛坐像,披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双手结智拳印,螺发,肉髻平缓,半圆形髻珠,造型丰满,比例适度。

辽释迦牟尼佛石坐像 原为大同新荣区南禅寺造像,后移于大同博物馆内。一铺塑像共三尊,为释迦牟尼佛、骑象的普贤菩萨、骑犼的观音菩萨。青石质,释迦牟尼佛端坐在高大的台座上,台座束腰形,下部为八边形,上部是盛开的莲花形,莲瓣硕大。释迦牟尼佛面相宽厚,螺发,眉间有白毫,肉髻低缓,着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腿上有曲蛇状衣纹,时代特征显著。

大同地处塞外,介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及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面貌上兼具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特征,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东延至平城,西方文化因素融入,形成大同地区石刻文物多元文化汇聚的浓郁地方特色,北魏石雕精湛的工艺代表了一个时代开放大气、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北魏石刻文物上的卷草纹、莲瓣纹为后代装饰纹样的主流,唐辽时期大量的佛教遗存印证了大同地区为佛传重地的史实。

猜你喜欢

石刻精品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精品画廊
老树画画精品欣赏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