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说被碰一下妈妈就不要我了

2019-12-05林宽雨供稿

动漫星空(兴趣百科) 2019年12期
关键词:雏鸟巢穴哺乳动物

林宽雨/供稿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警告:“千万不要碰小鸟!”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那些出生时间不长,还不怎么会飞的小鸟。为什么这些小鸟碰不得呢?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通常是这样的:你如果碰了这些小鸟,你的气味就会留在小鸟身上,而这些气味是会给小鸟带来厄运的!当鸟妈妈闻到这种气味时,它们会无情地将小鸟“扫地出门”,从此小鸟就要过失去妈妈、无家可归的生活了。

听了这样的讲述,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小鸟太可怜了,它们仅仅因为被碰了一下就成了弃儿,母爱说没就没了。但如果小鸟们也能听懂这些话,它们可能不会觉得自己可怜,反而会气愤地说:“这是谁替我们编造的悲惨身世,谁说我们被摸一下就失去母爱了?”

“秒变”弃儿的说法来自何方

既然不是真相,那么这种碰一下就会变成弃儿的说法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根据推测,这种传言可能源于人类发现某些哺乳动物会做出对自己的骨肉下手的行为,而下手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幼崽身上染上了异味。然后人们由这些哺乳动物联想到了鸟类,认为通过气味辨认亲缘关系的现象也会出现在鸟类身上,接着就有了小鸟被碰一下就会被鸟妈妈“扫地出门”的说法。

靠嗅觉有点不靠谱

人们可以通过哺乳动物辨认亲缘关系的行为联想到鸟类,但鸟类却未必会学习哺乳动物的这种做法,因为除了像美洲鹫类、秃鹫类等需要靠气味寻找食物的鸟类外,大部分鸟类的嗅觉并没有那么灵敏。既然嗅觉不是很靠谱,自然不能靠这种方法进行“亲子关系”的辨认,哪能稀里糊涂地让自己的娃变成弃儿呢!

错误也有可能出现

既然如此,是不是说明我们就可以与小鸟亲密接触,没事去鸟窝附近转悠转悠,看看有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它们?答案是最好不要如此。因为我们的出现可能会导致鸟类出现应激反应。什么是应激反应呢?你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动物在受到惊吓后做出一些不正常的反应。比如,当自己的巢遭到频繁骚扰的时候,鸟妈妈可能会选择带上自己的孩子寻找新家,但有的鸟类也有可能直接把孩子丢弃,独自去寻找新家。所以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不去打扰鸟类的生活。

把鸟儿留在母亲身边最好

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有意打扰,一些雏鸟可能会主动“送上门”。比如,我们走在路上可能会碰巧遇到从巢穴里坠落的雏鸟。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是把它们捡起来放回原来的巢穴,放心,鸟妈妈不会因此而把它们“逐出家门”的。如果找不到巢穴,那也不要任由它们在地上自生自灭。对于还不会飞的雏鸟来说,待在地面上是很危险的,它们随时可能成为野猫或野狗的甜点,而且还可能被路过的车辆误伤。所以,最好把雏鸟放在一些相对较高的地方,那样它们活下去的概率会更大。

猜你喜欢

雏鸟巢穴哺乳动物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
被“捧杀”的雏鸟
绒鸭急中生智
鸟类的“亲子交流”机制
绒鸭急中生智
昆虫王国的秘密
被利用的猫声鸟
快速逃逸请走此路!
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