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魅力数学课堂的“推进器”

2019-12-04季峰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推进器实验小学数学

季峰

【摘 要】 提到实验,很多人就会想到物理、化学学科,认为它与数学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实验不仅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数学思考,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习得知识,灵动思维,构建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验;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推数学活动。显然,“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形式,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只顾按着课前的设计,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经历观察、实践、体验等学习活动,对所学知识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地淡忘,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扭转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促进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实现全面发展。

一、探究性实验,实现内化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探究的过程,思维完全被束缚,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真正理解和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还生于课堂,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他们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根20厘米长的细绳。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细绳,将它分成三段(每段都要是整厘米数),然后围一围,看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在细绳上面标记好,然后用剪刀剪下,动手围三角形。在操作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剪成的三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剪成的三段却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自然会心生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疑问自然会驱动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探索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段绳子的长度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段绳子的长度分别进行了统计、整理,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顺利地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巧妙设计了探索性实验,将课堂交于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生发现了问题,进而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得出了准确的结论。

二、验证性实验,深化理解

猜想——验证是当前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许多知识的获得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方法才得以顺利实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这充分说明了猜想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为学生设计具有验证性的实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新课伊始,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很多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容器,让学生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纷纷说出了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4倍,有的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两倍多一些,还有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教师让学生动手验证,有的学生将圆柱体容器里面盛满水,然后往圆锥体容器里面倒,看可以倒几次,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师在水中滴了一些红墨水,也有学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加满水,然后倒入圆柱体容器中,看要倒几次。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发现都是“3次”,通过验证得出了最终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師没有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因为那样学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是先引导学生猜想,然后动手验证,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性实验,激活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讲题、做题,只满足于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应注意扭转这样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完所学的新知后,可以为学生设计应用性的实验,帮助学生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在教学“比”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说:“每周一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你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很少有学生平时关注过这个问题,自然不知道它的答案。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教师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操场,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测量教师在课前立好的竹竿的影长,然后再测量竹竿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最后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算出竹竿和影长的比值,学生惊奇地发现比值是相等的,也就说明旗杆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也与它们相等。顺着这样的思路,学生测量出了旗杆的影长,进而算出了旗杆的高度。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知识后,教师没有设计机械、单一的练习,而是设计了应用性的实验,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实验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深化理解、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化解教学难点,不断提高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丽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19(01):40.

[2]杨翠云.数学也能做实验——浅谈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9(06):54.

猜你喜欢

推进器实验小学数学
什么?火箭也搞“可回收”
广州海工:成功研发无轴环形推进器并实现产品化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霍尔推进器其实不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