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历史方位下讲好高校故事的对策与研究

2019-12-04杨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故事情感

摘 要:新的历史方位下,讲好故事对于高校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情感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讲好高校故事需要有国际视野、紧扣时代主题,同时要需要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对于高校来说,讲好故事还要注意更新话语体系,发挥不同媒体的作用,形成传播的集群效应。

关键词:故事;情感;立意话语体系传播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希望能够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提升本国的世界影响力和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软实力,塑造出自身形象,讲故事是达到这个目的一个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他在各种场合都用精彩的故事传递中国的智慧、理念和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看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而是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个社会应当参与并支持的事业。那么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如何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呢?

一、新的历史方位下,讲好故事对于高校建设发展的意义

(一)弘扬文化精神,实现价值引领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媒体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日新月异的国内环境及其不断衍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都会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挑战。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优秀校园故事可以更好地弘扬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更好地传承弘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远大理想注入师生心田,激励大家将自身的奋斗和梦想与国家社会的梦想同向同行,从而提振信心、增强担当,澄清谬误、拨正航向,传播真善美,引领新时代,实现宣传思想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实现同频共振。

(二)塑造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

良好的形象是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和无形资产。如同一个企业需要创立知名品牌一样,高校要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必然要展现出自己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引领方面的理念和主张,展现出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在校师生和毕业生们走上各行各业获得的成果。但是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文化等抽象的概念很难以直接被社会公众感知。这就需要我们讲好高校故事,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形象来传播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和社会影响。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源和办学的资源,又能有利于进一步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形成良性循环,继续提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因此,讲好高校故事,扩大影响力也是高校自身办学所必须的宣传手段。

二、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讲好故事的立意遵循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好的故事要有好的立意,没有主题思想的文章,如同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读之无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讲好高校故事,在立意遵循上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唱响新时代,宣传好新思想。

(一)讲好故事要有国际视野

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外国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越来越广,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认定体系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已是大学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形象的维护关注不能仅仅囿于国门之内,融通中外是讲好高校信息传播应有的视野。“为中国故事寻找一个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看得懂的‘语言是实现国际传播的第一步。”1[1]此背景下的讲好中國高校自己的故事需要有国际的视野。比如复旦新闻学院学子黄泓翔放弃华尔街优渥生活在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打击国际非法象牙走私的故事被大众熟知。这个故事不仅仅通过“朗读者”的讲述在中国家喻户晓,同样被BBC等国际媒体制作成专题片,成为彰显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的中国高校故事。这个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讲好高校故事也要在世界体系中重新寻找讲述基点,寻找不同政治制度、文明体系、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寻找中国师生与世界的情感价值的聚焦点。这样才能以更大的 “格局”和更新的“格调”讲好自己的故事,用更自信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去传播好自己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反映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担当和中国社会的责任担当,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二)讲好故事要紧扣时代主题

一部好的宣传作品能否具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是否紧扣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之初,科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因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讲好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其紧扣思想解放和国家和人民呼唤科学春天的到来的时代主题,这篇文章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报告文学的典范。可见要讲好故事,最为根本的是要结合时代精神,将故事置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进行讲述并回答时代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有一个讲的比较好的故事,如北斗女神徐颖的故事。徐颖是中科院中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最年轻的博导,她所在的项目,使北斗系统实现了,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徐颖先后被“朗读者”、凤凰卫视“超级乘客”栏目邀请,讲述所在科研团队探索中国式的创新智慧,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的故事。

(三)讲好故事要立足自身的文化

当下,高校故事话语体系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打上自己的文化烙印,才能更广泛更持久地能、为师生们所接受,才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凸显民族的特色和魅力。比如因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布鞋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身怀绝艺、低调不露、活得纯粹。一袭青衣、光脚穿布鞋,故事中李小文的形象和言行,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彰显了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这个故事讲述的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布鞋院士的形象甚至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更为鲜明。这个故事被社会认可接受,是因为从头至尾故事都契合了我们的文化心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写出了当代师者的风骨、个性、神采,展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讲好高校的故事,必须坚守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怀,并在文化实践中深入把握、积极践行。

三、新的历史方位下,讲好高校故事的具体策略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话语体系之间如果对接不好,就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形成有理讲不出,说了不理解也传不开的困境。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讲好高校故事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话语体系,调整话语姿态,融入师生,精准聚焦。具体如下:

(一)要更新话语体系,调整话语姿态,讲出温度讲出情感

首先要更新话语体系,融通传播者和受众话语体系。宣传策划要结合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不仅要有深度和广度,还要有厚度和温度,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在表达方式上,故事的内容要注重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要不断整合主流话语、社会舆论、网络话语、流行话语等资源,把抽象的道理用自然而然接地气的文字转化成鲜活的例子、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融入、服务、引导青年学生的生活,让师生听得懂、能领会,避免价值观教育成为僵硬的灌输和苍白的教條。其次要调整话语姿态。将传播者与接收者置于同一平面,破除权威式的表达方式,贴近受众接受心理,进行平等且富于交互感的对话,引领传播对象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和文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揭示人生哲理及人性之美,进而喜欢所讲述的故事、理解故事的精神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二)要深入师生生活,上下结合以小见大,讲出心声讲出共识

基层师生们的日常生活,是新闻报道和高校故事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虽是平凡事,但真情暖心窝。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首都高校师生来说,他们在新时代所思所想为何?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情怀?这些都需要宣传工作人员带着问题深入师生,要沉下心,俯下身,用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奋斗背后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摸清、摸准师生关注点。从普通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闪光,从而挖掘出新闻亮点。“做到小标题大主题、小人物大情怀、小视角大时代。”通过讲好新时代具有新思想的故事,追求教育理想,展示人文情怀,润物无声中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坚定自信,汇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丛芳君,周瑶.小视频大传播: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以《中国日报》微视频为例[J].新闻世界,2018(12):73-76.

作者简介:杨静(1978.10- ),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中级。

猜你喜欢

故事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故事细节语言
情感移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