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探析

2019-12-04马燕慧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改革

摘 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彰显了思政课要做到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深入剖析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阐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目标思路;并提出传唱红歌、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与MOOC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等实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改革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国外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涌入和渗透,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如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明确、不坚定,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认知缺失,对国家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因而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艰苦奋斗历史进程的文化凝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谋求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文化体现。因此,“充分认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努力推进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三个选择”,即: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对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历程的进行梳理与分析,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加深对“三个选择”理性认同感。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改造”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文化、改革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

(一)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纲要》课程上篇内容,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即是对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进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抗殖民侵略斗争的阐述。这些反抗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革命历史进程呼唤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新的文化的产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个坚持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给黑暗的近代中国带来了曙光。《纲要》课程中篇的内容,即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们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以敢为天下先、不畏生死的气魄带领中华民族歷经磨难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党的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十四年抗战的胜利等展示出的事迹、人物及精神,以及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经典文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继续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过程中,红色文化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以红色经典为核心的文化,红色经典就是讴歌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英雄人物的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主要表现在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美术等等方面。这个时期文化建设和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体现在对社会革命英雄的颂扬、工人阶级的赞美等方面,如雷锋精神、铁人王进喜、人民好公仆焦裕禄等等。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红色文化”

“新红色文化”集中体现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特征,是与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相呼应的文化形态。在新时期,国家相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红色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思想精髓和现代价值,形成了系统的红色文化观。新时代主题也相应的由先前两个时期的革命转换为改革、开放、发展,红色文化也以红色资源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二、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目标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主旨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彩的讲述每个阶段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们认知中国人民奋起抗击的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阐述着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大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此期间涌现出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把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纲要》课程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融入 《纲要》课程教学的要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紧扣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实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强,以达到充分运用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方法

红色文化融入 《纲要》课教学探索遵循优选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设计理念,围绕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构建了 “时代主题引导,红色文化融入”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创建了 “讲好中国故事,传唱中国声音”为主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材重点、难点与学生关注点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一)拓展《纲要》教学内容,传唱红色经典民歌

红色民歌记载着我国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历史事迹和当时的人物、场景,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经历和真实情感,把红色民歌融入到《纲要》课程中,这既能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红色民歌,正确处理好内容与载体的关系,把控好选唱红色民歌的时间节奏。如讲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选择《保卫黄河》、《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太行山上》、《地道战》等歌曲, 让学生们聆听学唱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创做所展现的历史情境及其情感。二是选择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民歌,这样学生的参与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不太熟的歌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熟悉的民歌,可采用选择唱的方式,而对于学生不熟悉红色民歌,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选择歌曲播放学生跟唱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红色文化融入 《纲要》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中,还可以举办红色微电影、红色家书诵读、红色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用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开展第一课堂联系第二课堂,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活动

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各高校校可以结合思政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如我校每年暑假都会由思政部牵头各分院配合,开展大学生思政课程研学活动。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纲要》课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避免使研學活动流于形式,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红色教育基地,如讲授“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选择嘉兴南湖;讲授“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内容,选择江西井冈山;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长征精神等内容,可以选择延安,等等。二是研学活动开展前,课程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对红色教育基地的背景资料,提前了解熟悉相关知识,在研学过程中,有利于通过讲解员或展览馆实物展示,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三是研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研学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学校组织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系列演讲,让参与研学的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真情实感地宣讲给其他同学,扩大课程教学的影响力。

(三)实施课堂和MOOC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时代,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自媒体、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渗入我们的生活,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呈现多元化和信息化。骆教授曾指出:“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既不是单独的教师教授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学生学习活动,而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其所引起的学生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因次,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和MOOC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校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推广以现代传播形式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无论是课上和MOOC学习都采用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纲要》是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上课的班级和人数较多,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不高,MOOC学习正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们课下灵活地主动学习的平台。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实践分数比重

《纲要》课要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需要加大实践考核分数的比重,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如我校在原有考核方式(平时分40%+期末分60%)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歌曲合唱和红色家书诵读比赛,比赛成绩计入期末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20%),《纲要》课程期末综合成绩则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分数30%+实践分数20%+期末考试分数50%。另外学生参加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一系列的红色家书诵读、红色经典学习等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者,实践分数相应酌情加分。这种加大实践分数比重的考核方式的有利于调动了学生听课、参与课堂和线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纲要》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本身所体现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我国近现代发展规律,树立马克思唯物史观,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改革思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伟民.论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0(09).

[4] 刘建民.红色文化资源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01).

[5] 郭彩琴.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4).

[6] 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马燕慧,女,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