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思政”教育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2019-12-04牛晓靖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述的重要思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可以借鉴美国隐性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核心目标。文章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进行对比,从“大思政”的视野出发,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在不断深化改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成为当前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承担特殊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更备受关注。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当前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体现了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也为更好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最佳方案,但由于受学生数量多、组织难度大,以及经费、安全、时间、空间、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实效性和规范化建设尚需提高。

文章拟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进行对比,从“大思政”的视野出发,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但具体实施方式却不尽一致。中国主要以显性教育方式为主,高校思政课教学围绕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基本目标,采取正面灌输的方式,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实践教学中来,用思政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在参与思政教学实践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造就新的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根据笔者调研,现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虽花样百出,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例如实践教学大纲不规范、实践形式大于内容、实践过程师生被动应对、评价指标欠科学规范、实践经费缺乏等,而这些问题单靠思政教师解决是不现实的。

美国实施的是隐性教育,以非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在受教育群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实践中,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性、教育方法间接性、教育效果持久性和教育资源广泛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设隐性课程,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职业道德课、公民教育课等;二是开设通识课程,如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三是将自然科学类课程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以无意识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在校园活动中也体现隐性教育,如俱乐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等,学校会将其要求的社会价值和培养目标隐在其中,以规范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效果较好。

经过以上对比发现,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美国的隐性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

二、“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其中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大思政”的角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构建模块清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隐性教育的方式提升实践效果。

(一)“大思政”的内涵

“大思政”之“大”,首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广。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学生工作都囊括在“大思政”的工作范畴之中;其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参与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还包括党委团委、宣传、学工等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及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再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灵活多样。课内课外、线上线下都是“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阵地。

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能够汇聚更多人员参与、凝聚更大力量实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

“05”方案规定,本科阶段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

(1)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块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这与校园学生活动目标一致,如感恩教育活动、道德小品大赛、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因此,授课教师可以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协同合作,将相应的学生活动纳入“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整合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资源,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双赢的目的。还可以与就业处等相关部门协同开展职业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将职业道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等寓于其中。

(2)以红色文化熏陶为核心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块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的重在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了解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授课教师应正确挖掘、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配合学生处、团委在特定的纪念日(例如:“五四”、“一二九”、“九一八”等)組织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观、讲、读、演、唱等方式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也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3)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原理”课实践教学模块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从整体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及其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性意义。“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阅读原著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浩如烟海,需要授课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和文本,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实践教学的方式也灵活多样,可以利用课下阅读、演讲、辩论、征文等各种形式,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4)以参观、调研活动为核心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块

“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实践教学的方式应该以参观、调研活动为核心,带领学生集中参观考察学校周边的历史博物馆、抗战纪念馆、红色景点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地,对当前中国国情党情进行调研。

三、“大思政”视野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达成教学目的,实现路径主要为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督导机制。

(一)完善统一的组织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常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思政课教学,二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分属教学和学工系统,在学校的行政设置上一般是并行的部门,需要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将宣传部门、思政教研室和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及实践经费的浪费。

(二)建立目标清晰、过程流畅的运行机制

2015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要求。各部门要以课程建设标准为依据,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目标,将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通过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制定各部门统筹联动的学期工作计划,并在计划实施过程随时修改完善,并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形成目标清晰、步骤明确、各负其责、过程流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三)建立规范配套的保障督导机制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规范配套的人力、经费保障。实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繁重,实践教学只有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实施之初应制定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人员分工及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课时的充足、定时划拨思政课专项实践教学经费。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督导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模块实践方案的设计、实践计划的实施、实践成果的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在实现途径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隐性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达成“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S].2005.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S].2015.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S].2018.

[4] 崔学锋.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2).

[5] 陈惠珍,王兆香.独立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06).

[6] 尹健. “大思政”视野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简介:牛晓靖(1983- ),女,汉族,河北栾城人,讲师,毕业于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学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共党史等。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模式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