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2019-12-04李冠文陈永崴赵俊杰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信仰对策大学生

李冠文 陈永崴 赵俊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新形势中摸清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分析研究其存在问题,制定可行的教育培养对策,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信仰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信仰成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对策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逐渐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起来。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一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可并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信仰状况会影响自身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人在成长过程中其价值观和信仰观必然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的因素影响。对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展开调查,通过结果分析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信仰现状,分析研究存在问题,从而探索有效的信仰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信仰主流积极向上

调查显示,83%大学生认为信仰对人生的影响十分重要;87%大学生选择“为社会做贡献”去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关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8%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其余大部分表示有一点了解或者清楚知道,18.26%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以为社会做贡献为荣,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学生主流信仰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二)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多元化信仰持包容的态度。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占63%,信仰宗教占3%。此外30%大学生崇拜政治家或者社会家,21%崇拜明星,18%崇拜普通人或者自己,11%无崇拜对象。由此可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信息复杂繁多,他们的信仰内容呈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流,宗教为次的发展趋势。

(三)大学生信仰受到多重冲击

第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受西方文化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西方国家的文化如西方节日、生活方式等被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广泛接受。然而文化信仰有优劣之分,优秀的文化能够使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道德水平,指引人们积极向上,而低劣的文化作用恰恰相反。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符合我国国情,其存在是合理的,但必须符合国家的主流文化信仰方向,不能与之背道而驰。

第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面临失落危机。在市场机制多元利益的作用下,社会上出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信仰失落的现象。这些现象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信仰的树立。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理应要有贡献精神,然而有部分大学生在人生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中更加自我,没有考虑到为国家做贡献,在某一角度反映其信仰更倾向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信仰面临失落危机。

第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面临淡化危机。我国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仰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淡化共产主义理想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和巩固有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效仿社会上不良现象,铺张浪费热衷攀比,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任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四)现有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现有的思政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认为对自身信仰的培育起重要作用。29%的大学生表示现在的思政教学不能满足其需要,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理论化,希望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对于信仰培育形式,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可以采用多元化、生动化的形式,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加强信仰培育。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培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营造良好的信仰培育氛围,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适时地正确引导,让大学生自觉坚定信念,确立远大抱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作用,增强信仰培育实效性

第一,创新教学理念,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独立个性和自我意识明显,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的信仰状况总体上积极向上,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同时,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等群体间对信仰的认知程度与态度不尽相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者要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其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培育有机结合,从而让大学生在生动灵活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科学信仰的熏陶。如果授课教师照本宣科,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不如预期。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培育要依托思想政治课堂的主渠道,思政科教师要注重细节,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力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从“讲明白”到“讲鲜活”, 促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增强信仰培育实效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历练中运用知识、培育信仰、感悟人生。例如利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到基层进行走访调查,让他们利用理论知识结合所见所闻,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通过进一步接近現实生活,让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更理性的认识,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达到知行合一,建立完善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

第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校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从室内走向操场,将德、智、体、美有机结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参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校园榜样文化活动,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灵活的德育教育,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信仰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模仿榜样的积极性,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如,一年一度的“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备受大学生群体关注。

第二,加强校园政治文化活动开展,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开展马克思主义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巩固。比如,在校园内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在比中学,在学中悟,十九大精神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的脑海中,使科学的信仰内化于心。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各个重大节日的契机,如国庆节在校园内开展系列主题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开展校园政治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文化熏陶下接受洗礼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占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网络新阵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全方位覆盖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有效占领网络阵地,否则其他非主流思想必定会趁虚而入。高职院校要顺应潮流趋势,开辟信仰教育的网络新课堂,弘扬主旋律。首先,建立马克思主义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关注信息流的有效传递,激活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其次,将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应用于教育中,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就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占领网络阵地,可以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同时也有力地避免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冲击。

(四)外输内修,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打造适应新时代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比如,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引领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样有利于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如,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协调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建立互动趣味的课堂生态,加强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信息传递,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思想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勾正刚,钟杨.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与对策——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01).

[2] 黄龙.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培育路径探究[J].学理论,2018(11).

[3] 李红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1).

作者简介:李冠文,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法治教育、青年教育;陈永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赵俊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信仰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