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跟进式”教育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

2019-12-04何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成长与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关注焦点。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全面展开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跟进式”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科学获知提供人本服务的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有利于形成“助贫—助困—筑梦—反哺”的良性循环,打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跟进式”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在长期探索与努力下,当前我国高校已逐步发展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以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各类社会奖助学金等其他形式为辅助的较为健全的高校大学生政策资助体系。这项工作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维度得到拓展,受助深度不断强化,是高校数以万计的贫困大学生得以顺利求学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資助工作认定难

认定工作可以说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项工作的好坏对后续工作有着直接影响。从当前的实际工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认定依据较为死板。目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为低保证明、贫困证明、有乡镇或街道及以上单位认定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这样的认定方式一方面会导致小部分确有经济困难但暂时提交不出认定依据的学生得不到认定,失去给后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给部分虽有贫困证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奢侈过度消费的学生“钻空子”的机会,助长不良风气,造成高校资助资金的极大浪费和高校乃至国家公信力的受损。二是认定时间较为固定。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一般为一学年一次,认定时间一般为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阶段。这样的认定方式使得在一些由于家庭突发变故而经济困难的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尽管国家和各具体高校对此类学生也有相关的资助政策,但由于该生不能及时进入当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中,因此很难得到精准帮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认定等级界限模糊。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划分成一般困难、困难、特别困难三个等级,三者间并没有明确界限,一般是以班级认定小组的认定结果作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性和公平性,但实际界定的过程中,由于各班级、各学院甚至不同地域的学校学生情况不尽相同,在认定等级的界定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模糊范畴。

(二)育人工作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各高校近年来实际工作情况而言,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着二者自成体系、独立并行,互补动能有待初始开发和后续运维的情况,育人工作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往往与学业困难、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诚信感恩意识不足等问题形成“捆绑”,而现行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中难免存在“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状况,影响育人工作的效果。此外,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着学生基数大,资助育人工作者少的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各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开展形成阻力。同时,当前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从业者本身能力、素质的不足,缺乏相关的培训和锻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跟进式”教育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原则

“跟进式”教育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经济活动和组织行为学“跟进”的方式和相关原理,来强化管理效用、提升能力及效益,强调目标实施的坚定性、关注的持续性、行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果的有效性。以此为依据,“跟进式”教育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主旨为“以人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以实现受助者的身心“脱贫”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洞悉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短板和要害,着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而言,“跟进式”教育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原则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稳定的经济保障是家庭经济困难生能够安心学习的物质基础,只有解决了最紧迫的生活问题,学生才能具备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跟进式”教育理念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以公平公开为前提,保证资助育人实现覆盖率的最大化,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社会力量,丰富和发展资助的来源和路径,进一步完善资助保障体系,确保高效资助育人工作能有长期、稳定、有序运行。资助育人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暂时性的经济资助层面上,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到“创造”,使学生逐步掌握生存、发展的根本方法,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持续性。为此,高校应注重丰富资助的内容及形式,结合各高校实际,开设丰富多样的实践项目及交流活动,探索学生深层次需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二)把握工作中的“共”性与“个”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伴随存在学业困难、心理异常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本质问题。但在解决这个“共”性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的“个”性特征,避免工作浮于表面,忽视学生实际需要,将资助育人工作大而化之地去做。“跟进式”教育要求高校应在考量学生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主动探索并创造条件,从解决学生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的资助育人工作,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和着力点。

(三)将“三全育人”作为工作准则

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其身心、思想、价值观等都在发生变化,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应跟进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突出特点精心安排,使育人工作贯穿始终,具有连贯性,实现“全程育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结合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社会力量多方的力量共同发力,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挖掘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打造“全员育人”的局面。“全方位育人”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工作思路,将助学育人工作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诚信教育等多种教育载体相结合,注重让学生建立自我“造血”的功能,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品质、高尚情操。将“三全育人”贯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始终既是“跟进式”教育理念的突出要求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跟进式”教育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合理完善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实现“跟进式”教育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高校需要及時建立系统、全面的学生信息库,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多维度收集学生信息并有效分析,通过线上调研与线下追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致贫原因,优化认定工作。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每学年初进行认定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学生提交诸多资料,牵扯到多个部门,给一些外省学生和特殊情况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时间与资源上的浪费,探索高校校园智慧系统与学生生源所在地扶贫开发系统进行有效对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对提升工作精度和准度有着巨大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认定工作的动态性。除此以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减少单纯的经济资助,鼓励困难生通过勤工助学、国家贷款等多种形式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锻炼品质,锤炼意志,树立诚信感恩、勤奋求学的意识。

(二)提升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各要素间的通力合作,就高校而言,首先要坚守好第一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渗透时代主旋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结合学工、团委、后勤、教务等各部门的力量,以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提高组织保障能力为突破口的管理机制,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跟进。同时,高校应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形成学生主体思维,由“管理”理念向“服务”意识转变,不断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热忱投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来,以贴近学生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突出育人实效。

(三)拓宽工作载体,促进活动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把资助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已经形成了“助学 · 筑梦 · 铸人”主题征文、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宣传评选等一系列的常规性育人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信念,树立正确三观。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于青年一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入“创青春”、“挑战杯”等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大学生,形成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校园文化体系。除此以外,高校应在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参与人变成主导者,当前一些高校积极搭建乡村、社区、养老院等活动平台,积极建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丰富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资源和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树立感恩回馈意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周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致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 张云青,高邵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9(02):29-31.

[3] 蔺旭鹏.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8(17):42-44.

[4] 浦玉忠,王建明,朱明珠.跟进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24(12):1-5.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30-31.

[6] 浦玉忠,薛健飞,李萍.“跟进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何佳(1991-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