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

2019-12-04杨友鹏邹凌雁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新时代体系

杨友鹏 邹凌雁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话语扭转了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用中国话语叙说的中国故事,从乏人问津到应者如云,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从“他塑”到“自塑”,从“中国向度”到“世界向度”从强调“制度认同”到凸显“文化认同”的巨大转变,探讨其背后的理论架构,对于我们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引领世界话语舞台,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理论建构

长久以来,中国话语在西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宣传中打不开局面。整体而言,西方主导了世界政治话语。非但如此,中国故事的通行范本,也是以西方语境为中心,其中不乏丑化、妖魔化中国的各种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中国话语体系建立的先天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话语体系实现了从西方话语下的中国故事到中国话语下的中国故事的转变,学界对于这种话语体系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然而,对于这种话语体系背后的理论探寻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文章拟从新时代以来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出发,对于其背后的理论架构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思考。

一、中国话语面临的国际处境

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话语却始终面临说不出、说不响、没人听的尴尬处境。这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当下政治学体系的不接纳。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来自西方政治学。政治学领域的学者,很多是沿着西方的政治学路径一路讲下来,而西方政治学也是借此以排斥中国话语进入专业领域,中国的话语被认为是非主流、“野狐禅”,“难登大雅之堂”,政治学的研究跳脱不出西方政治学的窠臼。

二是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误解甚深。不论中国试图怎样在国际上发声,总会遇到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各种语言,以至于中国正义的声音被虚妄所掩盖,西方民众在反华媒介的长久影响下,已经很难正视中国的现状,许多人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上个世纪。

三是苏东剧变后意识形态式的话语体系失灵。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体系,曾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一体系也随之迅速衰退。单纯以国家形态定义国民幸福程度乃至国家实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更多的倚仗经济实力的基础性地位,而我国的相关话语体系并未随之迅速建立起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构建中国话语的理论体系成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当务之急。这种话语体系,用韩庆祥的话说就是“拥有解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二、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程

(一)从“他塑”到“自塑”

中国的形象,由于很多是西方“他塑”的,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中国的经济实力原不相称。以往的中国政治学,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下讲,显得不伦不类,而新时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主动吸纳西方优秀政治基因,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模式。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第一次强力发声,是在《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关系作的深刻阐述。第一次把中国走过的路,走好的路和要走的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把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关系理顺、理清楚,澄清了许多思想上的误区,在党内外形成了思想上的强大共识。习近平用中国的古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总结概括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更多用“接地气”的语言,概括出一整套中国话语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伟大构想,成功地聚拢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合力,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

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就是要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无论古今中外,都要为我所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唯有如此,中国话语体系才能够根正苗红,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从“中国向度”到“世界向度”

中国话语不仅仅是面向国内,更多的是面向世界维度。这种“世界向度”的意义,就在于要将中国的故事融合于世界的时空背景之下。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话语的输出地,而非输入地,西方的各种话语涌入中国。这种“话语赤字”和“单向输入”的长期累积,使得“中國向度”成为中西舆论阵地的主战场。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几年来,它打破了西方殖民话语体系的原有框架,它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三重使命为依归,聚合了亚欧非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国家,寻求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新典范。

(三)从强调“制度认同”到凸显“文化认同”

新时代中国从中华传统儒家、道家经典中,汲取了“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优秀思想,更多的强调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全方位交流互动。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改变了零和博弈的国际合作旧模式,超越了以往简单以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为界限的旧思维,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它是中国对世界未来思考的新向度,代表了中国积极谋求世界发展的新动向,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结语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成功地扭转了中国话语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从多层维度、多种角度,用中国话语叙说的中国故事,初步完成了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的角色,也从“他塑”到“自塑”,完成了自我革新;从“中国向度”到“世界向度”,实现了交锋场所的时空转换;从强调“制度认同”到凸显“文化认同”,推动了中国话语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05-17)[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01-19(02).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286.

[4] 徐立波,朱小玲.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历史基础及现实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9):96.

[5] 杨松禄,罗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话语权构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05):43.

[6] 陈曙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40年:1978-2018[J].教学与研究,2018(10):5.

[7] 韩庆祥.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基本路径[N].光明日报,2015-11-14(08).

作者简介:杨友鹏(1989- ),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邹凌雁(1988- ),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江阴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新时代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