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2019-12-04龙燕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 要:社会转型和文化自信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转型必然对文化自信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让我们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对文化积淀、创新和发展,更来自于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的滋养。文化自信的本质在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系列的新变化使得研究文化自信有了其必要性。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文化多元的发展使得如何确立本国的文化自信成为很多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使得我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文化的发展必然依托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多元文化为支撑,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为依据,提升当前文化自信的缺失,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以后,文化自信的地位更加凸显,发挥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应当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下更好的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在和而不同的立场下确立文化自信的地位,在合作共赢的目标下创建文化自信的新发展,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发挥文化自信的新功能,以先进的文化为引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中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与发展现状

从古代中国社会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每一代中国人都在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文化发展程度从文化繁荣到文化衰落,从百家齐放到文化凋敝,对文化态度也从高度的自信到文化自卑,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只有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和内涵,才能更好的重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

文化自信的提法由来已久,不同学者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更是深入,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观点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通相似,是基于基本国情对自身文化的虔诚信仰,是一种意识,一种信念。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最基本的含义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精神内涵,文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刻内涵,将文化自信深植于四个自信中进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凝聚力量,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养分,文化自信是基于自身特有精神和发展特点产生的自信,包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热爱,也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热爱。

(二)文化自信的发展现状

首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精神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为根基,大力传承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中国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中国自信最大的公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伟大复兴,更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最后,文化自信的抓手更加突出,当前更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更好的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念;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社会转型时期建构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包括自身精神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经济层面得到极大满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迷茫,对自身文化开始抱有怀疑的态度,一切基础以是否“有利”为评价标准,重构文化自信,我们也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文化形态上,主流文化不突出

文化形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捏面人、乐器、脸谱等文化形态多种多样,这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也渐渐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就我们自身来说,主流文化不突出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部分学者倡导“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因素使得能够贯穿始终的文化没有凸显,主流文化不突出也难以突出。而多种文化的交替冲击着文化发展的基础,冲击着文化发展的根本。

(二)文化作品上,有影响的精品少

当前中国社会电影、电视、书籍等各种各样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作品质量参次不齐,在每年众多的文化作品、影视作品中,弘扬主流文化的作品不少,能够倡导并引起共鸣的主旋律的优秀作品精品却太少,文化作品粗制滥造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雷剧”层出不穷,人们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从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作品的评价来看,他们更多的认为中国的影视作品没有特色,没有内涵,这些现状都需要我们提升文化作品的质量和口碑,如何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广而告之,让优秀的文化作品有影响力,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引领文化领域的潮流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三)文化交流上,“逆差”与“失衡”现象严重

不管是经济发展也好,还是文化作品也好,我们都希望好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宣传,但是文化对外交流层面,从规模上看我国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很多作品虽然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国外媒体对中国作品的评价存在很多诟病,引进来的作品多走出去的作品少的现象,而我们一直在为美国大片贡献着票房,让美国大片在我国赚的盆满钵满,国内的影片每每出国,都会遭遇“滑铁卢”,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了,当前我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的事实。

(四)文化传承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频发

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我们传承,但是在文化传承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一直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旧的文化”“糟粕的文化”依然存在,甚至很多迷信的思想还很泛滥,邪教问题在很多地方屡禁不止。其次,我们面临诚信缺失问题,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失信于人民群众,官员失信于群众,人民群众对官员的评价越来越低,导致办事的信度与效度都大大降低。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欺诈、造假等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从文化层面来看,失徳、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失徳、失范现象屡禁不止。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从多层次、多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更好的走向未来。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的依据,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对文化自信的理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发展文化强国的理论、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等等思想,都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依据,我们应当继续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在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正确文化的引领那就失去了方向,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略为基础,以时代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为起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创新为起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新时期的文化内容更具时代性,更有发展性,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继承和升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强大生命力、符合时代性的先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我们应当明确,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以广泛多元又统一为其基本特征的,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精神;以崇仁贵和,崇尚道德为基本价值;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世界理想。传统文化约束性、历史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点让传统文化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和基础作用,让现代文化有立足之地,有发展之源我们应当秉着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四)让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建国、发展之路历经艰辛,在数次革命战争中产生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战斗、不断进取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在现在依然适用。红色革命基地,红色革命精神,都在焕发新的时代的光芒,我们虽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我们的挑战从未减少,我们的困难依然存在。革命精神的内涵更加值得我们借鉴,值得在当代继续发扬。习近平同志重提井冈山精神、抗日战争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也是督促党员同志,继续发扬革命文化的精神,让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和平年代的我们同样感受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光芒。

四、结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华大地滋养了中华文明产生,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发挥文化自信的宣传作用、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为了更好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文化自信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牢记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以中华文化自信为起点,扬帆起航,共筑中国梦,共谱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徐立文,舒建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01):91-96.

[2] 任平.全球文明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02):71-81.

[3] 方世南.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现代化研究[J].学习论坛,2017(01).

[4] 梁尹,安明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当代文明的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6,5(02).

[5] 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J].兰州学刊,2016(06):27-36.

基金项目:文章为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kscxy201311。

作者简介:龙燕(1989- ),女,四川,汉族,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