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检视与优化研究

2019-12-04郝家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课程

摘要:以优化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为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体上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色。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中、外项目设置比例不平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度不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积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应采取增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重、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兴趣以及弥补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不足等优化手段。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6-0009-07

Abstract: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set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institutes for nationalities.this article uses methods such as field surveys, interview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15 institutes for nationalities.Research shows,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15 institutes for nationalities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sports culture as a whole.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rojects,the low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the lack of positive attitude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ourses.Based on,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an optimization method such as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tems,building a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urses,and making up for the shortag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ers.

Key words: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Integrated education

2018年5月,習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要完成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教学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是重要载体。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使命。体育课程不仅是高校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为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2]。

相比较专业设置的学校整体规划性,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自主权大多下放到体育院系。通过对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院系负责人的访谈可知,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是由二级学院根据校情、院情自主决策,然后上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再由教务部门通过课表的形式加以确定。体育课程不仅是知识的集成,也是文化的凝聚。理想的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应该是中外体育项目的均衡设置,但是由于主客观以及现实与历史的多种因素,目前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整体上未能达到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的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为研究对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民族院校的数量的确很少, 但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可取代[3]。民族院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4]。本文调查对象定位于狭义的民族院校,即校名为“民族学院”或“民族大学”。根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全国高等院校中校名带有“民族”字样的学校有36所。同时根据国家民委官网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在“民族院校概况”名单中的民族院校有17所。综合两份院校名单,本文确定15所民族院校为调查对象,具体名单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互联网、图书、学位论文、学术期刊等收集、整理撷取所需文献资料。

1.2.2 调查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对调查对象15所民族院校体育学院(或体育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了解和获取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及原始数据。

(2)实地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有选择地对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學、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进行实地调查。

(3)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发放对象选择为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年级学生(基于二点考虑:一是本校学生问卷发放、填写、回收质量较高;二是大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这样更能体现自身兴趣爱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历、对民族传统项目认知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最喜欢的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等几个变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600人进行问卷发放,有效问卷585份,有效合格率97.5%。其中男生195人,女生390人。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继而进行量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

课程,简单地说就是课业及其进程。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的纽带,是实现学校教学目的的载体,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保证。与此同时,课程与文化联系紧密,相互促进。课程与文化关系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工具[5]。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同样具有教育先进性和文化鲜明性。从广义上说,体育课程是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既传递与创造社会文化,也受社会文化的规范和制约;从狭义上说,体育课程是文化传递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6]。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大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民族性是民族院校最鲜明、最突出的特性,这一点在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相比较其它普通高校,我国民族院校在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更好地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色,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和多元,这也为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奠定了课程基础和文化氛围,见表1和表2。

2.2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存在的不足

由表1、表2可知,在项目开设上,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体上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多元体育文化属性特征,但同时课程项目开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2.2.1 中、外项目开设比例不平衡

依据项目的来源,可以把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分为几个类别,主要有:第一类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内),如太极拳、武术等;第二类是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国外),如网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等;第三类是亚洲其它国家体育项目(国外),如瑜伽、跆拳道等。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都属于外来项目。通过中、外项目比的统计显示,可以进一步说明我国15所民族院校在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由表3可知,尽管调查对象的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整体上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特征,但是不同学校之间在中、外项目开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在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共有14项,而最少的只有2项,少于等于5项的院校有8所。我国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尚且如此,其它非民族院校就可见一斑了。另外,由表4可知,在14所开设有体育专业的民族院校中,在专业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开设最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总共开设了15项,而有的院校则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于等于5项的院校有7所院校(不包括大连民族大学)。

2.2.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度不高

通过调查得知,15所民族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选修制,即大一新生一进校就自主选择体育课,这里面又包括两种组合,一种是一次性选课,即选一次上两年,另一种是一年一选;第二种是结合制,即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也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选修两学期、必修两学期,另一种是选修三学期、必修一学期。

通过访谈调查民族院校体育院系负责人以及问卷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得知,在校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度较低。这种认知度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的内容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反映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这一比例为88%,而选择高中阶段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例仅为12%。

而在回答你所知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8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点点,主要集中在武术、太极拳、毽球、摆手舞等项目。尽管部分同学能说出蹴鞠、押加等项目名称,但是不知道汉字如何书写,于是只能用汉语拼音代替。而对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则有100%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自己熟悉的的项目名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够明确说出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见表5)。

2.2.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积极

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是教学效果的的客观反映,也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感受。课程是连接师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相比较中小学生,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影响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既有学生兴趣爱好、自身条件等主观感受,也有课程本身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通过大二学生对大一年级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毽球)课程学习态度的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积极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见表6)。

2.2.4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8]。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而师资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作为大学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同样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人才保障。

长期以来,人们更重视对普适性程度较高的文化的传承,作为文化的傳承者,教师往往也是如此[9]。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狭义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是指接受过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教学中以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体育专业人员[10]。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普通高校甚至民族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都是紧缺或匮乏的。通过访谈得知,就连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的广西民族大学也同样存在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以本文作为个案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尽管体育学院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但是该教研室只有二位教师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背景,而其它五个教研室的教师全部是现代体育专业教育背景。

2.3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优化思路

2.3.1 增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重

课程来源于文化,是一种进入教育系统的特殊文化。课程是人与文化的中介。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是一种协商性文化[11]。可见课程的设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应该是教师或学校单方面主观意志的简单体现。体育课程也是如此,理想的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成为教师擅长、学生喜好,教学相长,生动活泼的教学载体。

我国民族院校大学体育(包括体育专业)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学生民族成份更加多元,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易接受和认可。因此,挖掘和开发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教学实验,继而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实感受与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项目取舍和教学推广。适度增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是必要的,但是必须遵循教师掌握、学生认可的基本原则。否则,简单粗糙、不加论证的临时增添,不仅不能够实现传承文化,反而容易引起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误解和抵触。基于此,民族院校应在充分结合校情、院情、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增添或调整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开设。

2.3.2 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12]。人作为自然-社会的双重存在物,是在自然场与社会场相互交织的环境中创造文化的[13]。文化的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文化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或许不同学校之间在自然场层面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在社会场层面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文化的“人为”和“为人”同样需要自然场和社会场的共同作用。前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硬件设施,如场地、器材、师资等物化层面,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场域”和“氛围”等文化层面。“无体育,不清华”正是这种“场域”和“氛围”长久以往的积淀与根植。

借鉴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14],在我国大学体育文化传承体系中,不仅要有现代体育文化内容,还要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果。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我国民族院校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在校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未接受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因此,创设文化情境、营造场域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在作为个案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学,先后参与组织并举办了两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目的,通过创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情境,让各族师生了解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通过项目展演以及有奖问答等环节,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关注。

2.3.3 培养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育和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喜好与兴趣,对于项目设置开展和教学任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容乐观。由表6可知,“非常不喜欢”的比例高于“非常喜欢”的比例。而选择“一般”的比例最高,达到53.3%。因此,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抓住这部分“中间选民”。

培养兴趣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化灌输,通过氛围营造和场域设置,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渗透力;其次是充分征求和尊重广大学生的喜好与意见,只有学生喜欢的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与教学艺术;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得广大同学在习得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后,能够“学以致用”“一试身手”。

2.3.4 弥补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5]。可见对大学来说,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学校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有学者[16]研究指出,师资是影响武术在在学校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武术师资知识、技能结构的改善成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项目,武术项目的师资尚且如此,其它项目师资力量的紧缺也就不难理解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大学情境下的传承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传”和学生的“承”,没有“传”,“承”就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了。因此,有效弥补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不足就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

3 结 论

(1)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肩负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使命[17]。民族性是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核心,民族院校在传播现代体育文化的同时,离开或缺失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么学校体育就会失去特色,也会成为没有种子和根系的土壤。

(2)和谐的民族院校体育文化应该是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互补的整合教育。尽管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整体上体现了多元体育文化特色,但是不同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存在着学生认知度不高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既是中外体育知识的集成,也是多元体育文化的凝聚。我国民族院校具有民族成份多样、文化背景多元的先天优势,学生主体涵盖了56个民族。

(3)通过现代体育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合作、规则意识、公平竞争以及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可以营造集体欢腾,形成集体记忆,继而产生集体认同。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整合与优化的目的在于“守成”与“创新”的和谐统一,“本土”与“国际”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大考察.[EB/OL].[2018-05-02].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2/content_5287554.htm#1.

[2]张颖.创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50-51.

[3]張京泽,唐纪南.新中国民族院校的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性回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16.

[4]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6]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4(2):48-50.

[7]杨慧馨,周卉,尹伟.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1):23-26.

[8]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6-28.

[9]卢德生,冯玉梓.民族文化传承与教师的文化的自觉[J].教育探索,2010(11):101-103.

[10]冉启琴,罗玲,李因霞.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的意义与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2):59-62.

[11]彭虹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37-40.

[1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6-227.

[1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9.

[14]腾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51-52.

[15]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6.

[16]刘文武,岳庆利.武术师资培养问题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3):133-138.

[17]杨洋,郭旭婷.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4):58-62.

[18]华宏县.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2):67-73.

[19]王世友,张霞,李芃松.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73-79.

收稿日期:2019-03-13;修回日期:2019-04-03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校级教研项目“民族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编号:JYX18057)。

作者简介:郝家春(197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社会体育学。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体育课程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