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动能转换和空间再造

2019-12-04周霁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601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素养

周霁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601)

新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助力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的内涵、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之具备信息思维、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合作共享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需“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而且“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合作”[1]。可见,我国已经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然而,要使大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就要着眼于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特征,积极地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重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空间新格局,实现教育与管理、素养与技能、资源与配置的协调发展。

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

(一)是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处于构建知识体系,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培育,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设计和实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国家立足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系统考量和全局谋划。早在1999年6月18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定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重点。2010年,全国教育大会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切地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2019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再次重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这些重大决定的发布与实施,是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政策指导和制度安排,为教育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也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自信,成为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新的强劲动力。

(二)是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的教育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3]。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他专业课教育不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育,使之能以信息技能武装自己。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一个阶段信息环境中的信息实践能力转化为下一个阶段所需要的实践能力”[4],这是高等教育赋予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借助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教学与科研之外,还要转换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新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教育目标。这种源于自身发展的理论动机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

(三)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的内在需要。加强与改进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能有效利用图书馆的丰富文献资源,接受信息素养教育,以获得对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有帮助的信息知识,获取识别信息、筛选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使自己早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理想决定了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到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来。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期许以及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服务育人和教育育人的担当,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完善与提升,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生动力。

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结构

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由高校整体规划,图书馆承担的一项理论联系实践的素养教育,其对象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空间结构是决定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良性运转的基础。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模式、手段、方法不断优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图书资料收藏的物理空间,文献检索课教学为主渠道的课堂空间,新生入馆教育活动的灵活空间等固有模式的空间布局。

(一)文献资源建设空间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物质基础,是文献阅读、知识交流、信息查找的主要阵地。构建文献信息资源良性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一方面方便教师借鉴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结合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科研、生活所需的文献信息。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任何科学研究和创新都离不开吸收和借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能脱离文献资源,而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检索课堂空间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在特定空间利用计算机操作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课程学习,如何利用检索技能在数据库中搜索信息,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的工具学科。该课程是有效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然而,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文献检索课是针对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其空间涵义有两方面,一是信息素养教育有着科学发展规律和演变发展逻辑的育人工程,主渠道是建立在系统之上的方法路径;二是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的方式方法。

(三)新生入馆教育空间

每年新生入学,引导新同学认识和利用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同学设计一套从入学到毕业科学的、可操作的、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案不仅使新同学快速进入大学生角色,而且还为他们进行专业课学习,更好地使用图书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引导他们进行专业课学习及开展课程研究,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使用信息、评价信息;引导大三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进而管理信息及使用信息技术做毕业设计;引导大四学生在毕业后持续学习,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职场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是大学生四年大学课程学习、科研、生活得心应手的工具。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动能转换

动能,源于物理上的专有名词,意指“物体由于做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能是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教育效率、教育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

(一)外部动能与内部动能的转换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既有外部动能来源,又有内部动能来源。外部动能来源包括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育人机制,以及信息素养培育者自身价值的实现等。而内生动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渴求成长成才的期待上。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纸上谈兵”多,实践、互动少。教育忽略了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上,乃至今后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产生应付思想,信息素养教育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受到影响。信息素养教育亟待由外部动能向内生动能转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掘和调动学生内生动力,使其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提升内部动能。

(二)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协同培养模式转换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其主要承担者是图书馆,当前的培养模式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新生培训、讲座,以书法、摄影等展览为辅的单一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趋势的要求,需要变革,即尝试将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协同的培养模式转换。首先,制定全国高校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与评价机制,实行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联盟,共同研究推介研究成果,克服各自为战的弊端。其次,把图书馆信息素养课与院系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图书馆员与教师共同合作,一起把正确分析信息的方法贯穿于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评价和使用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资源。最后,“馆员与各个学院学科带头人通力合作,把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系统地编写信息资源导航,消除学生和教师面对图书馆海量的信息资源不知所措和胆怯”[5]。图书馆员和教师的通力合作,学生与之密切配合,可以使信息素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三)传统动能与信息化动能转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互联网、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空间。如何引领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鉴别网络舆情,如何从传统教育理念向创新教育理念转换,如何重塑育人文化等,一系列新课题和新挑战呼唤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要加快由传统动能向信息化动能转换。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文化讲座、新生入馆教育等信息素养教育相比,新的教育理念使信息化与教学结合更紧密、更开放、更自由、更灵活、更公平、更优质,而且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学习促进,成效显著,雨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各展所长。例如,周建芳的信息素养MOOC 案例设计与呈现报告,从创新背景、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案例呈现、案例设计、案例来源、慕课制作等7 个方面详细解析,是一个完整的慕课案例[6]。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从面对面的线下空间向线上成功迈进,凸显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能。

四、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空间再造

空间再造是对传统空间的升级改造。传统空间布局主要以藏书阅览为主,忽略了人的需求,阻碍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因此,提升对信息素养教育空间的认知,科学合理地规划有限教育空间,由以藏书阅览室为主体的形态转变为以学习空间为主体的形态,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使有限的空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一)对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空间认知

对信息素养教育空间的科学认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也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自信与学科自信。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高校图书馆乃至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学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尤其是教育的主渠道文献检索课还停留在选修课的层面,教材陈旧,课时少,课程安排不尽合理,空间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比较僵化、单薄,缺少对具体实践的调研,使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范围模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素养的工作进程。三是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内涵思考不够深入。何谓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空间?信息素养教育对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如何规划?这些问题有待深度探究。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再造

所谓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空间再造,就是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布局。一是注重人的需求,创造学习交流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本以注重收藏为主的流通阅览空间转变为以人的需求为主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如信息共享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等,需要对原有的空间进行颠覆性的改造。二是注重信息素养的多元性。信息素养的培育空间是多元的,应突破传统空间认知,从人的活动需求出发,设计以人为主导,可接近的生态空间,并使其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此外,还应努力发掘“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空间。

(三)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平衡发展

资源配置也称为资源分配,是由时间、空间和数量构成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使用效率是否达标,都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空间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观念陈旧,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空间规划不够科学,主次区域不明确,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因而,要对现有空间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完善配置机制,把有限的空间资源向核心空间倾斜,向前沿空间倾斜。所谓核心空间,是指流通阅览空间、课堂教学空间、文化视听空间等;所谓前沿空间,是指阅读空间、学习空间、交流与共享空间。在确定了整体布局之后,还需要对空间数量、时间,以及馆员、任课教师等进行科学具体的配置,确保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空间是什么?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创享空间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