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文化的民族精神摭谈

2019-12-02陈华发

名汇FAMOUS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传承文化

陈华发

关键词:春节;文化;民族精神;传承

早先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而早先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为了区分阳历的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如今,人们习惯上把春节泛指“过大年”,一些过年习俗在“腊八”就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这些习俗,承载着民族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民俗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国民间最深广的“年文化”,积蕴于这个民间节日。

一、承载着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则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外化。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奋斗精神,促使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坚定的意志战胜磨难。这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劫而绵延不绝的精神法宝。作为中华民俗集大成的春节,不仅是一个自然时序节点,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文化符号。

(一)自强不息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和庆祝这个继往开来的节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们按照天地运行的周期和规律,从事生产,繁衍子孙,年复一年地劳作收获,又年复一年地期盼和追求,永无止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

自强不息,是春节与生俱来的文化胎记。闹水的龙和吃人的虎,在春节文化中并不可怕,人们欢快地耍龙灯,憨态可爱的虎鞋虎帽也穿在孩子们身上。这种“降龙伏虎”的方式,以及民间众多除去“夕”或“年”怪兽的传说,赋予春节别样的意蕴,表达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摒除邪恶的人生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的“赶年”习俗,即提前一天过年。据说明朝嘉靖年间,鄂西土司奉命在沿海抗倭。在腊月的一次战斗中,土家族勇士为防恶敌趁过年偷袭,便提前一天过年。过年,成为土家族爱国奉献、勇敢抗争的精神符号。

(二)乐观豁达

春节期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爆竹、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物事,无不充实着年文化的内容。北方日常的饺子,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

生活中有欣喜,也有苦恼;有福从天降,也有灾难横生。站在旧年的终点,面对未知的新年,乐观豁达的人们都在祈盼福气。在“送神”“接神”“拜天公”等敬神习俗中,人们给三界诸神叩头烧香,并非一味迷信,乃是祈祷过上美好的生活。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进禄、有余、长寿等吉祥语,也由此而生。人们把理想愿望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神奇地融为一体,也就对春节产生美好的感情。

二、承载着盼望团圆、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慰藉,更重要是的用自身实践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团圆情怀,家国在心。炎黄儿女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乡愁,那就是浓厚的“盼望团圆、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已经成为了两岸同胞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在维护祖国统一进程中,中华民族自始至终表现出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

(一)盼望团圆

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迁徙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春节前夕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润泽。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总有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感。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亲情典礼,合家饭是年的最高潮。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拜年从家庭内部开始,到亲戚,到朋友,逐步走向社会,反映了对家庭核心的尊重,以及对家庭团圆的守望。

春节是谈家事、传家风的良好契机,是促进家庭和睦,促进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人们于“团圆”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在新的一年,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工作业绩,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各行各业的人也在这期间谋划发展,春节过后掀起“招工潮”“换工作潮”,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追求统一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人们将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使春节不是简单的年轮节点,已经被老百姓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到了春节,远在天南海北、大漠边陲的儿女都得想方设法回到父母身边。台湾同胞的乡愁,尤其深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己而家,由家而国,是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谱系。春节团圆把个人、家庭、国家紧紧连在一起,两岸统一也就成了这个时节中国人民最热切的盼望。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是共同血脉的一家人,春节佳节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两岸关系相互理解、携手同心、追求统一的重要力量。

三、承载着华夏认同、和谐包容的民族思想

中华民族推崇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追求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是对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疆域空间的守护意识,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经历五千年文明发展,华夏民族过年的情感表达、生活风姿不同,但始终存异求同、交融发展,表现出一致的信义追求。

(一)华夏认同

《周礼》说:“俗者习也,上所化日风,下所习为俗。”五十六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异彩纷呈的春节习俗构成年文化的整体,锻造着共同的中国风采与中国风格。春节期间,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举行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各民族的春节活动多姿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情态,强化了华夏认同感。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着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互相祝福,欢聚举行舞狮、耍龙、踩高跷、跑旱船等活动。春节也是白族、景颇族、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白族从除夕起就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青年男女爭先挑水,以示勤劳。天亮,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寓意生活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景颇族过年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清晨,姑娘们把亲手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即获封“神枪手”。侗族初一大餐,整桌菜鲤鱼唱主角,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