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张人亚

2019-12-02彭素虹

文学港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革命上海

彭素虹

上海黄浦区自忠路,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老弄堂,这里曾是老宝盛(恒记)银楼的所在地。1914年,年仅16岁的张人亚经亲友介绍,来到上海老宝盛(恒记),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他开始了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的革命生涯。

阳春三月,我们一行人走进这里,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被阳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历尽了经年风霜的淡淡石墙,沉淀了岁月的痕迹,遮天蔽日的悬铃木,迎风舒展挺拔的身姿,似有一段年代久远的陈年往事,飘散在春风里。

“张人亚在一封家信中曾提到:在给家里写头几封信时,我还是要查字典的。一般地说,家书总是最真诚的,因為与父母家人说话,用不着伪饰、作假。但由这一事实,却让我们发现了张人亚从离家出外谋生,到后来成为芜湖中心县委书记、苏区出版事业负责人,这两者之间的反差实在太强烈了,他的进步真是太快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张人亚的确是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有识青年。”在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看来,张人亚最初的成长,跟进夜校学习的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信步在革命先驱曾经踏足的弄堂里,青湿的墙园,悠长的巷陌,在岁月的长河里,依旧守护着经久不变的情怀。推开那一扇虚掩的韶光之门,那些被封存的时光旧影,如春风般拂面而来。

“五四”运动期间,全国形成了一个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主流的、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运动,各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和社团很快发展起来。为了提高工人的觉悟,上海以夜校为主的进步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巷道里,传来张人亚急匆匆的脚步声,又到了夜校上课的时间,他卸下银楼工装,就赶往了授课地点。走着走着,他不由自主地背诵起了其中的篇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一路往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新思想,如一束明光,指引他前行的路,他觉得前行的道路越来越宽了。

阁楼上,张人亚一边查阅字典,一边埋头做笔记。《劳动运动史》已经看到第13章了,劳动阶级、产业革命这些名词,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脑海。白天听其他银楼的工人说起,银楼资本家要求他们每天工作长达17小时,学徒期限6年,也就是说,要为资本家义务劳动6年之久。他要写信告诉家乡的亲人,反帝反封建已迫在眉睫,他得站出来为大家讨回公道。

在弄堂里踱步,三月葳蕤的绿意,在透明的雾中渐渐浮现,仿佛,时空在瞬间发生转换,革命先驱如饥似渴学习的身影扑入眼帘:他的口袋里随身带着一份资料,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细读。有时,他会在上面画一些符号,每次夜深人静之时,他又会忍不住拿出来重温一遍。有时,他在托腮思考,他觉得是时候该为劳苦大众做点什么了。

“在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张人亚亲眼目睹了中外反动势力怎样欺压中国人民、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进步书刊和身边的革命志士的言行中,接触到一些先进的革命思想,萌生了一些革命要求,这就是长达28天的金银业大罢工。”当我们走进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吴海勇拿出《中国共产党上海史》一书,指着《金银业工人罢工》的史料说道。

“与其受压迫而死,毋宁奋斗而死!”书中醒目的一行话,让我们看到了身为金银业俱乐部主任的张人亚的一片初心。

1922年,张人亚先后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组织吸收为成员。那时,上海有大小银楼34家,金银业工人受雇主盘剥,生活困苦,待遇极差。为改变工人的弱势地位,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张人亚等人发动全市金银业工人举行了罢工。

“租界巡捕房插手镇压罢工运动,打伤六七人,放狼狗咬伤三四人,拘捕工人25人……坚持了28天的罢工,给予中外反动势力以强烈的震撼,让工人们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给罢工带来重重困难,而张人亚为劳工疾呼的身影仿若历历在目:

“大家不要惧怕资本家压迫,俱乐部是保存我们无产阶级的生命的机关!”夜已深,他还在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作动员。

“增加薪资,废除包工制,改良待遇……”银楼公所大门外,张人亚带领众工友在发表罢工宣言,他的周围,虎视眈眈的狼狗在盘旋,全副武装的巡捕随时准备冲上来抓人,可他毫不退缩。

“咬牙挺住,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作为罢工领导者的张人亚,被银楼开除了,但他毫不在乎,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分给穷苦人家……

缓缓合上手中的书籍,张人亚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群众、为群众的疾苦而奔走的身影,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夕阳西下,我们走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不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正恣意绽放。这一个隐喻,像是在把我们一路寻访的初心唤醒。为了革命的胜利,多少如张人亚一样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才种出我们今天的幸福。枝头怒放的杜鹃花,那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美的象征。

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这座小巧优雅的老上海石库门民居,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红色记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梦开始的地方:1921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党员代表汇聚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走进这里。灿烂的天空下,温煦的阳光透过大而薄的梧桐叶,映照在青砖铺就的墙面上,好似给纪念馆镶上了一层金边,让人恍惚间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我馆保存着张人亚秘藏的珍贵文物30多件,其中《共产党宣言》《列宁传》等10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随着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步入展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主任陈晓明指着正在展出的馆藏文物介绍,“在当时,这批文献对于最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顺着手指的方向,一本印有蓝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的《共产党宣言》呈现在眼前,微微泛黄的书页上,依稀可见革命先驱翻阅留下的痕迹,“共产党宣言里有共产党人的初心,张人亚怀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冒险保藏党的文件,就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走近细看,书的封面上,“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印章格外醒目,这枚红色的长方形的图章犹如一道红色的指引,带我们穿透历史的迷雾,感受灼灼的真理之光。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9月再版,马克思主义思想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开始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夜深了,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20岁出头的张人亚,正手捧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埋头咀嚼其上的文字。猛然间,他的目光被几行字吸引住了,“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些文字犹如一束火炬,让他的心中亮堂起来,这可是工友们苦苦寻找的指路明灯啊!在国家民族危急、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唯有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压迫,广大劳苦大众才有可能得解放。

他赶紧回过头来再仔细研读《共产党宣言》,每读一遍,心里都有新的发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觉得有一团火焰正在胸中熊熊燃烧,他差点忍不住振臂高呼,唤醒沉睡的工友们。他意识到,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工人阶级当家做主,这样民众才能觉醒,民族才有希望。

这么想着,他觉得房间顿时明亮了许多,一根小小的灯芯,正以星星之火燃烧起燎原之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抬起头来,望着陈列展板上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一大”参加者的勃勃英姿,我们仿佛跨越时空,与革命先驱的灵魂开始相遇了。为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初心,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心声。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满怀对革命先驱的感佩之情,我们走进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一排古朴而静谧的石库门建筑,曾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地,张人亚当年守护的正是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1922年7月16日,12名共产党员,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再次相聚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章是一面旗帜,是检验共产党人的标杆。张人亚保藏的首部党章有重要的历史贡献,明确了党的组织原则、确定了党的性质、提出了党遵循的深入群众原则……”在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倪娜看来,早期二大代表身上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

在她的指引下,我们在党章陈列馆里,见到了张人亚青春勃发的脸庞。“我们滚动播出专题制作的‘张人亚秘藏中共二大党章纪录片,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解员与影像同步将张人亚收藏党章的感人故事讲给观众听,党章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专题片里,张人亚目光坚毅,一往无前。有时,他忙于参与《平民日报》的出版宣传工作,传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有时,他忙于内交科事务,把文件藏在书本里、棉被里、热水瓶里。苏区送来的黄金,存放在扁担竹筒里、魚肚子里,经他加工转换后再送往各处;他还准备悄悄地将首部党章等珍贵文献,藏在包裹里,再悄悄地送回霞浦老家珍藏。36种珍贵文献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我们的身后,是由70余种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组成的党章墙,这一整面火红的党章陈列墙,犹如一道红色指引,带领我们领悟党建设发展的苦难辉煌历程。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有50多个党员,中共二大召开,全国党员人数达195人。这一年间,党的组织有所扩大,特别是在吸收党员、开展工人群众工作方面积累了经验,在学习研究和传播建党理论方面也有新的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制定党的章程,已是党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共二大担负起创建首部党章的历史重任。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鲜红的党章昭示未来。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保藏的首部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理论和组织上的完备建成;从党的三大开始,除了党的五大,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党章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推动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航船驶入新时代。大家伫立在红色的党章墙前,静默良久,这些党章指引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小走向成熟,反映了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品读眼前这一本本红色党章读本,就像一股股红色电流传导到我的身上。“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次次寻访革命先驱的旅程,是一次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作为共产党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三月的天气,草长莺飞,春意阑珊。步入悠长的弄堂,在梧桐掩映的阁楼上,陈列着上海市总工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总工会组织工人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张人亚为《平民日报》的发行工作殚精竭虑。为了迅速扩大《平民日报》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他和发行所的同仁想方设法把它与《快报》《上总通讯》等报刊合在一起宣传,为上海工人大罢工、响应北伐军、建立市民政府作必要的舆论准备。”上海市总工会总研究室主任崔校军翻开《平民日报》,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微微泛黄的纸张上记载着一段久远的历史,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时光回溯到1927年初,北伐军兵临上海,军阀孙传芳称雄东南,欲夺取中央政权,勾结帝国主义负隅顽抗,上海工人筹备发动三次武装起义。为造成舆论影响,2月27由中共上海区委创办、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名义出版的《平民日报》创刊。高语罕、郑超麟、糜文浩等负责编辑,张人亚为发行人。

“为我平民争人权,为我平民发挥苦痛的呼声并集中革命的意志。”“解除军阀武装,响应北伐战争,建立革命市政府。”“民众团结起来,彻底与反动势力及帝国主义作战。”

《平民日报》的出现,宛若在一个封闭的黑屋子里开了一个窗口,一霎时,新鲜的空气从窗外透了进来。工人运动、北伐形势和国际无产阶级声援中国革命运动的消息,犹如声声战鼓激励人心;帝国主义军阀国民党右派残害中国人民、破坏革命的罪行,让民众们擦亮了双眼;各团体各界民众拥护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的通电,临时市政府的文告等,犹如一场及时雨润泽人心;而版面两侧旗帜鲜明、鼓动性很强的标语口号和漫画,给革命民众的奋勇前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平民日报》虽然只有两个月生命,但却成为当时工人群众的代言人,发出了进步最强音。张人亚被派任《平民日报》发行人,既是组织给以特别的重任,也因他原来从事书报分配科工作可以与此快速对接。”崔校军指着报纸上醒目的标题介绍道。

顺着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在现存的一张1927年4月10日出版的《平民日报》上,“汉口日兵机枪扫射华人”“英兵越界搜捕大夏大学”“华人抗租反对租界当局”等要闻,记录着当年的动荡时局;版面左侧,“拥护上海市民代表政府”的口号,则传达着普通民众的心声。

在当时日趋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上海区委非常重视《平民日报》的宣传印发工作。1927年3月13日,上海区委宣传部发函指出:“我们自己既有《平民日报》及通讯社等宣传机关,所有各方负责同志随时注意供给消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求“每一个政治行动中,我们的同学必须很快地根据我们的观点做新闻来”,并规定及时报送新闻稿件、政治动态、宣传材料等办法。3月30日再发通知:“关于当地政治及民众运动的消息,务须随时迅速地做报告,以便供给区委所办之《平民日报》及国民通讯社的材料。”

伴着拂面的春风,我们一行人走进了位于静安区会文路201弄的上海总工会旧址“湖州会馆”,这里是当年《平民日报》创刊的地方。

放眼望去,曲径通幽的典型江南老式宅院,曾是上海工人阶级革命的重要“根据地”,随着著名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举行,湖州会馆成了当时上海工人阶级的革命指挥机关,大门上横悬的红布白字“上海总工会”巨幅标志,昭示着团结就是力量。伸手触摸古色古韵的石库门,时光流转,一段斑驳沧桑的革命岁月浮现在眼前。

“立足于市民运动的态度上,特别注意在商民及一般居民中传播,取材于工人群众中宣传。”深夜里,跳跃闪烁的煤油灯,映照着张人亚消瘦的脸庞,他抬头望了望窗外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道。

沉思了一会,他回过头来,像想起了什么,把弟弟张静茂从被窝里拉起来:“明天开始,你也来参加《平民日报》的发行工作吧,商店会计工作就不要做了!”

“你可能还不知道,自报纸出版以来,我们即鼓吹工人及其他被压迫人民武装暴动,现在上海工人竟已武装暴动起来,而且胜利了。北伐军也已占领上海,革命市政府亦已建立。我们今后要更加努力,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更多的力量!”张人亚望着弟弟,目光如炬,张静茂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东方泛白,晨曦初现,张人亚兄弟俩急急忙忙地赶往报馆。静安1500份、闸北2000份……“本报代表上海最革命民众的言论,为民众利益而战斗!一切革命的人民不可不看指导革命运动的——《平民日报》,革命的策略,革命的发展,斗争的方法,均可在本报上看到!”迎着黎明的曙光,作为《平民日报》的发行人,张人亚高举报纸,向周围的民众疾呼。

殊不知,《平民日报》的快速发行势头,引起了公共租界当局和反革命派的忌惮。4月初,租界当局以该报“言词激烈、扰乱租界治安”为由,通令所属各捕房查禁该报在租界出售;4月6日虹口捕房逮捕报贩程新甫等3人,将他们所卖《平民日报》一律没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留守在《平民日报》的张静茂,被捕押解至龙华司令部;随后,《平民日报》被迫停刊……

“号角当年救平民,杜鹃啼血为春芳。”行走在沾着岁月斑驳气息的弄堂里,我的耳畔依稀傳来小贩的叫卖声。挑着货郎担的小贩,摇着拨浪鼓,“不愣登——不愣登”地一路摇晃;“卖报,卖报,《平民日报》,北伐军已占领上海,革命市政府已建立……”报童响亮的叫卖声,传递着烽火年代,仁人志士涌动的滚烫爱国心。我站在阳光里,回望青石铺就的弄堂,张人亚在时光隧道中匆匆前行,踏着革命先驱的足迹,我一路小跑跟了上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朱老板,你这里有适合老人阅读的连环画吗?就是那种文字和画幅都大一点的。”张人亚蹲在小人书摊位前,随手翻开了一本小人书,饶有趣味地看着,一边发问。

“这位看官,家里有老人喜欢看书啊!我这里不仅有‘老人连环画,还有‘育儿连环画‘烹饪连环画呢!看看,《岳飞传》《木兰从军》这些连环画,就很适合拿给老年人看的。”说着,朱老板从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掏出了一本书递给张人亚。

“这太好了,我家老人天天念叨要看连环画。明后天看完,我再过来!”张人亚接过书,悄悄地瞥了一眼夹在书中的文件,顺手放进了手提箱里,站起身朝家的方向走去。

没走几步,他忽然发现前面路口闹哄哄的,原来这里设有“抄把子”的关卡,几位便衣正在搜查过往行人的衣物。他刚要转身,发觉对面路口也站立着一群“抄把子”的特务,他们的目光像嗅觉灵敏的警犬一样,向路上的行人扫射过来。

在这进退两难之时,张人亚的眉头紧锁,他思忖着应对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打开手提箱,装作拿钱的样子,把刚买的连环画拿在手上,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

“箱子里有什么,拿过来检查!”一个特务在一旁大声叫唤。

张人亚把手提箱递过去,从容地将手中的书举过头顶,伸开两臂让特务搜身。只听得窸窸窣窣的一阵摩挲声,“把箱子拿走。下一个过来!”一无所获的特务,示意张人亚离开。

“听说共党流窜作案,近来局里的几份机密文件都不翼而飞了。”“大中午的,老让我们加班,看看我抓到共党,不给他点颜色看看!”张人亚听到特务们在叽里咕噜地发牢骚。

此时艳阳高照,张人亚一手拎着皮箱,一手拿着连环画,大踏步向前走去。他抬头看了看天,用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才发觉自己身上汗涔涔的。

走了一小段路,张人亚拐进一个胡同,就要到家门口时,他猛然从地上的影子中发现,自己身后一直有个“尾巴”跟着。“是自己暴露了吗?还是同志们出状况了?”他想了想,装作问路的样子,朝对面的宪兵连走去,身后的“尾巴”没回过神来,还以为张人亚是自己人,就放心地走开了……

“我刚才走神了是吧,不瞒大家说,我在恍惚中,看到张人亚正忙着甩掉跟踪的‘尾巴。大家说说,做内交主任的张人亚,在白区艰苦、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里,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党的各种任务?他们又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呢?”在上海寻访的第四天,我们一行人走进上海市图书馆,查阅有关张人亚的历史资料时,我兀自走神了。

“我担任中央秘书工作是在1928年底或1929年初。內交设内交主任,我到秘书处工作时,是张人亚同志担任内交主任。”猛地一激灵,我从张人亚的一堆资料中回过神来,同行的北仑区委党史办副主任贺海波,递过来曾任党中央秘书长的黄玠然所著的《大革命时期白区的党内交通》一书,我的目光被紧紧地吸引了过去。

原来,在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转入了地下斗争,党内的联系主要依靠地下交通。从事地下交通工作的同志们,是一支在无形战线上同敌人进行英勇搏斗的无名英雄队伍,为保持党的“血脉”畅通,他们在国民党军警、特务的严密监视下,时刻冒着被抓捕和杀头的危险为党传递情报,接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们党内的交通工作,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已经建立。1925年,在党中央秘书处领导下,党内配备专职交通员,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秘密交通网。1927年10月党中央各机关由武汉迁回上海以后,中央秘书处内设立了内埠交通科和外埠交通科。1928年4月,张人亚从江苏省委被调至中央机关从事秘密交通工作,任内交主任。

“内交科主要是传递上海市内党的各个机关互相来往的文件,接待各地来中央的干部,安排会议地址、通知开会和传达中央的各项指示,负责发送秘密宣传品、组织群众大会及示威游行等。”

“送文件看来是平平常常的工作,但很艰苦,技术性高、责任性大。他们有的把文件藏在书本里、棉被里、热水瓶里,有的把微型照片放在钢笔里,还有的放在点心和布匹里。苏区送来的经费,有钱票,也有黄金和金银首饰,怎样送?就想办法放在扁担的竹筒里,有的买两条鱼放在鱼肚里。”黄玠然在书中回忆说。

窗外缕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温柔地轻抚每一本架上的书籍。翻阅饱含沧桑洗礼的革命文献,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些烽火连天的战斗场景之中。

天色渐渐暗下来,张人亚打开了取到的信封,他看到上面邮票倒贴,就用黄血盐溶水,涂在信纸上显字:“因车票难买,我1月10日不能赶来。”看到这一行话,他明白这是例常的正话反说,意思是1月10日会有同志过来,内交科要做好接待护送的准备。

他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内交接待人员的装扮。“秘密工作人员的化装,用不着戏剧的化装手法,但求实实在在的化装成自己熟悉的某种职业身份的人。”“不论化装或保留原装,服装、仪容要保持整洁,皮鞋要擦好,头发要梳理好,避免蓄长发、头发蓬乱、衣装邋遢、皮鞋不擦。”“有些地下工作的同志不注意这方面的细节,往往容易被特务辨认出来。”

这样想着,他打开工作簿开始记录:交通员同志带书面指示出门时,要将它们用极小的字写在最薄的纸上,然后包卷好,用蜡封实,视东西大小藏于自来水笔笔管、伞把、牙膏筒、皮箱缝内或缝在棉、夹衣的边角内。在一番沉思之后,他把所有秘密交通关系的名单、地址、通信联络方法、暗语口号,用极小的字写在一个用极薄的纸装订的小本上,同一盒火柴一起,放在随手可取到的地方。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意识到情况有变,有特务来搜查了,赶紧划根火柴,将写有秘密交通关系的名单化为灰烬……

“火柴,火柴……”我惊叫着从旧时岁月中收回视线,三月的阳光温情地倾泻,我的眼前有一束束的火焰在燃烧。满载着对革命先驱深深的崇敬之情,我们走出了上海市图书馆。“生命如同一根火柴,只有磨砺才会跳跃出灿烂的火花。”伫立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里,回望馆门前蹲坐的思索者雕塑,他就像一位沉稳缜思的智者,带领我们在岁月沉淀中沉思,在丰富的灵魂中领悟真理。

风和日丽之时,我们步入上海市社科院的大门,迎面就是两株枝叶苍翠的广玉兰树,亭亭玉立地在深蓝的天际下,似下凡的广寒仙子。树龄当有80多岁的它们,正如这个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置身繁华却执着一份宁静恬澹。“张人亚因领导金银业工人罢工而失业,但他不屈不挠,更加坚定革命的道路,1922年11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室主任马军,指着《上海商务印书馆职工运动史》一书,对我们说道。

“失业后,他参加商务印书馆职员董亦湘、縻允等组织的同孚合作社。该合作社1922年11月1日刚刚成立,设立在商务印书馆印刷所的对门,是为了响应上海复旦大学提倡合作主义的创议而成立的,其目的是减少商人对工人的中间剥削,帮工人们买到价廉的生活用品。该社社员一百余人,大多数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和工人,内设储金部和消费部,主要以消费大米为主,每月可销售二百余石,其次还销售日用必需品。”

原来,同孚合作社,是商务印书馆内先进分子紧随时代潮流而成立的一个合作社组织。1920年初,商务印书馆为适应新文化思潮冲击,任用沈雁冰、杨贤江等一批青年才俊,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一代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成长作出重要贡献。张人亚在同孚合作社工作,使他与商务印书馆内党员紧密联系,曾被编入同一个党组过组织生活,接触党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优秀共产党人,对他自身的思想形成及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关于张人亚,我记得一些他弟弟代为捐赠文物时候的事情。”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工运史研究室主任郑庆声老先生接话道。郑老曾在1950年代参与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工作,“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成立后,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启事,征集各种有关工人运动史的书面资料,以及各种印章等实物。我曾经接待过来访者,印象最深的是1922年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张人亚的弟弟,他送来一本中共二大的决议文件的小册子,这是很宝贵的一件文物。”

“据来者告诉我,张人亚后来离开上海参加革命,一直没有音讯,希望我们帮助寻找。因为年代久远,又缺少线索,我们一时亦难以寻找。前几年,我已退休多年,忽有一位老者找到我,原来他是张人亚的侄子。据告,他在根据地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看到了张人亚在福建长汀工作时牺牲的消息。1960年底,原上海工运史料委员会的大量工运史料均带到历史所,唯独实物留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现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物得以保存,张人亚的下落也已查明,这使我很感宽慰。”郑老的话透着安慰。

“如果隔空对话,我想要感谢张人亚。他在大革命低潮时期,把党的珍贵文献送回乡下老家,忠诚信仰,行动忠诚,他坚定跟党走,并且身体力行,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跟千千万万壮烈牺牲的烈士一样,他们忠于党,一心为民、忠心爱国,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希望大家永远记得张人亚!”走出上海市社科院的大门,郑老的话还一直在我耳畔回响。

披着柔媚的春光,我们一行人沿着革命先驱走过的足迹,继续开始寻访之旅。

第一站,我们走进了上海愚园路上的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这里是当时上海工人运动和地下党的杰出领导人刘长胜的故居,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走在马路上,这座被林立的高楼包围的砖木结构的洋房,显得别具一格,分外突出。

“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里应外合解放上海”……当我们步入馆内,一组组油画、雕塑、遗物、实物情景模拟,将大家带入到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展、斗争的场景中。底楼关于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的场景介绍,更是展现了上海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智慧和勇气。“这个卖米的推车如果是放倒的,就是安全的;如果它立起来了,就表明丰记米号这里有情况,不能接头。”当我们寻访到这里时,我想到了张人亚在芜湖开办金铺子的场景,他的金铺子前也当是有这样的接头暗号吧!

“将来的世界一定是工人们的世界。”“中国的工人们呀,我们赶紧联合成劳动组合呀!” 当我们走进位于成都北路新闸路口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其右侧屹立着一座“工友们”的石像雕塑,与建筑混为一体,仿佛告诉人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列馆内,浮雕、蜡像、场景、多媒体演示,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办工人夜校,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工人组织工会、领导罢工斗争,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组建产业工會是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书记部领导和帮助建立了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等。”作为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的张人亚,正是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开始了长达28天的上海金银业罢工运动。这里,留下了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足迹。

我们的第三站走进了天通庵路190号,这里是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所在地。1932年,位于宝山路的总厂和一街之隔的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炮火炸毁,仅第五印刷所在轰炸中得以幸存。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出版业巨擘,坚持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历经劫难,不断重生,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

说起与商务印书馆的渊源,开国元勋陈云的感触颇深。据《陈云传》记载,15岁时,陈云离开家乡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其中一段时间就在第五印刷所当排字工。陈云对商务印书馆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其建立85周年时,他有这样一段题词:“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透过厚重的历史履痕,我们依稀能够看到革命先驱在这里埋头苦读、带领工友们追求进步思想的场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当年,共产党人脱下身上的长袍和西装,走向上海北部的纺织厂、走向黄浦江码头,唤醒广大劳动人民,激发出他们身上改变中国的力量。而一路寻访的我们,也在一次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中,凝聚起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猜你喜欢

革命上海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欢乐上海迪士尼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