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城遗址价值及保护性开发措施

2019-11-30张书颖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书颖

[摘要] 天津秦城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城传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城是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笔者通过分析秦城遗址的历史价值,研究行之有效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关键词] 秦城;文物保护单位;秦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K92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187-02

秦城遗址,烽烟百代,沧桑千载,至今残垣屹立,是古代屯兵之所和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一、地理位置

秦城遗址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东临潮阳大道,西邻引滦入津明渠,南临潮白河,北临辛务屯村。

二、历史沿革

秦城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秦城为秦灭燕所筑,以为守戍;另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所筑,因唐王初封秦王而得名。乾隆十年(1745)《宝坻县志》载:“在县城南十里,秦始皇并燕筑城置戍,唐太宗东征亦驻跸焉,旧志以太宗初封秦王故名秦城,非也。”依据《宝坻秦城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从出土的残明刀币、大量筒、板瓦、瓦当等遗存得知,此城建于战国晚期,而出土的双面阴文反书“泉州丞印”和“范阳丞印”的印母范具有秦印特征,考证了乾隆十年(1745)《宝坻县志》关于秦城得名的记载。考古发掘在东城门内外发现数十座汉墓,还发现了池沼相层,表明战功赫赫的古秦城在西漢早期曾一度被大水淹没,至西汉时期已废弃。

三、考古发掘

秦城遗址经历了两次小规模的试掘。

1970年,为划定保护范围对秦城遗址进行了钻探,重点钻探四面城垣外50米的范围,发现尚存的北、东、南三面城垣中段都有缺口,缺口外有曲尺形的夯土遗迹,与城垣相连。城内主要有战国时期和汉代以后的遗存,文化堆积较薄。

1989年10月至1990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与宝坻县文化馆联合对秦城遗址开展了试掘工作,秦城的历史信息得以展示人前。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解剖了四面城墙断面、两个城门口。城内地势北高南低,高差1米左右,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城内北部略高的地方,这次发掘的出土遗物主要有战国至秦的虎纹半瓦当、双夔饕餮纹半瓦当、双龙纹半瓦当、双面阴文反书“泉州丞印”和“范阳丞印”的印母范、燕明刀;汉代的罐、盆、碗、釜、瓮、壶、甑等陶器;辽代的白瓷片、沟纹砖等辽代遗物。此地原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鬲、罐、盆、甗等陶器遗物,因此秦城应建筑在商周遗址上。

四、价值评估

秦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精美文物,仅不同图样的瓦当即达十多种,造型生动,古朴大方,时代明显,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秦城遗址是目前天津地区保存最好,唯一具有地面城墙的古城址,平面结构较为清晰,对于天津地区古代城址的产生、演变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956年,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秦城遗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河北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秦城遗址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秦城遗址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秦城传说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现状

城墙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城墙残高1~5米,北墙长910米,中间呈磬折状,东墙长658米,保存最好,顶部有土埂一道,高0.5米,宽0.5米,亦经夯筑,近似女儿墙;南墙全长820米,残存东段,西段地面部分已不存;西墙全长474米,保存部分城墙,现存城墙约2388米,城址总面积50万平方米。四面城墙皆夯筑,结构基本一致,北墙东段和南墙平行,东墙和西墙平行,城垣四面开门皆位于城墙中部,门宽3米,门外建有瓮城,呈曲尺形,长15米,宽14米。为加强遗址保护,遗址周围实验性架设500米的钢网护栏,有效遏制了盗土的现象。在百姓中间流传着“金瓜钥匙”“翡翠叶子”“鸡鸣米”“绊马索”“秦城索宝”“金马驹”等很多和秦城有关的传说,在百姓心中,秦城遗址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宝地。

六、保护性开发措施

(一)地区规划

现在宝坻区的发展规划为一河双城:以潮白河为中心,建设宝坻新城和京津新城。目前潮白河沿岸正在积极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秦城遗址地处中心腹地,保护性开发的大环境已经具备。秦城遗址的保护性开发要与周边大环境融合,为两座新城增添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景观节点。在保护城垣原状的基础上,打造满城烟柳的秦城遗址公园。

(二)方针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规定: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秦城遗址的保护性开发要严格贯彻此项方针。

(三)外部环境建设

火化场破坏了秦城的历史风貌,整体搬迁工作势在必行。由政府另选地址出资修建火化场,实现火化场整体搬迁。将秦城遗址南侧的潮白河沿岸也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范畴,广植草皮,保持水土防止流失。弹药库与靶场暂时保留,争取与秦城遗址公园融为一体。

(四)考古发掘

秦城遗址虽然经过了两次试掘,但是面积很小,秦城的大部分历史信息还没有被发掘展示。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协调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活动,使秦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得以展示人前,为秦城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依据。

(五)秦城遗址公园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因此秦城遗址公园的经营建设要保持其文物保护单位的根本属性。

秦城遗址公园的建设要“城外有城”,即在保持秦城原貌的基础上,在遗址的东、西、北三个方向的100米外建立仿秦城,根据第三次的考古发掘成果建立原汁原味的秦城,恢复战国时期的瓮城建筑。在仿秦城与秦城之间修建甬路以方便百姓围绕秦城参观;在两城中广泛种植“烟柳”,相传旧时秦城内“烟柳”密植,每到夏日,垂枝秀裹,如烟似雾,一年两次开花结果,木质特别适合制作牙签,明清时期曾进贡皇宫,久负盛名。一方面保持了水土,保护了城墙;另一方面恢复了宝坻古八景之一——“秦城烟柳”。在仿秦城东部体现秦城的“守戍”功能,利用人武部的弹药库和靶场发展野营露宿、军事拓展训练,包括跑马、射箭、游猎等。在仿秦城西部修建文化墙,主要展示战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文化,用图片、大屏幕、雕塑等形式再现风云变幻的春秋历史。根据秦城传说内容在不同的场景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加深游客对秦城的印象。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史料记载,以“秦城的由来”为主题排练大型演出,在仿秦城的北部搭建舞台循环演出。在秦城遗址,分别以遗址地面标示展示和考古现场展示等手段展示秦城遗址面貌。

七、结语

秦城遗址是宝坻区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秦城遗址公园建设既是生态提升工程,又是文化挖掘工程,要凸显历史研究与考古、军事训练与拓展、生态观光与休闲三个方面的功能,呈现一片充满古趣、野趣、乐趣的园林型历史文化鉴赏区。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宝坻县文化馆.宝坻秦城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1,(1):111~141.

[2]魏伟.中国古代城市型大遗址的分类及其意义[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