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净土思想的历史及其体系

2019-11-30叶文香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佛教

叶文香

[摘要] 净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思想。印度佛教净土思想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期间也日益增添了许多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净土思想得以在不同流派的佛教思想中兴起,除了其简单的修行方式以外,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原因。本文通过对净土宗的发展历史、思想体系的梳理,分析了净土宗的思想体系及其基本理念,从而探究净土思想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佛教;弥陀净土;净土思想

[中图分类号] B9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77-03

一、引言

在佛教思想中,净土思想发源较早,探讨净土思想,是对原始佛教关注人类生存智慧的重温,对我们而言具有解构现实、追寻生命终极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以此领略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佛教净土是一个理想之境,是指净化众生,远离污秽丑陋的世界,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境界。正因我们的现实世界是聚集了苦难和缺陷为一体的世界,所以净土世界才会对众生充满了吸引力。净土思想乃是佛教思想重要环节之一。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变化期间,早在印度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净土思想,但直到中国唐代才由僧人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净土宗思想是佛教“最中国化”的产物,它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养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民间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发展,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本文的重点在于追溯净土思想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并试图梳理净土思想的理论体系。

佛门修行者的修行之路与净土世界息息相关,正如经文中的回向文所说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净土是神圣庄严、清净美好的,修行之人应把净土当做修行的依止,也就是说应选择进入自己理想中的某种净土,而不是具体的菩萨类型。净土思想通过构造出一个受庇护的“理想王国”,塑造了一个全知全能、有难必帮的佛陀,使其在佛教众多门派中最具“宗教”特色,这有可能是其流传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净土思想博大精深,近年来学术界在净土史、净土宗与其他宗派的比较研究、净土祖师思想研究、净土哲学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净土思想值得研究的角度还有很多,它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心净土与佛净土之间的关系如何、净土与世间的关系如何等疑问都是值得探究的佛教课题。

二、净土思想的历史沿革

弥陀净土思想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這和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自部派佛教后期佛陀被神化以后,民众便开始自发“造神”,为佛陀编造了很多本生故事,相信并宣扬佛陀具有神格力量。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后,在众多的本生故事中逐渐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弥陀净土思想就对此作了总结,描绘出一个无比美好的“净土世界”,得到民众拥护,由此形成净土思想。净土宗思想的发展大概经历以下的历史时期:

(一)净土经典翻译时期

伴随着我国佛典翻译的快速发展,净土宗典籍的翻译也始于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两大译经师。安世高原本最初是安息国的王子。他后将自己的权位让出,与叔父共同修道,修行佛教,博通经藏。他于东汉桓公初(147)来到洛阳。在中原20年来,弘法译经,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如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修行道地经》等。于东汉桓帝末年(167)到达洛阳,于汉灵帝时翻译《道行般若经》《兜沙经》等,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10余年译经,几乎全属大乘经典,如比较重要的比较重要的《般若道行经》和《般舟三昧经》。

(二)东林起信时期

弥陀净土信仰在当时主要大体分为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两个方向。第一种信仰主要由道安首倡,第二种信仰始于东晋慧远大师,法名释慧远。慧远大师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东晋太元四年(379),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晚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慧远大师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那个时候的东林寺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南方的佛教中心。

(三)善导弘扬时期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

在善导大师心中,他认为净土宗是顿教,大师推崇十八愿他力的同时,其实根本没有排斥其他各派的修法,同时也强调了内因的修炼是自力和内因外缘具足的重要性。在这里,其实可以说是,大师思想其实是偏重他力,不废自力。

(四)万善同归时期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是以其佛学思想必是禅与净的相结合者。而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则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并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使之启迪了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的端倪。延寿大师的著作主要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五)高僧辈出时期

中国佛教至明代已呈颓废之态,佛门各宗此时后续乏人。在明代出现了弘传中兴净土思想的四位高僧大师,他们是云栖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藕益智旭,其中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云栖祩宏大师被认为是明代中兴净土思想的宗师。云栖祩宏大师弘扬往生之法,特别强调所处时代的恶劣。

三、净土宗的主要思想体系

净土宗作为一个在中国形成成熟体系的佛教宗派,想要探究净土思想的理论体系,就离不开对净土宗创立者昙鸾、道绰和善导净土思想的梳理。中国古代北魏昙鸾提出了“称名念佛”与“观念念佛”并重的说法,他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说:“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通过这样的形式,可往生西方弥勒净土。在他所著的《往生论著》(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强调通过自力的修行方式为“难行道”,通过他力往生净土的方式为“易行道”。“难行道”的过程艰难而长久,可能需要累世累劫,但“易行道”则相对简单,只需不断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关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论述,最早源自印度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认为,修行的过程必定是艰辛的,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必定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条路是“难行道”,但除此之外,诸佛菩萨慈悲为怀,也开创了“易行道”。

唐代善导,也就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继承了昙鸾的净土思想,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善导提倡舍杂行,归正行的修行法门,对净土宗的兴起影响巨大。善导的往生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弥陀愿力、称名念佛和摄凡夫入报,这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品”字形,共同构成净土信仰的逻辑体系。

净土思想的经典依据主要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所有的净土思想都是以“弥陀净土”为中心进行延伸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弥陀净土”却没能在印度得以生根结果,反而是光大于中國,并形成了与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相互映衬的净土宗。净土宗的祖师大德,在基于印度弥陀信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了新的净土思想内容及弘法形式,如昙鸾的“称名思想”和善导的“他力本愿”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中国净土宗的体系已十分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净土思想。

其一,极乐净土思想:“极乐”指的是众生无有诸苦,但受诸乐的境界,“极乐净土”是指无量无边、安乐清净、端庄微妙的修行之境,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相当之高。

其二,弥勒净土思想:根据《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和《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的记载,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授记过的将于未来人寿8万岁时下生成佛。他慈悲为怀、怜悯众生,成为娑婆界的候补菩萨。就心理距离来说,佛教徒与弥勒菩萨更亲近,希望依靠弥勒菩萨实现修行愿望,所以便形成了弥勒净土思想。

其三,琉璃净土思想: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琉璃如来为众生修建了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个世界的庄严欢乐与极乐世界无异。药师如来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一切苦痛,最后终于愿成,建立了东方净琉璃世界,因此琉璃净土是一个没有烦恼痛苦的世界。只要能修行善业,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能在现实生活中无忧无虑,死后可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琉璃净土思想强调物质关怀和现实利益,对佛教徒同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其四,妙喜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的世界里,还有妙喜净土的存在。妙喜净土思想来源于《阿佛国经》,是阿菩萨在听闻大日如来说法受到点化后,发五十大愿,历经无量劫苦心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造就东方妙喜净土世界。妙喜净土思想的特点是允许女身存在,这和其他净土思想形成巨大反差。

其五,唯心净土思想:《维摩诘经》宣扬了一种“唯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唯心净土思想。唯心净土思想是佛教净土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典型标志,认为净土在于本心,而不在外界,只要明心见性,认真体悟,就能看到心中显现的佛的极乐世界。这也是禅宗所提倡的“唯心净土”思想,禅宗和净土宗通过“唯心净土”的思想达到了某种融合,并形成禅净双修的方式,在中国也被普遍接受。

其六,人间净土思想:人间净土思想是中国近代佛门领袖太虚法师针对社会的现实环境所提出的,是佛教净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的一大实践。太虚法师在《创造人间净土》中提出,净土法门不应该只有出世法,更应该有入世法。众生需直面现实社会中的丑陋、混乱,然后以清净平等之心去积极修行,相互扶持,共同建设一个人间净土。

四、结论

通过对净土宗思想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想体系的梳理,分析了净土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历史地位,可以看出净土思想对佛教思想的补充以及对人类精神需求的价值意义。

净土思想可以说是大小乘佛教的分水岭,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它扩宽了佛教的世界观,形成了十方三世有无数诸佛与净土的新世界观,受到广大修行者的拥护,为佛教思想的世俗化、大众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净土是佛陀菩萨为度化众生而创造出的庄严微妙、欢乐清净的理想世界,净土思想也是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之一,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佛教由精英属性走向大众属性的必然。佛教讲求超越生死、了却烦恼,最终实现解脱,净土世界为广大佛教修行者及信众提供了一个具象的未来理想之境,体现出佛菩萨的慈悲和神格。一方面,往生净土世界,不仅能实现自我解脱,而且能在佛菩萨的庇佑下迅速修行;另一方面,净土宗念佛往生的法门方法简单、境界美满,这对普通民众和社会上层精英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净土思想迅速得以传播,且长盛不衰。研究净土思想,对我们了解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仰融合、解构佛教的终极关怀、理解佛教思想体系的构成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释大安.净土宗教程修订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温金玉.中国净土宗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3][日]松本三郎.弥勒净土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释觉醒.清净国土:佛教净土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6]王伟.浅谈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J].华夏文化,2015,(6).

[7]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5,(12).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