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

2019-11-30康健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俗化译介

康健

[摘要] 古希腊神话汉译活动自1907年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集体译述的第一部作品《希腊神话》起至今已逾百年。其间译本呈两种形态,即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双方在译本特点、读者群体,译介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译介活动呈两种趋势,即经典化和通俗化。前者宏观上体现了译介活动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规律,是政治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产物,后者则是在消费时代语境下,译者翻译理念市场转向,文学观念世俗转向,和国家全民阅读政策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古希腊神话译介仍将朝着通俗化方向发展,译本也将针对读者年龄进一步分级。

[关键词] 古希腊神话;译介;经典化;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62-04

一、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

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开端于1907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集体译述的《希腊神话》①,此后在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译本呈现两种形式,为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两种译本贯穿了整个古希腊神话汉译史。

“经典”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二是指传统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根据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经典”一词的起源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该词有典型和权威的内涵。而如今谈及文学经典,更多地是说一些优秀的、被赋予典范意义的文学作品,经典译本便是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译本。经典译本主要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90年代两个时期,如1958年楚图南翻译的《希腊神话和传说》,②1998年仝保民翻译的《希腊神话与传说》,③和司马仝、王霹翻译的《希腊神话》。④经典译本具有全书翻译、文学性强、和贴近原版三个特点,面对的读者群体为从事古希腊神话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文艺工作者、知识青年和政府要员,它们主要用于文学研究,承载政治意义进行政治宣传等工作。此类译本除上文提到的译本外,还有如《荷马史诗》的傅东华译本,⑤杨宪益译本,⑥和《神谱》的张竹明、蒋平译本⑦。

普及译本可细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缩略本、改写本、绘本和双语本,它们面对的读者群体是不从事相关工作的普通读者和青少年儿童,其中后者趋势更强,在很多译本的封面上都明确标有“语文新课标”和“教育部推荐读物”等字样。普及本译介多以改编和简写的方式进行,其中改编又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译者根据国内外资料进行独立改编,第二种是对国外改编作品的直接翻译。虽然改编方式不同,但普及译本大多语言通俗晓畅,情节简单,同时伴有插图和彩绘,趣味性更强。

古希腊神话译介活动经历了从局部译介到经典本翻译再到普及本翻译的转变,发展过程呈现两种趋势,即经典化和通俗化。关于经典化的概念,查明建曾对翻译文学中“经典”一词作过界定,他表示:“经典,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⑧在这里,经典的含义明显是第一种解释,也就是杰出译本,而经典化就是将具有权威性的杰出译本作为主要翻译任务的译介倾向。通俗化趋势开始于21世纪,普及译本的数量逐年递增,渐渐高于经典译本,占据译介主流。2018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出版古希腊神话译本39部,其中经典本13部,普及本26部。普及本占据所有译本数量的66%左右。自2000年起,经典本只是对老译本的重版重印,重译作品较少。而普及译本却在重印基础上有诸多重译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

二、经典化的原因

从宏观看,经典化趋势是所有译介活动的发展共性,任何译介活动都要经历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针对经典本的空缺情况,重译活动需要填补前译留下的译介空白,因此大量经典本应用而生,这一现象体现了文学重译的增补性。重译增补性具体表现为: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成中文的《荷马史诗》全译本只有一部,为傅东华翻译的《奥德赛》。⑨全译本的空缺使古希腊神话汉译史上出现了全译本的翻译盛况。随后发现,这些全译本都是由英语本翻译而来,缺少由希腊语直接翻译的译本,于是在1994年和1997年,罗念生、王焕生译本⑩的顺利出版,再次弥补了这一空缺。

从微观看,译介活动经典化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经典化有两个时间点,为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下面将对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探讨。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处于解放初期,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刚刚从多元转向一元,是巩固建设的重要时期,于是国家在文学艺术上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口号,而作为文艺活动之一的翻译活动自然也被置于同样的规范和管理之下。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翻译组织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民营出版社转变为国营出版社,这样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加强出版的计划性,能统筹安排;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外国文学翻译的选题、出版的控制”。{11}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神话译本皆为国营出版社出版,如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12}以及《希腊神话与传说》{13},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恋爱故事》{14}等。第二个方面是对翻译内容的制约。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交好,除去大量的苏俄文学翻译以外,对欧美文学的翻译多集中在古典文学方面。原因在于古典文学年代久远,与当代社会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可供译者自由阐释,使其具有所谓的“反封建”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罪恶”的文化内涵,符合当时政治下的文学观念。而古希腊神话便是此类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此外,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本身具有备受世界认可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被各国翻译传播的同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综上可知,正是由于古希腊神话的文学性和政治上的可诠释性,確立其在中国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经典地位,而经典化译介作为经典文学传播的必要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古希腊神话译介活动的主要趋势。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复苏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文学重译的增补性再次发挥作用,翻译界开始填补译本类型的空缺与不足。在古希腊神话译介方面,有罗念生、王焕生{15}和陈中梅{16}分别翻译的《荷马史诗》以及曹乃云翻译的《希腊神话英雄》{17}。

三、通俗化的原因

从21世纪开始,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呈现通俗化趋势,这一趋势形成于消费时代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是译者翻译理念的转变。到2000年,经典译本已经趋于饱和,既有忠实原版,文学性强的经典本,如王焕生、罗念生翻译的《荷马史诗》译本,又有注释详尽有参考价值的经典本,如陈中梅翻译的《荷马史诗》译本。但与其相比,普及译本仍处于空白阶段。由于文学重译的增补性原则,此时文学译介由经典译本转向普及译本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译者身份在此时开始发生转向。2013年翻译学学者谢天振提出了“翻译职业化”的新概念,而译者职业化便是翻译职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何谓“译者职业化”?它指的是当今译者作为普通的翻译从业者,以翻译为职业,通过翻译谋生。在经典本饱和与译者身份职业化的双重作用下,译者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翻译动机,确定新的翻译理念,转向了面向市场的译作改编。而市场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同样发生了两个方向的转变,第一个方向是读者开始重视读物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第二个方向是视觉时代下,读者不再接受只有文字的读物,开始追求视觉享受,要求文本中必须插有图片和彩绘,这也是普及译本中绘本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此基础上译者为迎合读者需求翻译了大量的普及译本。

第二是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世俗化是21世纪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世俗化”一词源于西方,是针对宗教所提出的相对词汇,是“解宗教化”的过程,即宗教的衰退。但是由于中国并非一个宗教国家,所以中国的世俗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词汇的含义。正如陶东风先生所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中国文化重视入世,中国的世俗化消解的不是制度性的宗教神权,而是准宗教性的、集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于一身的专制王权以及教条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因此,这里的“世俗化”是相对于政治化、神圣化而言的词汇。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学世俗化”指的就是文学的去政治化和去神圣化。换句话说,就是文学在内容,语言上都开始面向大众,以人为主。具体表现为新写实小说和第三代诗人皆以世俗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王蒙、刘心武等精英文化的代表作家公开宣称要躲避崇高,面向俗世等。在文学世俗化中,译介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必然受到影响,古希腊文学的译介方式也从政治意识的压制下渐渐走出,开始面向人民大众,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追求通俗性和普及性。

第三是国家政策的支持。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全民阅读的口号,该活动是由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演化而来,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简言之,就是国家政府致力于实现人人读书,文化普及的社会氛围。而青少年与儿童作为全民阅读的起点,教育部对此采取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改。新课标与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它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每一阶段的阅读量,并给出了课外阅读的参考建议。在文件中,“神话”被写在课外读物推荐一栏。与此同时,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组织以青少年儿童读物为主的普及译本的出版,到2012年的时候,古希腊神话译本的总数为29部,普及译本24部,其中青少年儿童读物占据11部,标有新课标字样的就有5部之多。

四、结语

古希腊神话汉译史是一个从零散译介到经典本翻译,再从经典本翻译到普及本翻译的发展过程,经典化和普及化作为译介的两个发展趋势,不仅体现了译介发展的共性,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语境控制下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典化的主要成因是政治意识的操控,而通俗化则形成于政治意识,文学意识和经济意识三者的交互作用之下。消费语境使经济意识在文学译介中日渐占据主流,而国家政策的出台恰是为了改变消费时代下市场左右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国家试图通过政治活动来参与文化市场的规划,平衡政治与经济在文化发展中的比重。在未来,以古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仍将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此外,随着关于针对读者年龄而引发的分级阅读的讨论愈演愈烈,古希腊神话译本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分级细化。

[注 释]

①詹姆斯·鲍德温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希腊神话》,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②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古斯塔夫·施瓦布著、仝保民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司马仝、王霹译:《希腊神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傅东华译:《奥德赛》,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荷马著、傅东华译:《伊利亚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版。

⑥荷马著、杨宪益译:《奥德修纪》,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⑦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版。

⑧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第87页。

⑨荷马著、傅东华译:《奥德赛》,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⑩{15}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伊利亚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荷马著、王焕生译:《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1页。

{12}郑振铎编著:《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4}郑振铎:《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16}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陈中梅译:《伊利亚特》,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荷马著、陈中梅译:《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17}古斯塔夫·施瓦布著、曹乃云译:《希腊神话英雄》,译林出版社1995版。

[参考文献]

[1]李枫.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谢天振.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J].东方翻译,2014,(2).

[3]褚洪敏.市場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高存.《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16,(2).

猜你喜欢

通俗化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