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课堂精彩绽放

2019-11-30李柳英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联系互动课堂教学

李柳英

【摘要】任何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联结着前后知识,联系着学生生活实际;任何一个课堂教学也不全都是静态的,单向的,它是互动的,多向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找到联结点,使之“联”然后生疑,“联”然后知本,“联”然后互通,在互动的课堂中绽放出精彩?本文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学生在“联”中猜想、发现规律,在“动”中探究、归纳规律,最后在思辨中灵活应用规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联系;互动;课堂教学

现象与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积的变化规律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后呈现了三组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了三条变化规律.课上教师领着学生观察、分析每组算式,轻松得出了三条商的变化规律,课堂效率相当高.但与课堂截然不同的是,课后的练习不太乐观,离开了直观的算式,脱离了拐杖,学生就稀里糊涂,错误连篇.

由此想到,商的变化规律并非孤立的存在,在以往的教学中应该有所渗透,学生也有所感悟,在这个单元中将它们整体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单向、静态地观察分析,只有“联”起来,“动”起来,才能撬动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需求,从而内化,形成思维链.

思考与再实践

带着对“商的变化规律”教学的思考,笔者对本节课做了大幅度的调整,进行了课堂的再实践.

一、将“规律”置身其中,“联”起来

纵观“商的变化规律”,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联结着前后知识,联系着学生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等.我们将“商的变化规律”置身其中,多方面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课堂主动内化,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联”然后生“疑”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学习“商的变化规律”之前,有了这样的思考后,笔者将两者的规律联系起来.课前直接出示“积的变化规律”(表1):

因数因数积备注

不变乘几(除以几)乘几(除以几)

乘几(除以几)除以几(乘几)不变

0除外

在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之后,教师“乘法中存在那么多变与不变的规律,那么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带到商的变化规律中来,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商的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联系中,学生发出了如此的疑问.学生大胆地进行了有效的猜想(表2):

序号被除数除数商备注

1乘几(除以几)不变乘几(除以几)

2不变乘几(除以几)乘几(除以几)

3不变乘几(除以几)除以几(乘几)

4乘几(除以几)除以几(乘几)不变

5乘几(除以几)乘几(除以几)不变

0除外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猜想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正是把“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有效联系在一起,才使课堂变得厚重,有深度,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联”然后生“疑”,学生想要迫切得出商的变化规律,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一切都源于“疑”!

(二)“联”然后知“本”

有了疑问就有猜想,有了猜想孩子们就迫切想要验证自己的这些猜想是否成立.在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是简单的停留在算式上,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或者联系身边的学具,努力来说明结论成立与否.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生1:一块橡皮3元钱,我带了12元钱,可以买4块,12÷3=4;如果我带了24元钱,就可以买8块,24÷3=812×2=24,4×2=8,所以我认为第一个结论是成立的.

生2(紧跟上):12÷4=3,24÷8=3,我认为最后一条结论也是成立的.

生3:我这里有30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5根,30÷6=5;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15根,30÷2=15.6÷2=3,5×3=15.所以我认为第二个结论是不成立的,第三个结论是成立的.

學生通过联系各种生活实际,将商的变化规律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再将具体的情境转化成一个个除法算式,使学生真正明白被除数和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除数和商的关系是反着的,是对着干的,这样一来一去,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互相抵消,商还是原来的商,不变!学生在互相联系比较中发出了一声“哦”,将知识深度内化,商的变化规律的本质属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联”然后“互通”

在课的尾声,教师有意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边观察边发现:

生1:它们都是在研究变与不变的关系;

生2:一个因数不变,积和另一个因数变的是一样的,积不变的时候它们是相反的;

生3:这种现象在除法当中也有的,有的时候变的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变的是相反的;

生4:我发现了,其实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一模一样的.

师:怎么会一模一样的呢?

生4:乘法中的积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因数就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

乘法和除法原本就是一家的!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的确让笔者刮目相看!这要归功于“联”!

二、将“规律”放手课堂,“动”起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单向的被动接受,更应该是积极的、动态的.放手课堂,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起来,这样才能精彩绽放!

(一)动而不乱,活而不散

数学教学就要把握好数学本质,偏离数学本质的教学无疑是无效的.这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才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

很多时候教师也是有意放手课堂,让课堂上动起来,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仅仅只是动而已,与我们课堂的预期目标有很大的偏差.在再次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只是做了细微的调整,效果就截然不同,真正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

课堂上增加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复习导入,然后从积的变化规律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商的变化规律,有了这样的一个拐杖,学生们的思考更具有针对性,思维在短时间都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指向规律的本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再如,在规律验证的环节,教师增加一个环节,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我们选择的是第()条;

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的(填“成立”或“不成立”)

我们是这样证明的:

(12)÷(4)=(3)

( )÷( )=( )

这样的一个学习要求,为学生们的小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学生们不再盲目,不再无从下手.“动”如预期,大部分学生能借助12÷4=3这个算式,选择表2中的其中一条猜想,纷纷进行举例验证.当然还有小组不满足于一个算式,进一步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各个小组选代表汇报验证结果,小组成员还能互相补充,有些还不满足于算式,还用实例来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说得头头是道.如果有小组选择相同的猜想进行验证的,还上演了赞成或者反对的精彩对话.商的变化规律在学生们主动的探索、发现中产生,从中也让学生们明白了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成立的,我们需要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需要一个不成立的例子就足够了的道理.

教师放手课堂,让课堂动起来,学生们乐在其中,充分享受着互动课堂带来的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

(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数学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撬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使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当然,更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需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课堂效益才能达到最优化.

在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后,自然就进入了应用环节,学生们静下心来静静地思考,如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8÷4=(8×5)÷(4×□);

360÷60=(360÷10)÷(60○10);

7800÷30=(7800○□)÷(30○□).

学生们一边静静思考一边答题,由于课堂上深刻的感悟,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这时留心的教师用“互动课堂”软件记录下了学生们思考的过程,尤其是最后一题,教师捕捉到各种信息:

① 7800÷30=(7800÷30)÷(30÷30);

② 7800÷30=(7800×2)÷(30×2);

③ 7800÷30=(7800÷10)÷(30÷10);

……

反馈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从中进一步说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填法?”教师的一个追问引发了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自然算式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原来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学生们由衷地发出感叹!

随后教师又动态还原了其中一个学生的全过程,引发了大家的集体思考.这个学生一开始填上了“7800÷30=(7800+30)÷(30+30)”,后来发现不对,又改成了同时减去30,还是不对,又擦去了……

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什么?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者减去相同的数,商是要变的.

生:同时减去30,除数变成0了,没意义.

师:显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30,商是要变的,那么如果除数部分还是加30,要使等式成立,你觉得被除数应该做怎样的改变?

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被除数应该要加上7800.

师:“7800÷30=(7800+7800)÷(30+30)”,你想到了什么?和我们刚才的发现有什么联系吗?

片刻之后,一部分学生发出了“哦!”的声音,表示他们明白了.

师: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怎么填呢?

继续静静地思考……

数学就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它需要思考,需要合作,需要表达……

“联”“动”课堂,以生为本,抓住数学的内在结构,还原数学本质,领悟数学精髓.“商的变化规律”如此,相信其他课堂也能一样精彩绽放!

猜你喜欢

联系互动课堂教学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