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地区传统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11-30肖花

艺术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

摘 要:湘西地区的竹编工艺在中国竹编工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来,湘西各族人民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不断丰富着湘西地区竹编工艺的内涵,使湘西的竹编技艺代代相传。本文探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结合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提升其文化价值,使湘西竹编工艺不断与时代同步,在不断得到传承的基础上为振兴湘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湘西地区;竹编工艺;传承与创新

湘西地域广阔,境内多为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农耕文明时期,处在大山深处的湘西居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需的器物多靠自己手工打造,多数器物都因地取材。因此,竹编成为乡村每家每户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器物,如生产用的畚箕、箩筐、谷筛、撮箕、晒谷的晒垫,日常生活用的背篓、竹篮、择米的米筛、簸箕,上山劳动带饭团的竹篓,日常生活没有一样能离开竹编制品。乡村里,男女老少都会一点竹编手艺,以备生产劳动及生活急需,竹编在各个村寨成为较好的营生手艺,竹编艺人受到人们尊重,竹编手艺人靠口传身授传承技艺,为湘西竹编的不断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湘西竹编工艺传承困境

改革开放后,湘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尤其在新农村建设推动下,“村村通”得到实施,湘西乡村信息与其他区域同步,村民外出务工带回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对湘西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湘西竹编无论是市场还是工艺传承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湘西竹编工艺的繁荣到后继无人的状态,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耕生产方式的冲击。湘西大部分居民为少数民族,且都生活在一些高寒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20世纪90年代后,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原来肩挑手提的原始劳作方式被现代生产工具取代。尤其村村通路以后,人们繁重的劳动方式得到了解放,原有的竹编生产工具派不上用场。传统竹编赖艺人只能改行或南下打工。

第二,现代工业产品对日常用品的冲击。随着我国现代工业产品的巨大发展,在广大城乡,大量价廉物美的塑料日用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取代了以往世世代代使用的竹编制品。以舂米所需工具为例,现只需用打米机使米糠分离,传统用于筛米的竹筛及簸箕很快从农村的千家万户中消失。这给本来日益脆弱的竹编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危机,轻巧方便的编织袋使得原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背篓也失去了使用市场。

第三,现代工业对竹编人才的冲击。传统的湘西竹编工艺从山上砍竹破篾、打磨、起底、编织、锁口等工艺全都靠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方面,传统的竹编都是农耕生产工具或日常用具,仅注重其使用功能,产品附加值较低。以竹篮为例,好的竹编艺人从早上开始破篾到晚上收工,最快只能编一个半。如果一个家庭请竹编艺人到家编织,人工工资,吃喝招待就是一笔极大的开支,而到市场买一个物廉价美的替代塑料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可省下一大笔钱。因此,现在几乎没有人请竹编艺人编日用用具,同样,竹编艺人自己编的产品也无法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开放,需要大量产业工人,这样,大部分年轻的竹编艺人南下打工,既轻松又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剩下的老一辈竹编艺人就靠年轻人接济在家带孙子,从手艺的传承上看,基本断代。新生代从幼儿园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缺少对传统手艺认同的环境,从小学到初中就在学校生活,初中毕业后一部分继续求学,另一部分重走父母道路南下打工,也没有学艺的可能,传统的竹编手艺后继无人。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古人云“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因此,有人、有产业,乡村才能实现全面振兴。湘西传统竹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多彩湘西文化的一部分,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中为湘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面对现今的困境,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发展竹编产业的新道路,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重启湘西传统竹编的辉煌,才能振兴湘西地区民族村落,有效留住村民,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同时,还需对新生代村民有效传承和提升竹编工艺进行发展,增强乡土观念,让他们记住“乡愁”,实现该区域乡村的全面振兴。

2.1 市场的创新

传统的湘西竹编制品主要的市场是农村农耕工具及家庭生常用具,在现代耕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主要的市场已经消亡,传统的湘西竹编市场应从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的加快,人们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舒适美观,人们需要装饰品来点缀自己的居室。竹编工艺品的环保性及手工艺成为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从目前来看,不但市场前景巨大,且附加值也较高。

第二,竹编功能的改变,将原有用于农耕或日常生活的用品小型化、精细化,改变其功能,即由原来的实用功能转变为艺术美的愉悦功能。如将原来挑稻谷的箩筐微型化,配上“五谷丰登”的图案,摆放在居室,不但美化了居室,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愿。还有传统用于遮雨的斗笠,麻阳民间绘画做面以传统印花布锁口做成艺术斗笠,可用于装饰不同的室内空间,市场前景巨大。

2.2 生产方式为编织工艺创新

传统的湘西竹编、破篾和打磨,大部分以手工或借助于簡单的机械,这样,破篾的速度慢、分层少且容易造成厚度不匀;打磨后易造成篾宽窄不标准,很难编织出较精细的产品,尤其在竹编产品功能转变后,更难适应。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扶持一些编织艺人手工企业引进现代的竹篾加工设备,提高篾的产量和分离技术;在精篾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编织工艺与现代提花编织融合,挑、压、破、拼等结合,生产出较高工艺水平的竹编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2.3 产品造型的创新

传统的湘西竹编产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造型上已将地域文化特色深根于产品造型上,但传统竹编艺人在技艺的传承上都是师承关系;加上大部分艺人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能在師傅的口传身教中学习技艺,师傅做什么,徒儿就做什么,很难在造型上进行突破,并且大部分以生产用具和日用品为主,因此型制上也无须创新。一些有想法的艺人在农闲时也编一些竹工艺品,但无非是对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缺乏“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感”,因此,可以在相关设计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开发新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2.4 竹编环境及技艺传承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在湘西广大乡村,除了老年人就是小孩,年轻人有些外出学习,有些南下打工,竹编技艺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因此,面对现今的困境,当地相关高职或初中可以开放竹编课程,并聘请民间艺人进行编织实务教学,改变千百年来的师徒授艺模式,使本土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古老的技艺。尤其在本地高职,培养一批既懂设计又懂编织的技能型人才,利用湘西旅游资源优势,编织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旅游工艺品。这样不仅加大了他们本土创业的优势,还可以将本地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既传承了民间传统的技艺,也发展了地方经济。

3 结语

湘西竹编工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匠心的造型、清新精致的花纹、卓越精湛的技艺,是湘西艺术品的瑰宝。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乡土情结及传统工艺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湘西竹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罗明金.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24-148.

[2] 罗明金.湘西地区竹编工艺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09(09):219.

[3] 舒利香.传统竹编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11):54-55.

[4] 李柏山.湘西苗族竹编文化底蕴及当代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2):81-84.

[5] 张应军,成雪敏.竹工艺产品实现创新设计路径研究——以大湘西竹编为例[J].世界竹藤通讯,2017,15(05):34-39.

作者简介:肖花(1991—),女,湖南岳阳人,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