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探索

2019-11-30管学理

艺术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互联网考核

管学理

摘 要:本文在调研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分析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经验;提出新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索构建“互联网+”工匠精神考核评价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工匠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工匠精神;考核;评价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还不够重视,很多企业反映学生难以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校企合作中,高校和企业的知识结构互补性弱,先进技术、理念互补性弱,信息共享程度不强,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需要校企深入产教融合。学校应进行深度的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1 “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利用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数据优化和集成,“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递,使个体能将个人的信息、意愿和想法快速进行传递;使得不同地点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个体能在设定的体系框架下共同参与,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流与交互;使信息的搜集更加迅速,信息分析与反映更为准确;使管理、服务、协调更有活力。

2 工匠精神引入专业教学改革

将工匠精神培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校企共建以工匠精神为行为导向的知识和课程体系。结合企业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关键技术、素质要求中。

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教师通过项目对学生的产品制作熟练度、产品工艺检测严谨度、产品服务质量、专业和敬业、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建立学生技能和素养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技能和素质进行评价,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多方位渗入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工作过程中,校企对学生工作技能掌握情况、熟练程度、工作态度、工作严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计入课程成绩。

3 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课外活动实效性评价

通过社會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工匠文化建设传承和塑造工匠精神,培育学生职业态度和提升职业素养。校企合作,校企文化融合、渗透,通过丰富的活动比如专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受到工匠精神影响,逐步塑造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为未来职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全程参与企业学习和实训,利用企业文化标准审视自身技能和素养的不足,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通过举办工匠精神各种活动,比如工匠进校园、工匠精神演讲大赛、征文,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热情。通过各种校企活动,理解从事职业的身份,在接触、学习、参与过程中,理解接受实践企业文化,并逐步作为自身行动的标准,在其中获得技能提升和素养的学习和塑造。

4 探索构建“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平台

4.1 “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平台特点

“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具有开阔的视野,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包括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学校专任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共同参与;将学校、企业的项目、资源信息和校企各个层面的人员信息联系起来,实现校企各个层面人员的信息共享、融合和创新。通过教育教学的各个板块,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连接,促进对学生各个方面、各种渠道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评价反馈。通过“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推动工匠精神为行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平台对各类课程的工匠精神评价提出要求及评价标准,有利于各个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育工匠。平台联系学校和企业,加强了校企的实时联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包括企业工作信息、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多方信息。平台将企业引入课堂,将企业的一些工作作为项目传递到课堂,将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信息及时快速传递。

“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及评价平台信息传递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打破了教学评价模式,广大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工匠精神的细化及评价标准通过“互联网+”快捷、有效显示出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创新力,引导校企资源共享,发挥优势,提供技术创新机会,使得新的思维和设计创造成为可能。平台将学校、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活力。

“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为校企各个层次人员、市场项目等信息进行快速有效连接,校企信息更通畅,合作更高效;通过市场的项目的分解,校企目标更加一致。工匠精神培育平台通过高效的校企合作,使得校企信息资源共享,人员共同参与,校企合作风险利益共担,设计成果共同拥有。学校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在项目中分工协作,通过平台对项目进行分解分级,并融入校企合作课程之中,在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实现设计成果和创新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将工匠精神各个方面的信息、标准和执行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学生通过平台了解企业,了解未来工作和加工产品,参与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通过平台还能进行课程的网上学习,教师包括学校和企业的教师能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通过平台和企业共同完成项目,企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给予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评价。平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完成情况、学生的行为规范导向,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渠道,“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强调信息的实时、动态、开放、协作。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各个路径的培育状况能通过平台及时反馈和更新,对学生的行为引导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4.2 探索建立融入工匠精神评价的综合考评办法

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平台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平台設计与实施细则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课程技能实践考核、训练态度、训练次数、企业考核相结合,建立注重技能和素养相融合的综合考评机制,将工匠精神培育和课程考核、学生的素质评价相结合。对日常行为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制定相应工匠精神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办法,建立一个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与考核评价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状态、技能和素质管理大数据实现实时更新,实现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动态性、过程性,切实起到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建立学生培养大数据,培养工匠精神,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包括对企业的接触度,对产品的热情,参与工匠精神的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实训中技能训练的次数、熟练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状况。通过动态的数据反映到大数据中,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激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重视评价过程的实效性,通过评价反馈促进学生认识自己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校企共同承担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让学生在产业链知识与技艺的学习中养成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训课程中突出产品的接触度、产品了解度、对产品的加工工艺的熟悉度和准确度,并与课程教学及其考核评价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领会工匠精神。课程评价更多在于技能的掌握和工作态度,包括实训的次数和质量、熟练程度,对规范的认知,职业素养,对产品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对未来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对相关企业的了解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敬业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等相结合,构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熏陶、激励、感染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园区,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创新考评制度,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5 结语

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相应的工匠制度与工匠文化,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应政策,探索构建企业、高职院校、专业组织参与的工匠评价体系,对匠人给予经济待遇和精神鼓励,加大舆论导向,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通过互联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核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互联网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