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清工匠精神的形成与表现

2019-11-30黄耀婵杜游

艺术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匠人工艺技术工匠精神

黄耀婵?杜游

摘 要:工匠精神,就是人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可以说也是一种历史性的传承。鉴于古代的工匠传承是技艺的传授或者是工艺品的流传而得到的传承,对物品严格要求并表现“技道合一”的品质是工匠精神的可贵之处。从明清时期优良精湛的工艺技术和完美作品来总结的话,离不开优秀的匠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经济的发展状况、文化的碰撞都对工匠精神形成有促进作用,与匠人的生活状态和个人追求等多种因素有关,要从多方面来探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匠人;工艺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出现的工匠精神不是偶然,而是与其环境背景分不开。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文化背景的强大影响。明清时期的整体社会大环境是繁荣的,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商品多种多样,商业文化也是日趋成熟;商品在区域与区域间流通,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开始形成和出现,各地的市场联络频繁,地区分工开始明显。在这种促进环境下,各地商帮也很活跃。明清期间,商人人数增多,并大多是呈现有差异特征的商帮。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加快了商品的流通,经济也是实现空前的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是工匠精神萌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没有过多干涉的情况,各地方的工匠得到交流,生活的品质也得到改善,明清时期中国就出口陶瓷碗碟,而外国还在用金属制造碗筷。随后,陶瓷制品出口贸易数量逐渐变多并大受赞美。另外,工匠精神也在政治方面稳固,经济方面稳定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在古代,对于统治者来说受到高度重视的是国家财政,国庫充盈,皇帝才极有可能在工艺品制作上汇聚、管理大批的优秀工匠。当社会、经济情况稳定,生活方面有不同变化,对器物需求也适当有所增加,因此,工匠的数量、制造的工艺品、器物精致程度也都是不一样的,工匠精神也在这种大环境下一点一点地在积累,工艺在进步与传承中发展。

工匠群体制作的是器物,器物的设计和创造来源于他们的观念意识和使用对象。给王室的达官显贵所提供的器物精致程度是很高的,那显示着皇室的尊贵身份,其所使用的器物有着明显的严格的工艺要求与标准,是一种豪奢且精致的状态。随着工艺技术的丰富与进步,生活和观念的变化构成的是一个朴素到豪奢的发展历程。皇室所使用的器物要达到工艺精湛,精妙绝伦的程度,对器物的美观、华丽、细节都有极高的要求。宫廷用器、外国使臣、对外贸易都要求工匠对器物投入许多精力,做到精雕细琢的完美程度。明清期间所制造的瓷器等文玩饰品,在工艺上找不到一点粗劣的痕迹,饱受赞美。造型、装饰及技艺无不体现着人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

明清期间,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起来,主要在市场上生产精美商品,也对外贸易提供精品,在商业的逐渐发展中不断前进,工匠们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不少,继而影响着技艺的传承,质量也得到保证并且促进工艺品的发展。手工业大致以造型渐趋繁复、秉承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对传承工艺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陶瓷、漆器、琢玉、雕刻工艺。在清宫机制的管理下,工匠的专业技能和手工工艺得到提升,在宫廷工艺制作中,成就了以精美、复杂、细琢等基本形式的工艺品。

对于工匠来说,技艺精湛是生存之本,工匠的任务就是造物。而技艺是其中的关键,能工巧匠必定技艺成熟甚至炉火纯青,这样才能够做出质地优良的工艺品,体现古代工匠秉承精雕细琢的精神,对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态度。往往宫廷用器是不计成本地追求质量,如若出现品质欠佳的情况,匠人难免会觉得是技艺不纯熟。所以工匠的职业素养,或者说这种根深蒂固的且执着的思想也正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

明朝的匠籍制度是一种严苛的制度。匠人是社会阶层最底下的身份,想脱离匠籍极其困难,官窑出现后更需要这种制度,目的是限制优秀工匠的自由,方便受朝廷管理。这种匠籍制度影响了工匠的积极性,使之会以怠工等各种手段进行对抗。为此,明政府不得已对这种弊端做出改变,让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银代役法来改善现状。到了清朝之后,出现了“各省俱除匠籍为民”的情况。制度被废除后,工匠们不再无偿劳动,这个阶段的匠籍变化使工匠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提升,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明清匠藉的废除提高了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促进制陶技术的空前发展。另外,工匠作为制造者,其作品大多数是不允许刻上自己的姓名,除非有制度规定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勒工名”制度就是为了减少差错和保证质量,必须要求刻上匠人名字。而清代统治者允许匠人留名是一种荣誉,在作品上署名是对他们积极的褒奖和赞许的鼓励。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作品上署名,雍正年间曾经颁过一条召令“凡做得好的活计,好的刻字,不好的不必刻字”。这种规定使得工匠更有创作动力。工艺品的保留能够被后人所了解,获得认可和知名度,也培养了工匠们兢兢业业精进技艺的品格与精神。

明清对外贸易输出频繁,特别是陶瓷贸易,输出量大,遍及世界各国,外出所到之地都会赠予器物的繁荣景象。从获得艺术的借鉴并吸收外国的工艺到器物的造型、装饰受到影响,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对明清时期工艺美术和工匠精神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明代欧洲工艺就传入我国,而清代康熙年间,便积极影响了中国珐琅彩瓷,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人物图也融入了西洋风格的韵味,使中国瓷绘人物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变化。加上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风吹到了中国,掀起了人们对艺术装饰的改变,因此这种风格的审美是能够被当时的中国人所接受的。受西方风格的影响,精雕细琢及镶金嵌玉的工艺渗浸到中国工艺品制作中。这巨大的变化体现工匠对新工艺的借鉴、吸收、完善,完美体现对生活赋予的艺术化,从器物、工艺品中看出人生态度、内心的需要,自觉而为的工匠精神慢慢形成。

综上所述,经过多方面的探究,工匠精神在晚明清初的手工业繁荣昌盛中逐渐形成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还有工匠自身技艺和对质量品质的追求,从而慢慢培养出了兢兢业业的品格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影响深远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 范金民.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M].社会科学辑刊,1995(1).

[3] 杨海宁.清宫造办处匠人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 活计档·杂活作[A].总汇(第一册)[M].人民出版社,1725:627.

[5] 董光侠.明清时期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01).

[6] 王洋.“物勒工名”与“工匠精神”[J].工会信息,2016(06).

作者简介:黄耀婵(1999—),女,本科,主要从事家具设计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匠人工艺技术工匠精神
浅谈以煤为原料的氨合成工艺技术及发展趋势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薄煤层综掘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神级”匠人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油脂精炼工艺技术的探讨与应用